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产减值准则的强制性,有力地遏制了企业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会计信息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的可靠性与可比性。然而,由于剩余选择权的存在,资产减值准则又无法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甚至会引发企业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事实上,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博弈的双方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六、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

一般而言,会计准则具有两个重要属性:即强制性与剩余选择权。资产减值准则作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一部分,当然也具备这两种属性。

资产减值准则的强制性,有力地遏制了企业过度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会计信息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上的可靠性与可比性。比如,《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2006)对资产减值的认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商誉减值的处理及企业资产减值的披露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执行,由此体现出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会计行为的约束性。

然而,由于剩余选择权的存在,资产减值准则又无法完全消除盈余管理,甚至会引发企业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比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和计量》(2006)准则规定:“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了减值的,应当根据其账面价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计算确认减值损失。”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在目前市场价格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对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估计存在一定浮动范围,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控制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实现利润操纵。再如,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而可变现净值等于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这显然存在一个主观判断的过程,当然也就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高估或低估将要发生的成本及销售费用来操纵可变现净值,进而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

事实上,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博弈的双方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会计准则的制定者通过相关规定对执行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做出约束,会计准则的执行者试图通过寻找准则的漏洞来发现新的盈余管理手段,当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执行者的盈余管理受到威胁时,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会对会计准则进行修正,从而形成一个会计准则不断创新和完善的动态博弈过程。无形资产减值准则的变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为了提高企业资产的整体质量,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从无到有;然而无形资产减值准则的执行者抓住了其减值准备可以转回这一漏洞,利用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任意操纵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出于填补这一漏洞的目的,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一律不得转回。值得注意的是,既然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那么无形资产减值政策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企业盈余管理的变化,即减值行为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