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央行金融工具详解

央行金融工具详解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央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调高再贴现率,流动性提供减弱,金融机构再贴现意愿下降,再贴现的减少导致货币政策紧缩意图产生效应。公开市场业务中央行处于主动地位,能根据自身政策意图主动进行资产买卖,政策紧缩时就卖出持有的债券回收货币,政策扩张时就买入市场流通的债券放出货币,不像再贴现率工具是被动等待的。

1.4.1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第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

该制度原来是为了保护金融机构原始存款而设置的,后来发现法定存款准备金能够以倍数方式调整货币供应量而成为货币政策重要工具。该工具效力非常大,而且短期必须给予银行等存款机构以一定的调整时间,因此该工具的使用内在要求低频度。

在使用该工具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一是调整幅度,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水平既可以采取大幅调整,也可以采取小步连续调整的方式。二是调整时间,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往往需要商业银行从其他资产配置上转回,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商业银行先从边际成本最小的资产开始收缩,如果连续调整,需要给银行预留充分的资产调整时间。三是定向设置,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应该是针对所有纳入该体系管理的成员平等实施,但是在实践中各金融机构的规模和管理都存在差异,如果商业银行竞争性不充分,可能导致彼此间存款来源和存款量都有差距,大银行往往更容易吸收存款而放贷也较多,如果央行希望加大紧缩力度,对这类大量放贷的机构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能快速有效地收到效果。中国在2005年以来的流动性极度宽松环境下,为了遏制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对于放贷超过额度的银行给予高出其他金融机构标准的惩罚。但是也应该看到,这其实是货币政策非市场化操作的情况。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是间接影响金融主体,如果通过带有行政性色彩的措施来对微观主体直接干预,无疑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其实,类似中国的情况问题恰在于市场竞争性发育不充分,应该对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进行改革。四是利息给付制度。一般而言,央行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提取是根据法律规定执行的,是无需对商业银行存款付息的,可以想象这对于吸收存款要付息的商业银行而言具有很大的约束性。如果付息,成本支付减小后,商业银行对该工具的边际效力就会降低。央行为了提高效力,必须提高准备金率,限制了银行资金的最优配置。可是,当央行为了维护金融稳定,急需筹集资金来援助部分处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的时候,利息给付制度会从改进边际收益的角度让商业银行资金流入央行。2009年危机比较严重的时候,美国对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息给付制度进行了讨论。

第二,再贴现率工具。

金融机构在遇到流动性困难时,可以凭借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在央行进行贴现,央行根据自身政策意图设置再贴现率,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票据贴现成本来调整社会流动性。当央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时,调高再贴现率,流动性提供减弱,金融机构再贴现意愿下降,再贴现的减少导致货币政策紧缩意图产生效应。反之,央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产生货币政策宽松效应。

再贴现率工具具有宣告效应,可以告诉市场和金融机构央行货币政策的意图。在出现流动性困难甚至金融危机时,再贴现率工具可以起到救助作用,通过帮助金融机构变现所持有的资产,降低流动性损失,恢复市场对金融机构的信心,避免债务螺旋和危机扩大。

从实质上讲,再贴现是金融机构将不受市场欢迎的资产转让给央行的行为,是央行无法控制的资产获得渠道,其中容易产生代理问题。如果金融机构对资产选择不够,当出现流动性困难时能够通过再贴现操作倒逼央行,那么道德风险就会不断提高。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央行普遍把再贴现率定在高于市场其他融资方式的代价,形成流动性融资的上限,与形成流动性融资下限的市场同业拆借利率共同保障金融机构多元融资的成本通道,即“利率走廊”。

但是再贴现率工具是一种被动型工具,央行虽然可以通过再贴现率调整来体现政策意图,但不能强制金融机构进行再贴现操作,金融机构也因为担心市场对其资产产生流动性质疑而不愿进行再贴现操作。

第三,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通过对自身持有的资产在金融市场进行操作,通过买卖证券的方式影响市场流动性,调整中介目标到合意水平。

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和微调性两种。公开市场业务中央行处于主动地位,能根据自身政策意图主动进行资产买卖,政策紧缩时就卖出持有的债券回收货币,政策扩张时就买入市场流通的债券放出货币,不像再贴现率工具是被动等待的。与准备金率工具不同,央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微调操作,既可以通过数量差异上的操作来调整,也可以通过买卖方向的转变来调整。

公开市场操作的前提之一是流动性载体必须充分,否则央行操作在市场中无法落实。在对抗2002年以来中国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时,中国人民银行就曾面临公开市场业务载体不足的制约。外部资金预期人民币升值而源源流入,由于强制结售汇制度倒逼货币供应过量,央行将持有的国债卖出以回笼过量货币投放,但市场流动性注入数量远远大于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国债持有量,央行在无法进一步操作的情况下才根据自身外汇储备等资产发行央行票据来加以对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