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测算和分析

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测算和分析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对城镇企业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进行研究。此时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界定为职工视同缴费的积累是否满足职工基础养老金的领取,即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的精算现值是否满足未来基础养老金给付的精算现值。改革后企业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社会统筹账户的规模由改革前缴费工资的17%扩大为20%。

第五章 中国城镇企业职工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研究

上一章对中国城镇企业职工个人账户支付能力进行了研究。本章对城镇企业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进行研究。[1]

中国城镇企业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运行实行现收现付制,从宏观来看,现收现付制中当年缴费所形成的基金用来支付当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不存在基金的积累。但从微观企业角度,企业为职工缴费的过程可视为职工个人缴费过程,目的是使职工领取未来的基础养老金以保障退休生活。在此角度下,企业为职工缴费可视同职工个人缴费。于是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运行也应包括缴费积累阶段和基础养老金领取阶段。此时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界定为职工视同缴费的积累是否满足职工基础养老金的领取,即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的精算现值是否满足未来基础养老金给付的精算现值。

本章基于微观企业职工角度,根据年金理论分别建立改革前后城镇企业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积累和养老金领取[2]的精算模型,提出衡量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指标,研究改革前后不同收入水平企业职工[3]的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变化,探讨影响企业职工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因素,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与第四章的研究框架类似,本章的框架如下:第一节对改革前后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方式和支付方式的变化进行阐述;第二节在进行相关假设以及变量的设定的前提下分别建立改革前后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积累以及养老金领取的精算模型;第三节提出衡量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统计指标;第四节对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第五节是结论;最后对本章进行小结。

第一节 改革前后社会统筹账户政策的变化

改革前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中关于“新人”社会统筹账户的政策包括:(1)企业缴费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其中企业缴费除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外,其他部分全部划入社会统筹账户,逐步增至企业工资总额的17%;(2)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改革后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中关于“新人”社会统筹账户的政策包括:(1)从2006年1月1日起,企业缴费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全部划入社会统筹账户;(2)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

比较改革前后城镇企业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相关政策,可以看到下列变化。第一,社会统筹账户缴费规模的变化。改革后企业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社会统筹账户的规模由改革前缴费工资的17%扩大为20%。第二,社会统筹账户的计发方式产生变化。在个人缴费满15年的基本前提下,职工可以领取基础养老金。改革前基础养老金的月标准额与职工的工资水平以及缴费年限无关,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均为社会月平均工资的20%。而改革后这种“无差别”分配方式被打破,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与职工工资水平和缴费年限直接挂钩。

解读这些政策,扩大社会统筹账户规模是为了增强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的实力以应对社会统筹账户巨大的支付压力。基础养老金计发的改革体现效率因素,强调了多缴费多受益的原则,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有效避免搭便车行为,激发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本次改革中由于增强了基础养老金与职工工资水平的联系,必然会对不同收入水平的职工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基础养老金的支付与缴费年限挂钩,不同缴费年限的职工的基础养老金水平也会呈现不同。改革后职工扩大的社会统筹账户是否适应基础养老金计发的变化,改革后中国城镇企业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是否达到政策设计的目的,这正是本章研究的目的。首先在一定假设下建立改革前后社会统筹账户的相关精算模型。

第二节 社会统筹账户精算模型

一、相关假设和变量的设定与取值

(一)相关假设

为了研究的方便,作如下假设:

(1)企业连续为生存状态的职工缴费,缴费以年为时间单位,每年年初进行,连续缴费至退休;

(2)职工退休时,企业缴费至少满15年;

(3)职工基础养老金的领取以年为单位,每年年初进行,且生存状态下连续领取基础养老金至极限年龄;

(4)企业缴费工资的增长率与社会年平均工资增长率相同;

(5)职工基础养老金增长率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增长率相同;

(6)不同职工的参保时刻点相同。

(二)变量的设定和取值

在建立精算模型前,对相关变量作如下设定:职工退休当年首次领取的基础养老金b2[4];基础养老金增长率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增长率相同,记为gb;社会统筹账户记账利率[5]i2,其他符号若无特别指出,均与第四章个人账户研究中的变量设定相同。

