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收支不平衡调顺差还是调逆差

国际收支不平衡调顺差还是调逆差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一国国际收支的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相等,就表明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或基本平衡;如果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不相等,就表明该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或失衡。此外,国际收支不平衡还可能来自其他国家的经济周期变化。反之,通货紧缩时,该国国际收支可能呈现顺差。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往往与贸易收支状况密切相关。

第二节 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

一、国际收支平衡与不平衡的含义

如前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记账原理编制的,因而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是相等的,其差额必为零。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到底什么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呢?

从交易的性质来看,国际经济交易可以分为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和调节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s)。所谓自主性交易,又称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s),它是经济实体或个人出于某种经济动机而自主地进行的交易,包括经常项目和长期资本项目的经济交易。例如:商品与劳务的输出入(为了交换的目的)、政府或私人援助(为支援某个国家或某个企业的目的)、侨民汇款(为了赡养的目的)等等。自主性交易具有自发性,因而交易的结果必然是不平衡的,不是借方大于贷方,便是贷方大于借方。而调节性交易是指在自主性交易收支不平衡之后进行的补偿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亦称为事后交易(Ex-Post Transactions),一般指短期资本项目和储备资产项目,如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动用外汇储备等。

因此,从理论上说,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应以自主性交易为标准。如果一国国际收支的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相等,就表明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或基本平衡;如果自主性交易所产生的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不相等,就表明该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或失衡。当差额为正时,就称为国际收支顺差;当差额为负时,就称为国际收支逆差。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类型)

(一)周期性不平衡

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周期循环,由经济周期变化而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周期性不平衡。

当一国的经济处于繁荣和扩张阶段时,具体表现出政府投资加大、修路建桥,国内就业增加、国民收入提高,社会总需求旺盛,如果国内无法满足消费需求,进口就会增加,因此,国际收支可能出现逆差;相反,当一国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时期时,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相应下降,国际收支可能出现顺差。

此外,国际收支不平衡还可能来自其他国家的经济周期变化。当发达国家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商品将会减少,因而会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减少,其国际收支则可能出现逆差。

(二)货币性不平衡

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利率等货币性因素的变动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不平衡。如果一国货币发行量过多,引起通货膨胀,物价和商品成本增加,出口商品价格高于其他国家,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而进口商品价格相对降低,刺激进口,从而可能使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此外,货币供给增加,本国利率水平也会下降,造成资本流出增加、流入减少,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反之,通货紧缩时,该国国际收支可能呈现顺差。

(三)收入性不平衡

收入性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一般而言它是指由于本国国民收入的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需求增长超过出口需求增长,从而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造成收入性不平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周期性的、货币性的或经济增长率变化引起的。

(四)结构性不平衡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往往与贸易收支状况密切相关。当世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若本国输出商品的结构也能随之调整,则该国的贸易收支将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相反,若该国输出商品的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需求的变化,该国的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就可能产生不平衡,这就是结构性不平衡。此外,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会引起世界性的国际收支结构性不平衡。例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使国际贸易关系由传统的垂直贸易变为横向贸易,从而改变了贸易国原有的国际收支状况。

(五)偶发性不平衡

政局动荡和自然灾害等偶发性因素,也会引起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和巨额资本的国际移动,因而使国际收支不平衡。如欧洲口蹄疫、英国疯牛病的发生,都会造成某国或某地区该类产品出口的减少。

除上述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几个基本因素外,外汇投机商为追逐高额利润或避免经济风险而频繁在各国际金融中心调入调出短期资本,造成不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也是引起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经济结构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率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因而被称为持久性不平衡;其他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仅具有临时性,因而被称为暂时性不平衡。

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

(一)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一般会引起本国货币汇率下降,如逆差严重,则会使本币汇率急剧跌落。该国货币当局如不愿接受这样的后果,就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抛售外汇和买进本国货币。这样,一方面会消耗外汇储备,甚至会造成外汇储备的枯竭,从而严重削弱其对外支付能力;另一方面会形成国内货币紧缩形势,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响本国经济的增长,从而导致失业的增加和国民收入增长率的相对与绝对下降。

从国际收支逆差形成的具体原因来说,如果是贸易收支逆差所致,将会造成国内失业的增加;如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会造成国内资金的紧张,因而会影响经济增长。

(二)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固然可以增大其外汇储备,加强其对外支付能力,但也会产生如下的不利影响:

1.顺差一般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从而不利于其出口贸易的发展,加重国内的失业问题;

2.如果该国有义务维持固定汇率,那么,顺差将使本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而加重通货膨胀;

3.持续顺差将加剧国际摩擦,因为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意味着有关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

4.国际收支顺差如果是形成于过度出口造成的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国内可供资源的减少,因而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一般说来,不论顺差还是逆差,一国的国际收支越是不平衡,其不利影响也就越大。相比之下,逆差所产生的影响更为险恶,因为它会造成国内经济的萎缩、失业的大量增加和外汇储备的枯竭,因而对逆差采取调节措施要更为紧迫些。但从长期来看,顺差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也需要对顺差进行调节。

