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光绪十一年八九月间关于设立国家银行的争论

光绪十一年八九月间关于设立国家银行的争论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查《清德宗实录》,光绪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奉皇太后懿旨:“据李鸿章面奏开设官银号以裨国计等语,着户部会同李鸿章妥议具奏,并命醇亲王奕譞一并与议。”又在上海分设总局,以便使各处往来便易,声息灵通。则仿照西法,国家银行之设最为要图。似国家银行之设,尤宜乘时举行。再立有国家银行,即外洋之银亦可交存行运,而中国民财向之散于四方者,更可聚诸一处。至银纸一事,实最为有益于民之举。

光绪十一年八九月间关于设立国家银行的争论

叶世昌(1)

查《清德宗实录》,光绪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1885年10月3日)奉皇太后懿旨:“据李鸿章面奏开设官银号以裨国计等语,着户部会同李鸿章妥议具奏,并命醇亲王奕譞一并与议。”(2)这里的“官银号”即官银行,也就是国家银行。而一个月不到,在九月二十日(10月27日)又奉懿旨:“前据李鸿章面奏,开设官银号以裨国计等语,原为通筹经费起见。惟此事创办非易,中华与外洋情形迥不相同,若经理不得其宜,深恐流弊滋多,着毋庸议。”(3)这期间的讨论情况如何,为何前后两次懿旨观点如此截然相反。以前的金融史书上从未对此有所说明。

另外,在《申报》光绪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886年1月27日),刊登有以下长文,包括一个章程和一件禀文,同此事似有关系,先全文照引(参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李鸿章咨送户部洋商原禀《章程》和禀文,重要异字、漏字予以注明):

谨拟有限国家银行章程恭呈宪览

一、银行益处:(一)可令有股份人得利;(二)中国生意可借兹扩充;(三)中国国家如欲借款,可以竭力经办,并各省关收发官项亦可代理。二、本银关平一千万两,分为有限股票十万张,每张计银一百两。三、银行办法均照外洋,历经试验,参酌尽善之最妙新章。四、总局设于北京作为根本。又在上海分设总局,以便使各处往来便易,声息灵通。至其余各省俟后推广设立,则皆为分局,俾重事权。又总分各局应请国家简派京外大员二三人督办,并由督办大员将众股友公保中外可任总督(办)之人,查系果属公正明白,即行札派坐局管理为总办,至少须有三人,多至七人为止。每遇会议皆在上海聚集,缘该处乃通商要埠,一切事宜皆以是地为归宿也。五、督办权柄可以派用总办,并随时查阅账目,盘兑存银,但总办须由众股友公保。六、一切账目应请公正人查勘签字,以昭核实。每届六个月刊发一次,俾股友及大众知悉。七、银行股票刊印华英合璧字样,股友可随时买卖,不须向银行更名挂号。银行只以股票为凭,以(借)免轇轕。八、应请明降谕旨,恩准该银行利权四条:(一)国家借款及发交购买军火、机器等件银两,并出洋大臣廉俸,皆归银行办理汇兑。(二)有海关各省所有税银,皆交各省银行收存,自存银至发银日止,三月以内认息三厘,三月以外认息五厘。遇有发款,即由银行汇兑(拨)。(三)应准银行开写银票,其数目由督办酌定,随时可向取现银。各省关交帑纳税,皆可以银票上兑。(四)以上三条,在五十年限内只银行独占(沾)利益,他人不得分润。九、银行既得受以上四条利益,亦拟有四条以尽报效之忱:(一)应请派员监查银行代国家经办一切款项,及进出各帐果否核实。(二)国家遇有要需,银行情愿承借供用,至多以银三百万两为止,每年按七厘付利。并可以随时取用,不须另立合同。倘所用较少,则按照实用若干核算利息。(三)凡遇国家一切出纳银款各事,银行当必竭力效劳。虽不敢言定较同别家往来节省若干,然总可比照别家至贱之价为断,或更为从减。(四)将来国家改用金银各钱之时,银行必为格外赞助,以广流行。十、应请谕旨恩准银行招集有限股份,并派创立之员详筹妥善条规,按照英国所订银行规例办理,并另派专员监察(查)其事。

以下是呈李鸿章的禀文:

