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信贷审计风险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关注信贷审计风险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前提是做好风险防控工作。从信贷审计情况看,信贷管理风险较为突出。现就审计发现问题,以及如何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谈点肤浅认识。信贷人员不按操作流程认真办理每一笔业务,制度执行不力,监督检查不细,流动资金被挤占挪用固定资产,严重影响信贷资金安全。对企业服务与监管倒置,粗放式监管,对出现的重大信贷风险信号不及时发现和处置。

关注信贷审计风险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贾 明

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前提是做好风险防控工作。2012年以来,银监会、总行特派办、省分行等部门相继对我行资产负债和内外部经营管理进行了现场审计。从信贷审计情况看,信贷管理风险较为突出。现就审计发现问题,以及如何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努力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谈点肤浅认识。

一、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合规意识淡薄,贷前调查把关不严。在贷前调查中,对企业提供的信贷资料未进行认真审查,降低贷款准入门槛。例如:某公司为获得贷款,通过虚增无形资产、虚减负债、少计成本等手段虚增净资产,调查人员、客户经理对企业提供的经营情况报表资料真实性不认真核对、分析,致使其带“病”入“关”,套取银行贷款。甚至在该企业已显现经营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以其提供的虚假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将其信用等级评定为A级,并核定授信额度,致使其贷款额度逐年不断加大,最终形成不良,导致贷款风险。

(二)制度执行力不严,贷款监管偏松。一是不按照贷款合同用途监管使用资金,任由企业随意集中大额提现或转账,对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预警分析能力不强。二是对企业多头开户缺少有效监管。三是对企业风险信息敏感性不强,不良诚信记录、现金流关注不够。对贷款资金使用流向审查不严,出现贷款风险认识不足,不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对资产进行保全,贻误或错失化解风险最佳时机。四是风险保证金管理上存在迟交、漏交或交纳比例不足,变现使用贷款交纳等问题。五是对企业提供的抵(质)押物品能否变现不贬值,是否超出押品范围审查不严。个别贷款甚至把厕所、院墙、灯泡、三角吊扇、双管荧光灯等物品作为抵押物,超范围抵押。对中介评估机构评估押品价值不认真审核,导致抵押物品价值高估问题时有发生。

(三)贷后管理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一是制度观念淡薄,监管工作严重缺位。信贷人员不按操作流程认真办理每一笔业务,制度执行不力,监督检查不细,流动资金被挤占挪用固定资产,严重影响信贷资金安全。二是贷后检查流于形式。个别行对企业经营变化情况不及时分析,检查记录机械照抄或编造数据,记录记载不真实。对借款人项目经营情况、工程进度不进行监测分析,贷后检查制度不落实。

二、风险成因分析

(一)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落后。从检查发现问题看,员工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落后、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是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一是淡化。“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基础,效益的前提,核心竞争力的保证”这一风险管理核心价值观念没有入脑入心,认为风险管理无非是老词新唱的“规范化管理”翻版,思想上存在抵触情绪。二是弱化。认为发展业务是硬道理,只要业务上去了,贷款增加了,才能在上级行和地方政府心目中赢得地位,于私于公皆有利,因而把风险管理置于被遗忘的角落。三是虚化。个别基层行领导形式主义严重,热衷于搞政绩放贷款,虚化风险内控管理,做表面文章内行,抓风险防控外行。

(二)制度建设合规性不强。一是制度存在“打架”问题。业务流程、管理流程、控制流程在制定时不够严密,存在前后矛盾、不合实际现象。如整合后的16项信贷管理制度与最近下达的授权书文件存在评级、授信、用信要求不一致问题。二是存在“不衔接”问题。各部门在制定制度时只从本部门出发,没有顾及相关部门实际,导致规章制度之间存在重叠或不衔接。三是存在“不覆盖”问题。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新内容、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出现,而管理制度未及时修正,出现管理“真空”。四是有些制度规定和操作办法不精不细,过于粗糙,导致基层行无法操作。如:我行内部缺乏对抵押物(机器的新旧程度等)标准的认定细则,不得不依赖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而其受利益驱使,出具的抵押物价值报告大多与实际价值偏离较大。

(三)责任约束机制不健全。一是岗位责任落实不到位。虽然贷款实行了调查、审查、审议等前后台制约措施,但因岗位分工不明晰和细化,责任约束不具体,一笔贷款出了问题大家都负责又都不负责,实施追究责任困难。二是自身监督和再监督不够。相互监督的岗位责任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触动违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自身利益不够强。三是对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不够,问责不严。对违规问题的认定和责任追究普遍存在着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的现象。

(四)队伍素质不适应业务发展要求。一是部分员工素质偏低,对政策规定不深学细学、一知半解。对企业服务与监管倒置,粗放式监管,对出现的重大信贷风险信号不及时发现和处置。二是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项目评估、风险管理、国际业务方面专业人才明显不足,对项目评估和审查仅仅局限于企业财务报表,直接影响贷款的科学决策。三是部分员工责任心差,作风不实,明知故犯,违规操作,疏于监管,对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不是主动解决,而是掩盖真相。

三、防范风险控制措施

(一)增强员工风险意识,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银行治行之本、动力之源、持续发展之基。首先,要从塑造风险文化入手,着力培育全员风险理念。组织员工深入学习法律法规和行业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通过剖析案例等多种形式,让员工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基础,效益的前提,核心竞争力的保证”等理念,确保内外部各项政策规定有效贯彻落实。其次,要从教育入手,把风险管理理念融入日常经营管理和决策之中。鉴于目前农发行员工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项目评估、国际业务、计算机、法律、外语等专业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应在全系统大力倡导和实施“员工素质教育工程”。管理人员应着重强化领导能力,操作人员应着力培训应知应会知识,促使员工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文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二)加强制度建设,树立“制度”权威。一是梳理制度流程,完善规章制度。在内容上,针对不覆盖的问题,结合实际,制定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渗透到每个岗位、每个业务操作环节中;针对制度“打架”问题,充分发挥二级分行基础管理平台职能作用,分类整合、细化实施,避免前后矛盾;针对更新滞后问题,应建立健全制度信息快速反馈更新机制,除旧布新;针对不衔接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应倡导联合发文,做好新旧制度衔接。二是认真抓好信贷制度、操作流程学习深化。三是强化制度执行力,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思想,坚决杜绝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问题发生。

(三)加强风险预警监测与管控。一是利用CM2006系统、银监局客户大额授信统计系统和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等信息平台,完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全行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估和预警系统,重视早预警,认真执行重大违约风险提示制度。二是优化贷后管理流程,采取全流程管控、客户抵(质)押物变动状况管控、客户财务管理管控、跟踪客户资金流的“三管控一跟踪”管理模式,筑牢信贷资金的“保护墙”。三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将银行的整体绩效、团体绩效和员工的个人绩效有机结合,以内部控制评价为依据实施责任追究,防范操作风险。

(四)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增强风险管控能力。一是加快内部控制框架设计。通过引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等内部控制要素,促进内部控制评价机制有效运行。二是整合现有IT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的技术架构,对目前农发行已经使用的综合业务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等进行资源整合,运用自动化工具支持流程控制,为业务经营服务。三是加快引进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切实提高农发行的风险识别和量化评估能力,逐步推行贷款风险管理系统,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前移风险关口,从而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资产总额,改善资产质量,实现质量和效益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