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任是合作与共赢的基础

信任是合作与共赢的基础

时间:2022-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年前,陆家嘴第一家有台资背景的银行是华一银行,开展沪台金融合作,今天能够轻松地讨论沪台金融合作的真正共赢与合作,我倍感欣慰。我觉得信任是合作与共赢的基础,信任是互相的。第二是市场,市场开放的公平与对等。让两岸金融合作之花能够在陆家嘴盛开。第三个呼吁是税负的减免,尤其是针对高级的金融人才。

信任是合作与共赢的基础

谢泓源 华一银行执行董事兼行长

12年前,陆家嘴第一家有台资背景的银行是华一银行,开展沪台金融合作,今天能够轻松地讨论沪台金融合作的真正共赢与合作,我倍感欣慰。要做好两岸金融合作,以我个人在两岸从事金融工作的经验,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供参考。

第一是信任。我觉得信任是合作与共赢的基础,信任是互相的。在两岸经济不断融合交流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之间互动,到目前为止相对的滞后。同为中华民族的传人,在合作当中要摒弃疑惑,建立互信关系和持续的沟通机制。

img193

谢泓源

第二是市场,市场开放的公平与对等。以往由于台湾政策的限制,两岸交流处于单向往来,而两岸双向投资是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标志。因此促进两岸双向的投资,包括落实双向投资的方式、领域以及寻求双向投资权益的保障是有必要的。

我们看台湾最近一年来重要的经济政策,譬如12项建设,均需要大量的资金与市场支持台湾经济竞争力。目前台湾无论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开始向大陆开放,这证明两岸的双向投资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大陆我们也非常欣喜地看到,台资背景的银行能够得到与内资银行相同的市场开放度。

第三,人才方面,未来金融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人才,两岸金融的合作可以从人才交流与合作开始。台湾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他们的经验,毕竟发展得比大陆早,很多方面的经验都值得大陆借鉴,而且台湾和大陆同根同种,我们语言相同、文化相同。目前大陆的金融机构和境外的金融机构合作,对方虽然都是世界知名的大行,但是理念不同、文化不同,所以合作起来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很多的障碍,但是与台湾金融机构的合作就会避免类似的困扰。例如制度方面,有一个数据,目前两岸每年直接的汇款高达100亿多美元,由于人民币目前还需要中间渠道,借用美金和新台币来清算,所以每年台商承担的汇费损失在2亿人民币以上。两岸金融合作包括监管制度的对接是绕不过去的,所以这次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其实是两岸金融人士翘首期盼的。

第四,信息方面。两岸金融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陆对于台湾金融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台湾市场对于大陆金融市场而言也是一片神秘的土地,我们虽然互相心心相印,但又未轻易迈开脚步,主要障碍是信息不对称。如果通过台湾银行了解其本土资讯,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大陆银行登录台湾也需要第一手的本土信息,台湾银行可以分享资料,台湾银行来大陆同样需要大陆银行的资讯,这都需要两岸在信息上加强互相交流和合作。至于如何建立两岸的合作机制,目前由于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已经签订,作为台海两岸的金融参与者,我们已经看到了破茧而出。所以,积极参与两岸的金融合作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

我个人也有一些粗浅的看法。首先台湾到上海的班机每班客满,我们呼吁尽快开放更多上海虹桥与台北松山机场的直飞航线,让两岸人才的交流以及物流能够更为便利与迅速。

第二,建立沪台金融合作的平台。建议有关部门牵头成立沪台金融合作联席会,我们可以分为银行、保险、证券等小组,让沪台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市场的信息,解决制度的差异,互相取长补短。让两岸金融合作之花能够在陆家嘴盛开。

第三个呼吁是税负的减免,尤其是针对高级的金融人才。我想税负减免是吸引人才最重要的地方,我们看两岸三地,台湾、香港、大陆,目前大陆的税负最重,高达百分之四十几,我想,这对引进台湾以及外来的人才是不利的。尤其最重要的是,台湾金融人才既便宜又好用。我们看到最近大陆跑到华尔街去招MBA的毕业生,何必舍近取远呢?我想,税负减免是政府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呼吁做一个。