宫太傅爵中堂阁下:敬禀者,窃维目今求富[国]之道,不外乎田土尽辟,物产繁滋,自必日臻殷厚。所尤要者则务使银币流通,若血脉之周身贯注,循环不息。其目有三,必令到处可以周转,随时可以取用,多寡可以应手,方见银币益处。则仿照西法,国家银行之设最为要图。所有外洋银行章程,缘其历年已久,近皆讲求尽善,遗憾毫无。亦如机器等事,初创时未免呆(笨)滞,后经逐渐修改,始克造极登峰。若中国仿设西法银行,定可坐收以上利益。其银行应有利权,须令大小各户之银尽存行内,有如百川汇海之势。至行中存项既广,上可供国家要需,下能应民间揭取。而外洋最妙之法,更在存银不必运动,只须开出银纸,到处通行。人既喜其携带轻便,又随时可取现银,故能无不悦服。所以外洋逐日成交数千万两,大宗生意绝不须现项过手,而诸事得以毕办。否则,不但过平估色目不暇接,且亦断无若许实在金银,可供大众之用。然银行办法,必使人尽信服,乃第一关键。庶令贫富人等,无论存银多寡,尽数交付行内。既无水火盗贼之虞,并可由银行酌给利息。倘照以上云云,则通国银币浑如草木繁茂,日见滋生。至国家有向银行往来各事,尤要在互相深信,缘一切出入数目必较民间倍蓰也。又若国家库存现银,亦可交存行内,设有需用,即由银行领取。实则国家无庸收发现款,凡遇进出各项,皆由银行经办,即以银纸成交,俾免国家劳心度支,得有余暇,愈可勤求治理。伏以国家进出款目为数甚巨,外洋各国皆自有银行经理。一是此种银行资本甚大,人尽信服。然必使一钱有一钱之用,不令置诸空闲之地,故能利中求利,日起有功。近有数国按照以上办法,所获利银,除本国应用外,尚有余裕借给别国,以广利源。就目今而论,中国之仿行西法,建立船厂,以及机器制造各局,更复广植电标,历年渐久,成效昭然。似国家银行之设,尤宜乘时举行。且现值海防整顿,增拓船炮各厂,需用浩繁,若设有本国银行,纵遇帑项偶或不敷,即可令其代为周转。又中国常有与外洋各处交涉银款之事,亦即可令为经理。即后欲借巨项,更不须再令别家银行承办,概交本国银行招售小票,庶所出利银仍归华民所得。缘中国地大物博,首称富庶,只商民多封殖自雄,不善营运,若经设有银行,各出所藏交存流通,则举凡增拓各厂铸造铁路等项巨工,虽用款多至数千兆万,似不难一呼立集。再立有国家银行,即外洋之银亦可交存行运,而中国民财向之散于四方者,更可聚诸一处。其各直省府库存储帑项素同虚设,并可发给经营,顿化无用以为有用。又向来各省关交纳部库及协济邻省之各项银款,所有水陆运脚,委员辛水,护役工食,一切糜费,更仆难数。若再各处设有分行,则一纸汇拨,立即竣事,既多节省,更免耽延。至银纸一事,实最为有益于民之举。俟后民心皆信此银行深为可靠,当必视此银纸皆较诸现款金银尤为珍贵,因其诸多便易故也。又银纸通行之后,所有各处交易,约只一分动用现银,其余九分当以银纸出纳,生意必因而广大。又银行所出银纸换回之现银若干,可请国家派员查勘,倘有需用,即随时以前项供应,利息一切可照用银起止日期截算清付,不同揭用洋款必立一定年限,所省实多,而利息亦可较少。又国家将来欲改用金银铜三品钱币,可令银行铸造发卖。[窃]按以上各宗利益,设国家自设银行,固甚合宜。惟需用资本既大,更恐或有亏耗,莫若准令招商,聚集巨股,妥善试行,由国家派员察查,可以坐收利权。纵有折阅,亦无关碍,实为权宜上策。再,银行得利可操左券,外洋久著成效,现在中国仿设银行,其股票必易于卖齐。且此宗股票可以随便买卖,不须向银行更名挂号,则将来尽归华人收执,亦在意中。藏富于民,莫妙于是。所有银行详细章程另缮呈览外,合将未尽事宜覼缕上陈,恭候训示遵行。专此叩禀,顺颂勋绥,伏希慈鉴。

