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保险绩效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

银行保险绩效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技术运营资料,我们可以用数据组与最佳运营公司的比较来度量效率。收入效率类似于成本效率,衡量的是同样条件下一家企业的收入与“最佳运营”的企业收入间的差距。因此,银行保险在整合组织相似性较小的服务可能带来的组织上的不经济。从前文提到的银行业范围效率的相关研究来看,结论并不一致,对保险业的研究也同样如此。

第二节 银行保险绩效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

近年来银行保险的快速发展,引起了金融服务领域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而从各个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对其绩效评价的研究也很多,主要的和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第一种银行保险绩效评价体系

这种银行保险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一般包括成本效率、收入效率和利润效率。

(一)成本效率、收入效率和利润效率的含义

1.成本效率。成本效率衡量的是某企业的成本与“最佳运营”企业相差多大。由于无法获得金融机构的技术运营资料,我们可以用数据组与最佳运营公司的比较来度量效率。成本效率由一个标准成本函数度量,函数中成本变量由产出数量、可变投入价格、不变投入或产出以及其他环境条件所决定,其主要类型包括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和X-效率。

成本规模效率衡量的是在给定的规模和产出组合下运营最好的企业的平均成本,与具有同样产出的处于最低平均成本点的最佳运营公司的平均成本相差多大。在金融服务提供商整合为更大型企业时,通过在更多产品中分摊不变成本、对技术的更好使用、发行更大型的证券和许多别的方法,可以获得成本规模效率的好处。当然,整合也可能导致成本规模效率的损失,因为整合后经营更大的组织会产生组织不经济

成本范围效率衡量的是两个各自专于某些产品且运营良好的企业的成本总额,与某一家同时生产这两家企业所有产品且运营良好企业的成本之间的差距。生产多种产品时,企业通过分享实体投入、信息系统、数据库或其他方式可以获得成本范围效率的好处。当然,整合也可能发生成本范围效率损失,因为生产和销售更多产品,特别是当高层管理远离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时会产生组织不经济。成本范围经济可以表示为:

img44

其中,img45为成本范围经济;Cj(0)为成本函数;y1、y2为产出;w1、w2为投入价格。如果img46> 0,成本范围经济存在即专业化企业分别生产两种产出的成本大于联合企业生产两种产品的;如果img47< 0,存在成本范围不经济,即分别生产比联合生产更有效率。

成本X-效率衡量的是一家企业的实际成本与一家运营良好且有同样产出的企业之间的差距。发生成本无X-效率可能是因为管理者使用了多于经营良好的公司的投入(技术无效率),或他们使用的投入组合不能使给定投入价格条件下的成本达到最小(配置无效率)。金融整合可能改善成本X-效率的状况,例如兼并企业比被兼并的目标企业更有效率,兼并者通过更多资源传授高级的管理知识。另一方面,在某些条件下,整合也可能降低X-效率,如目标企业在另一国家或地区,使得兼并者难以克服距离和语言的障碍,也难以有效经营。

2.收入效率。收入效率类似于成本效率,衡量的是同样条件下一家企业的收入与“最佳运营”的企业收入间的差距。收入效率通常用收入函数度量,该函数中产出价格可以变动,用以反映客户对金融机构产出的规模、范围、质量购买的偏好和意愿。

其中,收入范围经济可以定义如下:

img48

如果img49> 0,存在收入范围经济。联合生产企业生产y1和y2,会比专业化企业生产这些产出赚取更大的收益;如果img50< 0,存在收益范围不经济,即专业化企业比联合生产企业获益更多。

3.利润效率。相比而言,利润效率是同时包含了成本和收入效率的最易理解的效率概念。利润效率与价值最大化目标最为一致,能说明产出和投入两方面的问题。利润效率要求管理者同时关注增加边际收入和减少边际成本,避免了仅关注成本或仅关注收入时可能发生的误导。