变量固定时的取值:社会统筹账户记账利率以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参考,取i2=3%;改革前后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比例分别为20%和17%。其他变量取值若无特别指出,均与第四章个人账户研究中的变量取值相同。

二、社会统筹账户精算模型

(一)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积累模型

自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制度以来,企业为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形成积累。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如下图5-1所示:

图5-1 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示意图

图5-1中n,n+1,…,R-2,R-1表示职工生存状态的缴费时刻点,而对应时刻点下方的金额表示职工生存状态下每年年初的缴费额,其中θ表示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比例。

由于假定职工参保时间相同,选择职工参保当年年初作为精算模型建立的可比时间点。职工所有生存状态下的缴费构成了一个生存年金。于是职工在n,n+1,…,R-1岁年初的缴费经过精算折现至职工参保当年年初的精算现值分别为

由生存年金理论,职工缴费积累的精算现值等于职工生存状态下所有未来的缴费精算折现到可比时间点的精算现值之和。将改革前后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比例具体代入,可得改革前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的精算现值

改革后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的精算现值

(二)基础养老金领取模型

缴费年限满15年的职工享受基础养老金的领取。职工首次领取的基础养老金b2,职工k岁(R≤k≤T)所领取的基础养老金bk,则bk=b2(1+gbk-R,bk的领取是以职工生存为条件。

职工基础养老金领取如下图5-2所示:

图5-2 职工基础养老金领取示意图

图5-2中R,R+1,…,T-1,T表示职工生存状态下的养老金领取时刻点,而对应时刻点下方的金额表示职工生存状态下每年年初领取的养老金。可见,职工基础养老金的领取也构成了一个生存年金。

为了便于与职工缴费积累的精算现值进行讨论,可比时间点的选择与缴费积累的精算现值的可比时间点相同,即选择职工参保当年年初作为可比时间点。于是职工R,R+1,…,T岁年初的养老金领取额b2,b2(1+gb),…,b2(1+gbT-R对应经过精算折现为至职工参保当年年初的精算现值分别为,由生存年金理论,职工基础养老金领取的精算现值B2等于职工生存状态下所有未来养老金领取额折现至可比时间点的现值之和,于是

改革前职工基础养老金的首次领取年标准是上一年度社会年平均工资的20%,即,代入(5-3)式可得到基础养老金领取现值

改革后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年标准以上年度社会年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年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由于假定职工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增长速度相同,基础养老金基数为,缴费年限R-n,于是。将代入(5-3)式可得到基础养老金领取现值

(三)社会统筹账户精算余额

由于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的精算现值和养老金领取的精算现值的可比时刻点相同,都是职工参保当年年初,因此职工社会统筹账户在职工参保当年年初的精算余额为S,即S=P2-B2

于是改革前后社会统筹账户精算余额分别为

第三节 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衡量指标

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界定为职工视同缴费的积累是否满足职工基础养老金的领取,即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的精算现值是否满足未来基础养老金给付的精算现值。

由于社会统筹账户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实行现收现付制,在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衡量指标中探究时间纬度,即何时出现支付缺口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探究从数量纬度来测度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

社会统筹账户精算余额S表示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现值与未来基础养老金给付精算现值的差值,可以作为衡量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指标。当S>0时,表明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满足未来基础养老金的领取,缴费有余额;当S=0时,表明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恰好满足未来基础养老金的领取;当S<0时,则表示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不能满足未来基础养老金的领取,社会统筹账户出现支付缺口。由于社会统筹账户精算余额S是绝对指标,受到量纲和缴费规模的影响,改革前后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规模有所变化,不能较好反映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

选取社会统筹账户精算余额缴费率SR,SR=S/P×100%作为衡量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指标,其值的大小反映相同缴费水平下所获得的精算余额的能力。由于该值消除量纲的影响,更能直观反映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大小。当SR>0时,表明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满足未来基础养老金的领取,缴费有余额,当SR越大,表示相同缴费水平下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余额越充足,支付能力越强;当SR=0时,表明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恰好满足未来基础养老金的领取,收支平衡;当SR<0时,表明表示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不能满足未来基础养老金的领取,社会统筹账户出现支付缺口。此时SR的绝对值越大,表示相同缴费水平下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缺口越大,支付能力越弱。