最后还应有上禀文者,《申报》未予刊出。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其中有英商怡和洋行商董克锡格、密克禀醇亲王奕譞文,内容相同,是一文两用。(4)可见《申报》所刊的是克锡格、密克禀李鸿章文。两文所呈对象不同,故开头和结尾的文字也有区别。呈李鸿章文的开头写“(谨禀)宫太傅爵中堂阁下”,呈奕譞文的开头写“谨禀王爷殿下”;呈李鸿章文的结尾是“顺颂勋绥,伏希慈鉴”,呈奕譞文的结尾是“顺颂祟安,伏希钧鉴”。

《申报》刊出以上文字时,事情早已了结。这是发生在光绪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奉皇太后懿旨以前的事,是八九月间要不要设立国家银行争论的一次开场锣鼓。

首先对章程和禀文感兴趣的是直隶总督李鸿章,他看后写了《拟设官银号节略》以示支持。(5)

《节略》中说:“外洋各国皆有国家银号,自操利权,一切章程讲求尽善,似宜参酌仿办。中国自咸丰年间官银号钞票立法未善,不能取信于民,从此废置不讲。亟应仿照西法,为穷变通久之计。总税务司赫德前呈《续旁观论》,曾请创设国家银行。英商怡和洋行克锡格、密克等禀请创设国家有限银行,大意仿照西国银行办法,集华洋商股为本,不费公帑,只须经办得人,运筹合法,于国家利益实多。西国银行规定出票若干两,至少须将现银三分之一备存号内,以便随时向取现银。只要有实银可取,众皆信服,即能到处通行。或疑银票可伪造,不知西国官钞另有机器造作,造成纸张中藏暗号外,有承办之员密押为记,易于辨认。”此外,还对担心倒闭、中西倘有失和等疑虑作了辨析。关于《章程》说总办须由众股友公保,李鸿章提出:“如设官银号,应令华商入资股友公保可任总办之人,则总办、帮办者华商必多。”这是防止外人担任总办、帮办的措施,比原章程更为明确。然后又提出:“惟华商银号规矩不如西例之严密信实,故须用西商两人会办,将西国定章一一照行,俾渐熟习,徐谋替代。”会办是原章程未提到的,为李鸿章所主张。李鸿章还明确提出要吸收洋人股份,认为:“若由户部及外省委员开设,恐信从者少,资本尤缺,须纠合中外众商之力,着实办理,可期经久。”

经李鸿章面奏,慈禧皇太后同意由户部妥议具奏,于是有上述八月二十五日的懿旨。李鸿章奉懿旨后,即将克锡格、密克的禀文及所拟《章程》咨送户部参考。但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额勒和布和户部尚书阎敬明等户部官员对克锡格、密克所拟《章程》完全持否定态度,成为设立国家银行的坚定的反对派。他们提出了否定《章程》的《户部说帖》。(6)反驳的理由有八条:①该洋商觊觎有三:一是包揽官款为其成本;二是暗行银钞,强轻为重;三是镑价涨落,听其出入自便。若果行之,则利权自彼操,中国号商皆受其兼并挤压之害,而商务益萧条。②外国官银号常有闭歇,前年中国阜康银号倒闭,人心摇动,生意萧肃。今举公私财物千百万兆悉数交行,将来亏空倒闭,有票无银,天下骚动,虽有智者无以善其后。③中国商民信洋商不信华商,洋人阳借代为谋利之名,阴为包揽并吞之计。若开设官号,刊印华英合璧字样,华民相率行用洋票,非法令所能禁止。阅时既久,官票鲜有行用,实银俱归外洋,不知何以处此。④若照该洋商办法,库内无银,猝有急需,银票殆同废纸。公私款项积聚官号,倘官号为敌所据,其贻误国计民生,不堪言矣。⑤原禀称机厂、铁路等巨工虽用款多至数千兆万,不难一呼立集,而国家向银行借款至多以300万两为止,自相矛盾。以铁路、银行富国,一方实则天下耗,此犹鸩酒解渴,漏脯充饥,不久自毙。⑥存款三月以内认息3厘,三月以外认息5厘,国家借款按7厘付利,是狙诈也。国家值有事之秋,所借不过300万两,何有益于国?50年内银行独沾利益,何有益于民?只银行独沾利益,公私皆无益而有损。⑦如谓泰西各国皆富,何以列国岁计终无存款,反致国债累累?如谓纸票可抵实银,何以俄罗斯国10纸罗布换一银罗布?即使泰西各国行之有利,中国也不可行。泰西以商立国,君民一体,合通国之财以贸利,仍不免亏折。中国人多,令大小户之银尽存行内,强逼骚扰,必酿大患,国家进出之项皆由银行经管,终为厉阶。⑧官不行钞,岂可使奸商擅行钞之利!华商行钞犹可设法以抑之,洋商则不受我羁络,久之钞币之权尽属于彼矣。

