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计事务所归哪个部门管

审计事务所归哪个部门管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专门针对审计市场效率的研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一重要课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吴溪沿用了上述研究假设,对1997~2000年的证券审计市场供求特征进行了后续研究。李树华和吴溪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有着较深的影响,而这样的证据暗示着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效率状况存在一定隐患,值得担忧。

一、国内研究现状

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专门针对审计市场效率的研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一重要课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张睿(2000)对证券审计市场效率进行了简明的经济学分析。他认为我国证券审计市场效率低下,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审计信息的购买者不是审计信息的使用者,并且审计信息的质量难以确定。他还进一步提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注重审计信息购买权的配置和审计信息质量的鉴定。与此相类似,王立娟(2002)通过构建相关经济模型对我国审计市场中供给、需求及供求均衡状态进行了研究。她的结论是我国审计市场供求关系存在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主要表现为,当审计市场传导需求出现了对最终需求的背离时,市场供给者同时出现了对审计独立性的逆向选择,而这一表现的实质即为审计市场对审计资源的配置处于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状况。

有的研究者尽管没有直接探讨审计市场效率问题,但是也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审计市场的供求特征及内在规律进行了考察,从各个侧面提供了有关我国审计市场效率状况的证据。例如,李树华(2000)对我国早期审计市场的供求特征进行了实证考察,他选取了1993~1996年证券审计市场的相关数据,探讨了政府管制和市场需求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结构的深入影响。他的研究发现:从供给方行为的角度来看,首批独立审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以及对违反准则的行为加以严厉处罚能有效地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比例来衡量),但从需求方的反应和最终选择结果来看,不幸的是,独立性高的“十大”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反而显著降低,这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我国上市公司对“高审计质量”的背离。吴溪(2001)沿用了上述研究假设,对1997~2000年的证券审计市场供求特征进行了后续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表明,1997~1999年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监管环境空前严厉,并继续伴随了审计独立性的提高和高级差事务所市场份额的下降;不过,2000年我国证券审计市场发生的政府诱致性合并重组事件扭转了审计市场集中度的下降趋势。

李树华(2000)和吴溪(2001)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有着较深的影响,而这样的证据暗示着我国证券审计市场的效率状况存在一定隐患,值得担忧。

此外,还有研究者单独从审计服务供给方的角度对我国审计市场的集中度、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余玉苗(2001)以我国深、沪两地A股上市公司1999年年报审计为例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呈现出低集中度、强地域性的特点。与大多数研究中采用客户数、客户股本规模、客户资产规模等对事务所市场份额进行统计的方法不同,易琮(2002)采用了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收入资料对其市场份额进行了考察,对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得出了与以往有所不同的结论[7]。她认为尽管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但在1997~2000年间,审计市场集中度呈不断提高的趋势。夏冬林等(2003)则通过分析我国审计市场的审计费用水平,发现我国审计市场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并认为这是造成我国事务所独立性不高,违规操作频频出现的原因之一。

也有的研究者单独立足于审计服务需求方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审计市场的有关特征。例如,刘峰等(2002)通过分析中天勤事务所原来客户的走向,发现上市公司在选择新任会计师事务所时,对地域因素考虑较多;同时,原来经办的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选择同一家事务所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些现象都与高质量审计市场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朱红军等(2004)则以2001年和2002年的IPO审计市场为研究对象,对我国IPO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在2001年和2002年,IPO审计市场存在着对管制便利、事务所规模和事务所地缘关系的需求,却仍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表现为具有管制便利的事务所[8]、大规模事务所以及本地事务所更具竞争优势,能够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而提供高质量审计[9]的事务所不具有竞争优势,没能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总的来说,尽管很难仅仅根据这些证据对我国审计市场的运行特征做出确定性的结论,但从上述有悖常理的现实经济现象来看,这至少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审计市场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与市场经济纵深发展不相协调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