四、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一)外汇缓冲政策

所谓外汇缓冲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对付国际收支不平衡,把其外汇储备作为缓冲体(Buffer),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来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形成的外汇供求缺口,从而使国际收支不平衡所产生的影响仅限于外汇储备的增减,而不致进一步影响本国的经济。外汇缓冲政策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收效迅速,并且不会给金融市场造成波动,不影响本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正常进行。其局限性在于不适用于调节长期、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因为一国的外汇储备数量总是有限的。

(二)财政和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政府支出,从而控制总需求和物价水平的政策措施。财政政策一般主要取决于国内经济的需要,在将财政政策用于调整国际收支时,其作用机制如图2-1所示。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情况下,一国政府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公共支出和私人支出,从而抑制总需求和物价上涨,使进口减少,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改善。反之,在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的情况下,政府则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扩大总需求,从而有利于消除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的顺差。

img4

图2-1 国际收支失衡的财政政策调节方法

2.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货币政策亦称金融政策,它是西方国家普遍频繁采用的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1)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在贴现票据时,所收取的官定最低利率称为再贴现率(有时简称贴现率)。中央银行以提高或降低贴现率的办法,借以紧缩或扩充货币投放与信贷规模,吸引或排斥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出入,以达到调节经济与国际收支的目的,即为贴现政策。

如图2-2所示,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该国中央银行就调高再贴现率,从而使市场利率提高,外国短期资本为获得较多的利息收益而流入本国,且本国资本亦不会外流,这样在资本项目下,流入增加,流出减少,可缓解国际收支逆差。此外,提高利率,即对市场资金供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使投资与生产规模缩小,失业增加,国民收入减少,消费缩减,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降低经常项目的逆差。在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情况下,则由当局采取调低再贴现率和放宽货币政策,从而起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作用,以压低顺差的规模。

img5

图2-2 国际收支失衡的货币政策调节方法

(2)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依法按其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中央银行缴存的保证存户提现和便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量的特定基金。这个比率的高低决定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资金规模的大小,因而决定着信用的规模与货币量,从而影响总需求和国际收支。

当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缩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资金规模,因此货币供应量减少,社会总需求下降,从而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缓解;反之,当一国国际收支顺差时,应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此外,差别性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也可以影响资金流向,从而调节国际收支。例如联邦德国和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曾实行过差别性准备金比率的政策,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吸收的非居民存款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比率远远高于居民存款准备金的比率,以此来抑制国际游资(Hot Money)的流入,从而减少和避免美元危机(Dollar Crisis)对本国经济的冲击。

(3)公开市场买卖证券

当出现国际收支赤字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货币流通量减少,促使投资减少,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当出现盈余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货币流通量增加,从而刺激投资增长,使总需求扩大。

采取财政货币政策有助于扭转国际收支失衡,但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即它往往同国内经济目标发生冲突。例如,为消除国际收支逆差,而实行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会导致经济增长的放慢以及失业率的上升;为消除国际收支顺差,而实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又会促进通货膨胀的发展和物价上涨加快。因此,通过财政货币政策而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通常以牺牲国内经济目标为代价。

(三)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指一国通过调整其货币的汇率,以影响进口和出口,调整贸易收支,从而调整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

当一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常会调低本币汇率,使本币对外贬值。在国内价格不变或变动不大的条件下,本币贬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降低,从而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增加出口收汇;另一方面,本币贬值后,进口商品的成本价格会较贬值前昂贵,因此会缩减输入,减少进口用汇。这有助于减少逆差,逐渐达到平衡,甚至形成顺差。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有时也采取调高本币汇率的措施,使本币升值,从而使顺差数额有所缩小。但这常常是在贸易对手国家逆差状况严重、对其施加强大压力下而被迫采用的。如,德国的国际收支曾长期持续顺差,德国马克数次升值,这就是德国在美国所施加的强大压力下,出于维系与原欧洲共同体其他国家的联合愿望而被迫采用的。

实行货币贬值,唯有在一定的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条件下(即假设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前提下应满足出口商品需求弹性加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大于1的条件——马歇尔—勒纳条件),才会产生改善贸易收支与国际收支的效果。另外,货币贬值,一般具有加剧国内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作用,因而结合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实行货币贬值,才能起到既改善国际收支,又不致加重国内通货膨胀的作用。

(四)直接管制(Direct Control)

直接管制是指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行政干预,以求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措施。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财政管制和贸易管制。直接管制和其他奖出限入的外贸措施常见的有:对出口或给以内部补贴、或发放出口信贷、或由政府对出口信贷给予担保等等;对进口则实行配额制、许可证制或严格审批进口用汇。直接管制通常能起到迅速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能按照本国的不同需要,对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区别对待。但是,它并不能真正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一旦取消管制,国际收支赤字仍会出现。此外,实行管制政策,既为国际经济组织所反对,又会引起他国的反抗和报复。

当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需针对形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譬如,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季节性变化等暂时性原因形成的,可运用外汇缓冲政策;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国内通货膨胀加重而形成,可运用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国内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所致,可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实行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经济结构性原因引起的,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并采取直接管制措施。

(五)加强国际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收支问题往往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为了维护世界经济与金融的正常秩序与运转,各国政府之间需要加强对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国际协调。例如,各国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国际经济协定确定国际收支调节的一般原则;国际金融组织向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资金融通,以缓解其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建立区域性经济一体化集团,以促进区域内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和国际收支调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