八月二十八日(10月6日),密克续呈《银行英例章程》,介绍英国国家银行平常所定章程,共七条,要点为:①银行督办必须入股并将本银数目奏明存案,否则不能充当此职。②银行应办各事一切章程,须将各条款造成清册,以备查核。③银行各承办人须懔遵章程条款,如若不依办法,即将督办、总办等议罚银钱。如再蹈前辙或有不法等事,国家可将“奏准开设国家银行”等字样追回销案。④银行所出银票之银两数目,由国家与银行酌定,并将所出银票及银库所存现银数,每月刊入京报二次。⑤银行入股有有限、无限之别。有限者各出股份本银以外,并无因遇不测而赔找等事,无限则照数议赔。有限之办法为妙,唯须将办法晓谕各处,使人人通晓。⑥银行督办和总办等员如有公罪,各西国向无议定刑罚,如有私取银钱,混账朦弊,即照监守自盗治罪。唯须由该管各本国定拟,或在监罚做苦工,或充军等。⑦“办理国家银行悉照英国律法者,兹因英国向来开设银行之法较胜于他国,是以英国之律法人所共知。且中国已有英国按察司并精明讼师,皆深明其理。”(7)

后来,密克又呈文补充“设立国家银行以期裕国富民各节”,共五条:①国家之有银行,以财来财。譬如人之有心,总主一身血脉,务使遍体流通,自然左右逢源。②中国银行之设以京师为最,倘借本经营,不免为人作嫁,不如照西国集股开设,且可使外洋之财合流中国。均用妥实可靠之华人办理,不特于商民皆有裨益,即国家用款利息自可减轻。③西国设银行代办国家收付之事,并无国库,各部皆用支单出入,而官员专理国家大事,不以出入银钱为务。④西国银行使用银钱及钞票,不特有益,且可省事。收付则用金、银、制钱,或以钞票,或用支单,只须一挥而就。⑤国家银行极宜克昭信守,须将本银数目以及办法刊发布告,一无隐饰,则与银行有交易者各无疑虑。钞票出入现银皆足色足平,随至随付。所出钞票之银应如数备足存库,使持票者各愿舍银存票。从此钞票畅行,市井不富而富,利息因此而小,于国家良有裨益。各直省交纳各项,亦可将钞票作底,以免往返运费。八旗钱粮亦可发放钞票,俾免贫苦军民有亏折平色等情。(8)

户部和李鸿章、奕譞等商定,九月初五日(10月12日)为公议的日期。在此以前,奕譞曾将李鸿章的《节略》和《户部说帖》抄奏慈禧皇太后,并附有自己的意见。他说,《户部说帖》与他的初议所虑各节大致相合,在他三次致信李鸿章,并同李鸿章会商一次后,“对洋人之意已大加删改,不致有弊”。又连次写信给户部,向其解释,希望能放心接受。但户部“仍执初议”,对他的“历次商改各节概致弗顾,是以无可会议”。(9)

九月初五日会议,户部的态度毫无改变,根本不考虑奕譞和李鸿章提出的修改《章程》的意见。九月十七日(10月24日),奕譞上奏声明遵议官银行详细情形。其中说:“臣屡次与李鸿章面讲函商,始将该洋商一切奢望删除殆尽。如所称请准利权各节,已改为户部交银生息与否,从户部便;各省关税由该行汇兑与否,从各省便;如由该行汇交部库,不准以洋钱、洋票充抵,仍照例以宝锭上兑。只剩遇有要需,该行承借供用款项一条而已。”奏中还指出初五日会议时,见《户部说帖》及所定稿底仍是初议所虑各条,而自己与李鸿章续议的紧要关键,概从缺略。随奏附有克锡格、密克呈奕譞文二件及密克呈奕譞和李鸿章文各一件。(10)