(二)银行保险的范围效率评价

这种绩效评价体系基于银行和保险是两种不同的金融服务的整合的观点,采用以上的一些指标评价银行保险的绩效,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银行与保险的整合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包括成本规模效率和收入规模效率)和范围经济(包括成本范围效率和收入范围效率)的好处。

1.银行保险整合的成本范围效率。银行保险整合之所以能够创造范围效率收益,原因在于可以共享实物投入如办公室和计算机硬件、使用通用的信息系统、投资部门、账目服务中心以及其他设备、通过大量发行债券或股票来获得资本、或重新利用管理技术或信息等。例如,联合后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就可以通过整合其销售系统来降低成本,也可以使用对方的客户数据以低于各自建立和维持其数据库的成本来交叉销售。

由于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收入回报具有较低的相关性,银行保险也可以通过整合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来风险分散,从而降低资本成本和遵循谨慎监管所需的成本,获得成本上的优势。例如,Hughes,Lang,Mester& Moon(1996),Hughes& Mester(1998)指出,多角化降低了管理风险所必需的资源,从而降低了成本,较大银行的风险管理成本较低。Kariya(2000)认为,银行和保险业务分别通过集合和管理贷款组合和保单组合的风险获取利润,两者的经营均以大数法则为基础。他用单期模型证明,在一定的情况下,银行和保险这两种组合或者两种业务融合后的渐近违约概率小于二者单独时的。但是,Demsetz& Strahan(1997)指出,大银行可能使银行持有的风险资产增加,抵消其多角化带来的风险降低效应。

一般而言,成本范围效率效果在同类金融服务中的表现要优于在不同类型之间的,因为在同类机构中,可待共享的实物输入、信息系统、投资、账目服务、管理技术或信息等更具有相似性,更有可能产生成本效率收益。因此,银行保险在整合组织相似性较小的服务可能带来的组织上的不经济。

同时,由于提供多种产品所带来的不经济问题,银行和保险公司联合也可能带来成本范围效率损失。例如,由于高层管理人员可能只在其中某一个领域是专家,他们如果主要关注核心事务及其核心竞争力,会更有效率;反之,他们如果同时试图经营或管理其不熟悉的业务,如商业银行和保险业务,可能就比较困难。Winton(1999)也指出,提供大范围的产品,通常超出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营范围,由此引致的协调和管理成本,会增加成本范围和产品线的不经济。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业务和产品的多样化也可能削弱金融机构的监督动机,反过来又会提高机构所支付的风险补偿金,并增加其遵循谨慎监管的成本。

从前文提到的银行业范围效率的相关研究来看,结论并不一致,对保险业的研究也同样如此。Yuengert(1993)和Grace& Timme(1992)都未找到美国寿险业成本范围经济的证据。Kellner& Mathewson(1983)发现,其样本期中的早些年份显示,有些加拿大寿险企业存在成本范围经济。Meador,Ryan& Schellhorn(1998)发现,分散化提供多种产品的企业比那些采取集中化战略企业的效率要高。Berger,Cummins,Weiss& Zi(2000)分析了既经营寿险又经营财产—责任险以及专营寿险、专营财产—责任险的企业的成本、收入和利润范围经济,检验了多角化假设和战略集中假设[6]。他们的研究表明,位于第一、中等和第三、四分位数的企业存在成本范围经济。对于位于第一、四分位数和中等企业,因为极大的收入不经济抵消了成本经济,导致零利润范围经济。对于位于第三、四分位数的企业,不存在收入经济或不经济,结果是这些企业的成本范围经济转化为利润范围经济。因此,其研究的总体结论是,规模较大的保险企业更可能实现利润范围经济。从上述对单一产品金融机构的范围效率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对金融企业整合的效率效果做出一定推断。

2.银行保险整合的收入范围效率。一般而言,金融机构之间通过整合金融服务的销售体系,相互分销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可以获得收入效率的好处。前文已经指出,消费者因为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一站式”服务中获得便利,降低了相应的寻找和交易成本,因此可能愿意为此支付高价,从而带来了这种经济效果。与此类似,公司也可能更倾向于将私人信息提供给可以同时满足银行和保险需求的单个、联合型金融机构。