于是改革前后社会统筹账户的精算余额缴费率分别为

由式(5-8)和(5-9)可知,职工的收入水平、参保年龄、退休年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基础养老金增长率以及社会统筹账户记账利率等因素影响社会统筹账户的精算余额缴费率,从而影响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

第四节 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测算和分析

由于养老金增长率通常以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百分比表示,本节中养老金增长率以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50%来表示,不单独讨论养老金增长率对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影响。又由于社会统筹账户本身不产生实质积累,社会统筹账户的记账利率以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参考,不讨论记账利率对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影响。所以本书只考虑企业职工收入水平、参保年龄、退休年龄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变动对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影响。

由于本次改革对于不同收入水平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的影响较大,因此对不同收入水平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进行分析。

以2006年1月1日改革正式实施日加入养老保险体系的企业职工作为研究对象,对改革前后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

一、相关数据和说明

由于2006年1月1日为参保时刻点,2005年全国企业职工社会年平均工资-W=18405元[6]。另外,讨论的变量变动时的取值范围如下:

(1)保证职工的缴费年限满15年及以上,讨论参保年龄的变化范围为20≤n≤35岁;

(2)根据目前职工退休年龄的实际情况和延迟退休年龄的呼声,讨论退休年龄的变化范围为50≤R≤65岁;

(3)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讨论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变化范围为7%≤gw≤10%;

(4)收入水平系数α分别取60%,70%,80%,90%,100%, 150%,200%,250%,300%。[7]

二、收入水平对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影响

当n=20,R=60,gw=8%时,对不同收入水平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进行测算。

通过测算改革前后不同收入水平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缴费的精算现值、未来基础养老金领取的精算现值,可以测算改革前后社会统筹账户精算余额,最后测算精算余额缴费率。具体汇总可得表5-1、表5-2,并绘制图5-3、图5-4。

表5-1 不同收入水平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缴费和基础养老金的精算现值

由表5-1可得,职工的缴费现值随着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于改革后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比例从17%提高至20%,工资水平相同的职工改革后的缴费现值高于改革前,均较改革前增长了18%[8]。改革前基础养老是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20%,与职工收入水平无关,不同收入水平职工的养老金领取现值都相同。而改革后基础养老金与缴费年限以及职工收入水平直接挂钩,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养老金领取现值随着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与此同时,工资水平相同的职工改革后的基础养老金现值高于改革前。

表5-2 不同收入水平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精算余额和精算余额缴费率

图5-3 收入水平对精算余额的影响

由表5-2,结合图5-3可知,改革前后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精算余额呈现不同的趋势。改革前社会统筹账户的精算余额与收入水平呈完全线性关系,精算余额随着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收入系数α高于157%[9]的职工其缴费有余额,收入水平越高的职工的缴费余额越高;而收入水平低于157%的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则出现支付缺口,收入水平越低的职工支付缺口越大。改革后社会统筹账户的精算余额与收入水平也呈完全的线性关系,社会统筹账户精算余额随着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不同收入水平的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支付缺口,收入水平越高,支付缺口越大。

图5-4 收入水平对精算余额缴费率的影响

由表5-2,结合图5-4可见,改革前社会统筹账户的精算余额缴费率随着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呈现上升趋势,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收入系数α大于157%的职工的精算余额缴费率为正值,表明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足以支付未来基础养老金的领取。收入水平越高,相同缴费水平下社会统筹账户的余额越大,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越强。收入系数α低于157%的职工的精算余额缴费率则出现负值,表明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不足以支付未来基础养老金的领取,社会统筹账户出现支付能力不足。收入水平越低,相同缴费水平下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缺口越大,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越弱。此时社会统筹账户存在正向的代内再分配效应,收入水平较高的职工向收入水平较低职工进行转移。

与改革前相比,改革后虽然精算余额缴费率随着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呈现上升趋势,即不改变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增强的趋势。但是改革后的精算余额缴费率的曲线始终在下方,收入水平相同的职工的精算余额缴费率较改革前降低,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较改革前减弱,不同收入水平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支付能力不足。社会统筹账户存在着代际再分配效应,下一代职工的支付压力加大。