实际上,早在九月初五日,慈禧就已表示出支持户部的态度了。她面谕军机大臣,“所有前谕会议开设官银号,着暂缓会议,另候谕旨”。军机处将此懿旨传给户部,额勒和布、阎敬铭等更加有了底气,坚持寸步不让。也是在九月十七日,额勒和布和户部尚书、侍郎等联名上奏“利权不可他属,请饬下疆臣不准洋商开设官银号,以固国本而维民心”折。其中指责“李鸿章轻信洋商欺诱之言,遽请试办,是于国计民生未暇熟思其祸患也……为洋商计则大利,为国家计则大害”。实际上洋商只是建议设官银行,仍由中国人办,户部奏却说是“以国家之利统归洋商,未见其利,只见其害”。(11)

此奏还附有克锡格、密克禀李鸿章文、《章程》和密克的第一个呈文,以及详细指驳该洋商条款的清单。指驳理由共12条,主要观点为:①该洋商原禀内称银行须有利权,令大小各户之银尽存行内一节。无论中国之民必不信,即皆信,令大小户资财尽悬于该洋商之手,设一倒闭,大为民害。②该洋商原禀所称倘照以上云云,则通国银币日见滋生一节。俄罗斯用纸罗布过多而银愈昂贵。今若准其开设,银纸日增,祸患日滋,酿出变故,势必倒闭。贫民无以聊生,为利为害,不待智者能辨之矣。③该洋商原禀内称国家向银行往来各事,尤要互相深信,出入数目必较民间倍蓰一节。所谓互相深信,此要我之术。外国银行资本数千万,亦有倒闭,不足深信。至所谓数目较民间倍蓰,乃据中国官资为本,将来倒败,于该洋商无损,而中国官民交困不堪设想。④该洋商原禀内称国家库存现银,无庸收发现款,凡进出皆由银行经办,以银纸成交,交纳部库、协济邻省银款,一纸汇拨;章程内开各省关收发官项,亦可代理,交帑纳税皆可以银票上兑各节。该商所言无非欲罄国家现银尽数交与银行,进出各项皆由银行以纸成交,是公家以现银易纸票也。猝有衅端,银行商人逃逸或因事倒闭,中国所得皆是空票,成为废纸,贻误国计,实不可问。⑤该洋商原禀内称外洋按照以上办法,除本国应用外,尚有余裕借给别国一节。此乃夸诈之言。泰西各国何以皆有国债?泰西银行何以亏折后辄令通国摊赔?该商只言银行利益,不言银行倒败,乃欺殆之论。彼谓英国条规,原准借给别国,将中国实银运回伦敦,我则妙手空空,仅存纸票。一辗转间,洋商获利倍蓰,我则困苦不可言状。⑥原禀内称外洋之银亦可交存行运,章程内开银行股票股友可随时买卖各节。华商不谙英国银号规矩,洋商得以事事把持,引其丑类,利权尽属洋商。显授洋人以利权,他人不得分润,是举天下之银号而兼并之,各项贸易皆仰银行鼻息,其害万倍于隐占。今官银号行洋人之条规,集资有洋人之股份,主政之员无往而非洋人,只可谓授洋人以利权,不得谓自设官银号以收回利权。⑦该洋商原禀内称民心皆信此银行,视此银纸较现款金银尤为珍贵一节。俄罗斯纸罗布贬值,至强迫民通用,可知民心皆信者在银。外洋纸贱银贵,班班可考。若准其开设,利权在商,久之纸贱银贵,势必强轻为重,强民通用则民心愤怨。俄失人心,故国中多乱,足可为鉴。⑧该洋商章程内开本银关平1 000万两,分股票10万张,每张100两一节。股本既限以1 000万两,而欲将各省数千万官款皆交该商经理,乃始成大诈骗之局。各处交易只一分动用现银,其余以银纸出纳,此九分实银势必尽入外洋,以遂其狙诈之计,虽三尺童子知其不可。⑨该洋商章程内开海关各省所有税银皆交银行收存,三月内认息3厘,三月外认息5厘,又章程内开国家承借银行款以300万两为限,每年按7厘付息各节。国家交存银行者每年不下数千万两,国家承借不过300万两,而且交息7厘,所借仅洪河之一勺,无济于事,何利之有!⑩该洋商章程内开50年内只银行独沾利益等语。细阅章程,该商之独专其利详哉言之,而国家丝毫无补。是以大利餍洋商之欲,以大害贻中国之忧。○1该洋商章程内开,督办派总办随时查账,盘兑存银,但总办须由众股友公保,一切账目请公正人查勘签字,应请谕旨恩准银行派创立之员照英国条规办理,并令派员监查其事各节。总办须由众股友公保,纵有华人在内,仍系该洋商通同一气之人。所谓公正人查勘签字者,即该洋商所请帮同徇隐之人。监查之人若欲清理,该洋商必谓该员不谙英国条规,监查徒有空名,督办亦仅拥虚位。银行所派创立之员无非洋商,必将据该国条规,呼朋引类,一切把持。中国法令森严,为臣子者尚不能遵守成规,使州县不致亏空;而谓银行有查账之人,不致倒闭,万一倒闭即可照例办理,徒托空言,有谁信之?○12该洋商章程内开,请降谕旨恩准该银行利权各节。此乃攘窃之计。举中国实银皆付诸洋商之手,太阿倒持,殊为失计。该洋商所称开出银纸到处通行,咸丰年间不得已试用钞票,因不能照发实银,是以格而不行。今若授权于洋商,其流祸可胜言哉!(12)