不仅如此,当金融机构拥有顾客认可和偏好的商业品牌时,对这种声誉的共享也可能带来收入效率的好处。例如,Rajan(1996)指出,一家全能银行可以利用其在商业银行方面的声誉来打造其在保险业务方面的声誉,从而实现声誉上的经济性;反之亦然。

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将不同的金融服务进行组合来分散风险,为从事高风险—高预期回报率的投资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可能提高收入。而对于银行保险整合来说,其收入范围效率效果可能要比同类金融服务的整合更为明显,因为行业之间回报的相关性通常要比行业内部回报的相关性低,从而更有利于风险分散。

当然,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的整合也可能带来收入范围效率损失。例如,第一,由于各金融服务领域的专家在其核心竞争领域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并能够更好地为每个消费者进行产品定制,那么,他们就可以比联合生产者索取更高的价格,使后者出现收入范围效率损失。第二,高层管理人员因为缺乏其核心竞争力之外的知识和技术,可能导致较差的经营绩效和风险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类别金融服务的整合也可能降低预期收益,这就要求该组织从事低风险—低预期回报的经营,以保持风险的可控性,从而导致收入范围效率损失。第三,当一金融机构与另一具有较低期望回报,或与其相关收益具有较高回报偏差的金融机构进行合并,则该金融机构经营失败的概率增大,或是在经营失败的情况下破产成本更高,就会带来收入范围效率损失。此外,当整合的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发生利益上的冲突时,也可能产生收入范围不经济。

有部分学者对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收入范围效率进行了专门研究。例如,Berger,Humphrey& Pulley(1996)对银行业收入效率的研究发现,如果根据顾客对多种金融产品同时消费的收入来收费,银行存款和贷款之间很少或几乎不存在收入范围效率。Berger,Cummins,Weiss& Zi(2000)对保险业的研究发现,同时经营人寿保险和财产—责任保险业务具有收入范围不经济的缺点。我们可以从对单一金融服务下生产多种产品的金融企业的效率研究中,推论出金融企业整合的收入效率效果,但真正有关银行保险整合的收入范围效率效果的研究,目前仍不多。例如,Vander Vennet(1999)对欧洲银行保险整合的研究表明,比起专业性机构,它们具有较高的收入和盈利性。Llewellyn(1996)对英国银行和保险合并的研究结果也较为有利。Boyd,Graham& Hewitt(1993)和Saunders& Walter(1994)对不同类别的美国机构所获回报率进行的模拟研究结果则不一致。

(三)银行保险的规模效率评价

1.银行保险整合的成本规模效率。除了能够享受分摊固定成本、发挥技术优势、启用管理专业知识和信息、实体投入、营销与品牌认可方面的规模经济外,银行和保险两大金融机构的整合,还可以获得构建更大规模资产组合分散风险,以及减少资本成本等方面的成本规模经济。Berger& Mester(1997)发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成本规模效率比80年代高得多。当银行资产规模达到100亿~250亿美元时,可获得约20%左右的成本规模效率。他们认为,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信息技术进步为银行提高规模经济提供了巨大潜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因美国放松对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降低了银行的规模扩张成本。Altunbas,Molyneux& Thornton(1997)认为,欧洲大银行之间通过并购提高效率的机会十分有限,但德国和意大利银行之间的并购较为可能,原因可能在于多角化效应在全能银行内已经较好地实现了。

当然,由于整合后运营大型组织产生的组织不经济,整合也可能导致成本规模效率的损失。例如,在组织的多层架构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保险承保人员等低层决策者难以进行监督。此外,大型金融机构向零售商和小型商业客户提供基于彼此关系的服务时,成本可能较高。