可见,改革虽不改变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与职工收入水平同向增长的关系,但削弱了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各种收入水平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支付能力不足。收入水平最高的职工的每单位缴费也面临着0.79个单位的支付缺口。

三、参保年龄对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影响

当参保年龄20≤n≤35,R=60,gw=8%时,以低收入、平均收入和高收入这三类人群[10]为研究对象,对改革前后不同参保年龄的社会统筹账户的精算余额缴费比进行测算[11],得表5-3,图5-5以及图5-6。

由表5-3和图5-5可知,改革前高收入人群的社会统筹账户精算余额缴费率均大于零,表明高收入人群的社会统筹账户有余额,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但低收入人群和平均收入人群的社会统筹账户的精算余额缴费率均小于零,表明此时都出现支付缺口,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不足。参保年龄相同时,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相同收入水平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的精算余额缴费率随着参保年龄的推迟而下降,即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随着参保年龄的推迟而减弱。越晚参保的职工可获得相对较高的支付,造成职工推迟参保。

表5-3 改革前后不同参保年龄下职工的精算余额缴费率 单位:%

图5-5 改革前参保年龄对精算余额缴费率的影响

图5-6 改革后参保年龄对精算余额缴费率的影响

由表5-3和图5-6可知,改革后各收入人群的社会统筹账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支付缺口,各收入人群的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均较改革前减弱,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不足。参保年龄相同时,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但与改革前不同的是,改革后各收入人群的精算余额缴费率随着参保年龄的推迟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收入水平相同时,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随着参保年龄的推迟而增强。即越早参保的职工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支付能力,鼓励职工尽早参保。

可见改革削弱了不同参保年龄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但与改革前不同的是,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随着参保年龄的推迟而增强。然而改革后35岁参保的收入系数300%的职工每单位缴费仍面临着0.37个单位的支付缺口。不同参保年龄的企业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不足。

四、退休年龄对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影响

当退休年龄50≤R≤65,n=20,gw=8%时,对不同收入人群进行具体测算,得到退休年龄对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影响,见表5-4、图5-7以及图5-8。

表5-4 不同退休年龄下职工的精算余额缴费率 (单位:%)

图5-7 改革前退休年龄对精算余额缴费率的影响

图5-8 改革后退休年龄对精算余额缴费率的影响

由表5-4和图5-7可知,改革前高收入人群的社会统筹账户有余额,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充足,但低收入人群和平均收入人群的社会统筹账户都出现支付缺口,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不足。退休年龄相同时,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低收入人群、平均收入人群以及高收入人群的精算余额缴费率都随着职工退休年龄的推迟而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收入水平相同时,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随着退休年龄的推迟而增强。

结合图5-8分析得出,改革后各收入人群的社会统筹账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支付缺口,各收入人群改革后的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均较改革前减弱。各收入人群的精算余额缴费率仍随着退休年龄的推迟呈现上升趋势,越晚退休的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越强。

此外,由于男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的不同规定,同时参保的男女职工正常退休时的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差异明显。平均收入水平的女职工改革前单位缴费的支付缺口是1.62个单位,改革后则是2.34个单位。平均收入水平的男职工改革前单位缴费的支付缺口是0.58个单位,改革后则是1.68个单位。尽管男女职工的支付能力差距缩小了0.38个单位,但是女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仍弱于男职工。

可见,改革没有改变职工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随着退休年龄推迟而增强的趋势,但削弱了不同退休年龄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改革后65岁退休的收入系数300%的职工每单位缴费仍面临着0.52个单位的支付缺口。不同退休年龄的企业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不足。

五、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对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影响

当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gw分别为7%、7.5%、8%、8.5%、9%、9.5%、10%,n=20,R=60时,对不同收入群体进行具体测算,可得改革前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对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影响,得到表5-5,并绘制图5-9和图5-10。

表5-5 不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下职工的精算余额缴费率 单位:%

图5-9 改革前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对精算余额缴费率的影响

图5-10 改革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对精算余额缴费率的影响

由表5-5和图5-9、图5-10可知,除改革前高收入人群的社会统筹账户出现余额外,其他收入人群都出现支付缺口。而改革后各收入人群的社会统筹账户都出现支付能力不足。改革前后各收入人群的精算余额缴费率均随着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提高呈现下降趋势。与改革前不同的是,改革加速了精算余额缴费率的下降趋势,相同收入水平职工的精算余额缴费率明显下降,改革削弱了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即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随着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提高而不断降低。相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下,收入水平越低的职工的精算余额缴费率越低,表明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可见,改革削弱了不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下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不同收入水平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随着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降低而增强。改革后7%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下收入系数300%的职工每单位缴费仍面临着0.46个单位的支付缺口。企业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不足。