额勒和布九月十七日上奏,二十日慈禧皇太后就再发如上“着毋庸议”的懿旨,这次朝廷内部的争论就在不到一个月内宣告结束。

克锡格、密克禀请办国家银行,是有中国国内的舆论基础的。以《申报》为例,从光绪七年起,就曾发表多篇中国应办银行的议论文章。

光绪七年正月十二日(1881年2月10日),《申报》发表《借洋债不如开银行说》,其中指出:“方今中国上下交困,财用不充极矣……诚能设一官银行,由户部印发钞票,而以官商之私财为附本,以资挹注。于国于民,交相通用,而后其票渐行于他国,远方商旅亦互为兑用,如西商银行之钞票通用于市上。行之已久,且无有以票兑银者。假令有大兴作,购铁购煤,与夫一切外洋所产之物,虽千百万亦止一票往来,则铁路、电线等事成之易也,又何必以款抵款而借洋债拼重息乎?”

光绪八年正月十四日(1882年3月3日),《申报》又发表《劝开银行》,指出有西洋友人致函本馆,说有华人曾言,欲在上海仿照西法开一大银行,然有此言,无此事。其实亦非甚难,但须纠集股份即可集事。西人之寓居上海者,久欲在上海开一总银行,而于例未合,以此中止。以后《申报》还继续发表此类文章,正月十八日(3月7日)有《推广劝开银行说》,正月二十一日(3月10日)有《劝开银行续信》,二月初三日(3月21日)有《中国开设银行末议》,二月初九日(3月27日)有《论银行无亏倒之弊》等。

克锡格、密克的办银行《章程》,不会尽善尽美,如果官员开明,可以讨论修改。而户部官员却视之如洪水猛兽,完全将其定为祸害中国的大阴谋,不惜歪曲其本意进行强词夺理的批驳。这不仅是愚昧,而且也在为本身的利益着想。《章程》对户部的好处不多,反而夺了户部的部分经济大权。在户部官员看来,设立国家银行自应由户部牵头,即使由中国商人来办,户部也不会同意,更何况还有外商插手。当时户部还没有办国家银行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自己不办,只好找理由不许别人办,这就是户部坚持批驳的内在动机。此次争论以后,再过20年,才有户部银行的设立。

【注释】

(1)*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清德宗实录》卷二一四,光绪十一年八月辛卯。

(3)《清德宗实录》卷二一六,光绪十一年九月乙卯。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禀文03 9528 055,怡和洋行商董克锡格、密克光绪十一年八月呈。

(5)《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1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75~676页。编辑将写作时间定为光绪十年至十一年。

(6)《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1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677~679页。编辑将写作时间定为光绪十年至十一年。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单03 9528 053,光绪十一年九月十七日额勒和布奏。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呈文03 9528 056,光绪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此是抄件日期,呈文的实际日期应在九月十七日以前)。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附片04 01 35 1378 061,奕譞片(无日期)。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03 9528 049,光绪十一年九月十七日奕譞奏。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03 9528 050,光绪十一年九月十七日额勒和布等奏。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单03 9528 052,光绪十一年九月十七日额勒和布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