2.银行保险整合的收入规模效率。由于客户需要或偏好大型金融机构的服务,银行保险整合引起的规模扩大可能会产生收入规模经济。例如,一些零售客户可能会偏好更大的分支点、自动提款机或其他设施形成的网络,因为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同样,大型批发客户也可能需要数量加大的团体保险单,而小型金融机构往往无法满足其需求。加上整合后可以构建更多资产的组合,具有更好的风险分散性,进而获得更多高风险—高预期回报的投资机会,银行保险整合可能带来收入规模经济。

另外,一些小零售客户可能偏爱多由小型机构提供的更加个性化或关系化的服务,这时银行保险的整合就可能导致收入规模不经济。因此,最有效的市场组织结构应该同时包括大型金融机构和小型金融机构,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异质需求。

二、第二种银行保险绩效评价体系

前已提到,效率和绩效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绩效一般表现为效果和效率两个方面。许多对效率衡量的研究都来源于组织理论和策略管理,这其中大多数方法都是基于一定的目的,具有系统性和多因素性。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财务方法和操作方法。下面介绍采用多变量分析的办法,从上述两个方面——财务和操作两个方面分析银行保险经营的效率问题的绩效评价体系。在财务方面,这种绩效评价体系引入三个变量——保费收入、生产率和利润率。在操作方面把市场上顾客满意度以及企业规模作为变量。

1.保费收入。保费收入直接决定保险公司生存与否。由于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性,它的会计系统有别于其他的制造业和商业部门,保费是保险公司收入的主要源泉,绝大多数的保费收入用于投资以满足将来索赔的要求,并保证保险公司获取一定的利润。同样对于银行保险公司而言,保费收入也是决定其经营效率的重要因素。这种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发现:银行保险公司在保费收入上较之传统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有优势。

2.销售规模。包括销售的保单的数量和销售生产率。销售生产率由中介销售效率所决定,保险销售生产率是用销售总量与销售人员的数目之比。

3.利润率。利润率直接反映效率。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利润,通过利润率,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可以了解银行保险经营实体的盈利水平。

4.规模衡量。这种绩效评价体系认为规模是效率衡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的规模是指银行保险经营主体的规模,可用总资产、总资本额等指标来衡量。

三、对上述两种银行保险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

通过对上述两种银行保险绩效评价体系的介绍和比较可以看到,第一种绩效评价体系立足于银行保险是不同金融服务的连结这一实质,侧重从定性和规范分析的角度,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传统的效率标准来评价银行保险价值最大化问题,具有一定的一般性指导意义。但同时也应看到,这种体系只是体现了银行保险经营可以达到的结果,对如何达到结果的手段或途径未及论述。不仅如此,在这种绩效评价体系下,用于比较的数据会很难得到,即使得到,其可靠性也值得怀疑,因此,其可行性不佳。再者,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中国这样银行保险发展处于初级模式的环境中,银行保险主体少,银保合作层次浅,可能难以找到与所评价的公司或银行保险业务部门层次相当的主体与之比较。

第二种绩效评价体系,则侧重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注重个案的分析性和实证性,运用可量化的指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客观,实施简单,而且,还启用了一些非财务指标,如顾客满意度。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绩效评价体系还是重点强调了银行保险经营的财务结果,缺乏绩效评价的一般性指导意义。单纯的财务指标不仅可能由于数据收集、汇总、计算过程中的误差而失真,而且,单纯建立在财务指标基础上的对银行保险绩效分析、反馈可能会给银行保险的经营带来误导。受多种因素影响,单一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只能提供关于企业的有限财务信息,而且容易得出歪曲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和竞争力的评价报告,从而影响企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通过对比分析也可以看到,这两种绩效评价体系均只停留在银行保险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上,只是狭义上的绩效评价体系。此外,这两种绩效评价体系的另一个共同和致命的缺陷在于均是用效率评价代替了绩效评价,也就是说绩效的含义中“效果”或定量的分析不足,而是过多地倚重了成本、收入、利润这些财务指标,不能得出关于银行保险经营企业绩效和长远竞争力的足够信息,这一系列的缺陷使这两种绩效评价体系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价体系。这些也都为我国银行保险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