第五节 结 论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企业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比较研究后,可得如下结论。

(1)改革虽然扩大了社会统筹账户的规模,但是由于缴费激励机制的引入,社会统筹账户规模的扩大不足以应对基础养老金水平的待遇变化,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较改革前呈现减弱,并出现支付能力不足。改革削弱了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改革后社会统筹账户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支付缺口,且支付缺口都较改革前扩大。

(2)由于改革增强了基础养老金与职工收入水平的联系,职工收入水平对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影响扩大。改革后尽管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随着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但是不同收入水平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较改革前削弱。

(3)相同收入水平下,改革后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与职工的参保年龄、退休年龄同向增长,而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呈反向变化。

(4)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存在性别差异,女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弱于男职工。尽管改革后男女职工的支付能力差距有所缩小,但是男女职工的支付能力都被削弱。

(5)在一定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下,改革后收入水平越低、参保时间越早和退休时间越早的职工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支付水平,社会统筹账户在鼓励低收入人群参保和职工尽早参保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却在职工提早退休方面起到消极作用。

可见,本次改革并没有达到增强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目的,扩大的社会统筹账户并没有增强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而是削弱了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改革后所有职工的社会统筹账户都出现支付缺口,收入再分配的代内再分配被减弱,而代际再分配则加强,当代职工的基础养老金的支付压力转移到下代以及下下代职工的身上。随着退休人口的不断增长,中国未来在职职工的支付压力巨大。各级政府财政除了解决转轨过程中庞大的隐性债务外,仍需兜底解决日益扩大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缺口,政府财政压力不断加剧。

由于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的外生性,现阶段政府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选择有效增强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第一,政府可通过教育、培训等政策措施来影响就业年龄,适当提高职工的就业年龄,从而提高参保年龄。[12]第二,有效遏制职工提早退休的现象,并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然而这些政策都只是缓解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缺口,不能解决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现阶段,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是增强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途径。

本章小结

本章从微观企业职工的角度对改革前后中国城镇企业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社会统筹账户的精算余额缴费率作为衡量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指标,并分析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参保年龄、不同退休年龄以及不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等因素对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影响。

研究表明,改革后扩大的社会统筹账户不足以应对基础养老金水平的待遇变化,社会统筹账户的支付能力被削弱,支付缺口呈现扩大趋势。适当延长职工的就业年限、有效遏制提早退休现象可以缓解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不足,但是不能有效解决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注释】

[1]暂不考虑社会统筹账户对个人账户支付缺口的支付问题,在整体养老保险账户的研究中再考虑。

[2]社会统筹账户不具有可继承性,对于社会统筹账户而言,职工养老金领取的过程就是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发放的过程。

[3]本次改革由于增强了基础养老金与职工工资水平的联系,对不同收入水平的职工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对不同收入水平的职工进行研究。

[4]由于涉及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讨论,右下标1和2分别表示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

[5]在实际过程中,社会统筹账户采用现收现付制,并不存在记账利率一说。由于本章基于微观个体,即企业缴费视为职工缴费,因此引入社会统筹账户记账利率来研究职工社会统筹账户的缴费积累过程。

[6]《中国统计年鉴2006》。

[7]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平均工资低于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60%的按社会平均工资的60%缴费;平均工资高于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300%的按社会平均工资的300%缴费。

[8]表5-1的

[9]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可得。

[10]可对各种不同收入水平的职工进行研究,为简单计,选取代表性收入人群为研究对象。α=60%、α=100%以及α=300%分别为低收入人群、平均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

[11]具体测算与收入水平对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能力的测算相同,改革前后缴费精算现值、基础养老金领取的精算现值以及精算余额不再罗列。下同。

[12]邓大松、刘昌平:《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敏感性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1年第6期,第13-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