首页 理论教育 穿越历史的迷雾

穿越历史的迷雾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有其他种种名目的支出,再加上漕粮正税,苛捐杂税,百姓的负担可想而知。查库是清廷钦派大员到各地查明司库进出,将盈余款项强迫上缴。严提中饱是将各级官吏例行贪污的款项收归公有。其实,清王朝的“末期现象”与历史上的王朝末期一样,都是因为“官逼民反”,才将民众逼上了暴力抗争的冒险之途。但由于推行“新政”的目的不纯,措置失当,最终反倒加速了清廷的灭亡。实际上,新政施行的过程同时也成为激起民众反抗波澜的过程。

穿越历史的迷雾

返回历史的现场,探寻历史的答案,求解历史人物的价值,这是一个理性民族必然的选择。

在晚清各地抗捐如潮的反清斗争背后,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残酷压迫与掠夺,是清王朝专制制度的腐朽与落后,是封建统治者昏庸与腐败的黑暗政治,也是各级官吏的贪墨暴虐、草菅人命的暴政。因此,才一次又一次上演了一幕幕周期性的“官逼民反”的悲剧。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仅《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两次赔款,就文字规定而言,就有大约7亿两白银。这些负担,都是按省按县摊派到各地的。据史料记载,当时江苏省每年要负担250万两,四川省要摊220万两,最少的省也要摊派10万两。同时,也由于清政府叶公好龙地推行新政,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其中,仅练新军一项,全国各地就拨解新军军饷1600多万两,各省都要摊派数十万两不等。还有其他种种名目的支出,再加上漕粮正税,苛捐杂税,百姓的负担可想而知。为了筹措经费,化解财政危机,清政府就巧立名目,多方搜刮。第一是乱增税种。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就在通商口岸征收印花税,在湖广征收房捐、铺捐、膏捐,在吉林征收烧窑、车辆捐,在察哈尔征收牛马驼捐,在一些地方还有斗银、畜税、油酒缸课、盐商捐、绅富捐、糖捐、果捐、妇女首饰捐、僧尼巫道捐、赌捐、柴把捐、烟灯捐、学捐、庙捐、自治费、巡警捐、路捐、门牌捐、调查户口捐,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第二是乱提税率。有的由户部决定在全国公开加收,如盐金加增四文,土药、茶、糖、烟、酒厘金加增三成;有的由各地任意增加税率,诸如粮捐加收、盐引加课等。有的在全国加抽之外又一加再加,全无固定标准。第三是派员查库,严提中饱,官吏报效。查库是清廷钦派大员到各地查明司库进出,将盈余款项强迫上缴。严提中饱是将各级官吏例行贪污的款项收归公有。报效是倡导官吏不定期地向朝廷奉献银物。实际等于承认并鼓励官吏贪污。

更为不幸的是,就在清王朝即将覆灭的最后十几年间,全国各地水旱灾害连年不断。1902年四川发生壬寅大旱,受灾范围达到115州县,每县灾民多达20余万人,少则10余万人;1904年四川再次发生大旱,受灾面积59州县,灾民200万人;1906年长江、淮河流域发生大水灾,苏北有饥民200余万人;1909年长江、淮河流域又连雨成灾,湖北有灾民约400万人;1910年又是大水灾,以江苏、安徽、贵州等省最为严重;1911年大水灾几乎遍及全国,安徽有饥民200万人。天灾再加上人祸,老百姓只能铤而走险,走上暴力反抗的道路。主要有抗租抗粮、抢米风潮、抗捐抗税暴动、秘密会社起义、反洋教斗争以及周边少数民族起事等形式。据资料显示,仅武昌起义前十年中,各种百姓的反抗斗争就多达1300次,而以1907年和1910年为最多,分别达到180次、300次。

客观地讲,正是因为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加剧了清廷的财政危机,进而加速了社会危机。但从本质上,则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背离了社会繁荣兴旺的大道,因此,不得不在王朝的不断更迭中周期性地破坏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将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社会财富又一次毁损和浪费掉。其实,清王朝的“末期现象”与历史上的王朝末期一样,都是因为“官逼民反”,才将民众逼上了暴力抗争的冒险之途。清朝末年,就反抗的形式与内容而言,最先也是集中在抗粮、抗租、抗捐、抗税及抢米风潮方面,这既是中国农民反抗封建压迫的传统形式与内容,也是当时社会危机与社会困境比较集中的反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而且,随着百姓生活状况的日趋恶化,也为秘密会社以及革命党人的活动提供了广大的社会基础,当这些力量汇为一体时,就构成了推翻清王朝的基本力量,为辛亥武昌起义的成功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面对这些危机,清王朝也曾经做过救危的尝试。1901年1月,“西狩”西安的慈禧太后在痛定思痛后,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变法诏令:“自播迁以来,皇太后宵旰焦劳,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在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其渐图富强。”但由于推行“新政”的目的不纯,措置失当,最终反倒加速了清廷的灭亡。实际上,新政施行的过程同时也成为激起民众反抗波澜的过程。正如时人所言:“若夫野老乡竖,于一切新政,既为平素所未见未闻,一旦接触于耳目间,自不免传为异事,演成不经之说”,以致最终酿成祸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