第四,互相开放沪台市场,让金融业扎根本土。我们今天金融业的合作,其实合作仅仅意味着开始,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后面的持续性。这就需要两岸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养分和土壤,让它们在本地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特别是在市场的开放程度、本地参与程度等方面,能够营造出良性互动与竞争,互惠、互助、互补的局面。我们相信有这个公平的市场,合作与共赢才会走得更远、更稳健。

第五,建议建立一个陆家嘴沪台金融合作区。在MOU签订的协议中,我们呼吁陆家嘴能否先行一步,对台湾金融业打开一扇门,进一步放开银行业的业务准入,进一步鼓励台资金融机构能够来陆家嘴安家落户,给予台资背景的金融机构更多的税收优惠条件等。我相信这对于吸引台湾金融机构聚集上海是很有帮助的。古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较早进入上海的华一银行,见证了沪台金融合作的历程,我们义不容辞地为沪台金融合作贡献一份力量。华一银行规模虽小,但我们期盼成为沪台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参与沪台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与同行交流金融管理的技术,进行资金、人才方面的合作。

其实,我们华一银行可以扮演桥梁纽带的角色,因为我们有深厚的台湾金融从业背景,对两岸主管机关以及金融领导对两岸的金融法规制度非常了解,特别是对产业资讯等方面更有透彻深入的研究。华一在过去一段时间,接待了很多台湾来的金融同行,也能成为台湾银行业了解大陆、了解上海金融市场的窗口。所以,我们期待沪台金融合作将会催生更多的金融政策、监管制度,我们希望更多政策能在华一银行这里先行先试,成为台湾银行界在上海的窗口和示范。我们将不负众望,不负使命。谢谢大家!

听众提问:

我来自国际会议联盟。我感到今天的会议有“两高”,高层次、高规格,但我感觉现场的争论话题的效率比较低。因为我参加过第四届两岸经贸论坛,也聆听了薛琦董事长关于证券交易所的有关合作。会议频率比较高,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但效率问题,我们更多地关注结果,如何尽快地形成会议的结果,即如何进行合作,这样使大会更有效果。谢谢!我想请问薛琦董事长,有关两岸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合作,共同建立指数等一系列的合作是否有比较明确的时间进度,等等。

薛琦回答:

实际上在2008年的10月,我们交易所跟上交所的一个子公司——中证指数公司,我们已经提供了即时资讯授权。两岸ETF什么时候可以发,就要看这边的政策了。另外跟大家报告的就是,我希望越快越好,快也要两个月、三个月的时间,因为程序总是要走。我们会跟香港签一个协议,然后透过台湾的ETF就可以到香港来,香港的ETF可以到台湾来。我刚刚没有提到这一点,换句话说,目前最快的一个做法还是透过香港。为什么要透过香港呢?我们台湾交易所跟上交所这个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个机制也是在等MOU,有一点像两岸的通航一样,两岸不能直航的时候只好走香港。我有时候在想,两岸一旦直航的时候,香港受到的威胁是蛮大的。你还要再仔细了解的话,下个礼拜请追踪我们开会的结果。

韩明智总结:

刚才8位嘉宾都根据自己不同的工作性质阐述了对两岸关系、具体来讲沪台金融合作和发展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我都同意他们的考虑。实际上,从2009年4月26日两岸“两会”签订框架协议以后,包括银行、包括证券、也包括保险的具体MOU也在紧密地磋商,具体的工作也在开展中。我想根据目前的时间表,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将完成MOU的签订。

我想大家也没有必要过多担心这件事情,我觉得倒是刚才蔡董事长讲的一点,MOU签订以后,并不是两岸关系就已经达到了一个最高点,它只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起点,剩下的还包括两岸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等问题。因为两岸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交往、这种理解、这种沟通是不多的,所以,确实需要两岸业界包括监管当局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沟通、更多的合作。

对于大陆来讲,我觉得刚才上海保监局的邢局长提到,中国《保险法》的制订也参考了台湾的做法,实际上在大陆,包括我们现在所试行的QDII、QFII的做法也是从台湾引进的。台湾20世纪80、90年代在金融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对大陆有很强的参考意义。两岸如果进一步加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对两岸业界的发展,也包括对两岸监管当局的进一步沟通、或者进一步磋商以及加深理解是大有益处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