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产减值不能成为企业利润的“蓄水池”

资产减值不能成为企业利润的“蓄水池”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产减值,尤其是无形资产减值是除了商誉之外的又一会计难题。为了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不虚增资产和利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作为利润的“蓄水池”,俨然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操作的重要手段,反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一、引言:资产减值不能成为企业利润的“蓄水池”

资产减值,尤其是无形资产减值是除了商誉之外的又一会计难题。[1]其难度在于:囿于无形资产的单一性和价值的波动性,其公允价值难以确定(既无市价,又无类似市价),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折现期)也难以确定,从而导致了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因此,本书试图从盈余管理的视角,通过对无形资产减值准则变迁过程的回顾,研究企业的减值行为及其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为了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不虚增资产和利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从“四项计提”到“八项计提”,这些政策旨在压缩“资产和盈利水分”、更加稳健地反映企业价值,但并非完全达到了设计者的初衷。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作为利润的“蓄水池”,俨然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操作的重要手段,反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针对这种“减值冲回”的数字游戏,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在保证资产质量的同时,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的资产减值政策。

《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实施,使得过去已经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无法转回,有望截断上市公司这一调节利润的途径,很可能对其盈余管理行为产生重大影响。2006年是否出现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转回的“赶集”现象?新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能否制约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还应该怎样改进?由此,引出了本书的研究内容。

葛家澍(2001)认为,对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它持有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对“未来的经济利益”的判断是一个会计估计的过程。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企业管理者往往会对这个会计估计过程加以利用,这便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也是准则制定者和执行者如此“青睐”资产减值会计的原因所在。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会计准则可以制约盈余管理的发生,但也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因此,我们会发现,有时准则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本书意在通过检验上市公司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2006)前后无形资产减值计提、转回、转销水平的差异,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差异,由此对我国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希望能为准则制定者和理论界提供一些参考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