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及测度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任何一笔经济交易都同时记入借方和贷方的相应项目,因而国际收支平衡表始终处于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相等的平衡状态。然而,这种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平衡并不意味着国际收支也是平衡的。因为,除了错误与遗漏项目外,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所有项目都代表了一定的现实交易,而这些交易又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性质:一种是自主性经济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或称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另一种是调节性经济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或称事后交易(Expost Transaction)。自主性经济交易是经济实体出自某种经济目的而自主地进行的,反映了国际收支的真实情况,它包含的内容有:经常账户的交易及资本金融账户中除储备资产以外的部分。这类交易在客观上已经发生,分别记入了有关的项目,不可随意增减。因此,交易的结果必然会出现差额,需要加以调节,使其达到平衡。调节性经济交易就是为了弥补自主性交易差额而进行的融通性交易,其内容主要是储备资产的增减。
可见,国际收支的均衡与否是指自主性交易而言的。如果一国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其自主性交易收支基本相等,那么,其国际收支就是均衡的;否则,其国际收支就是失衡的。
(二)国际收支差额
国际收支顺差和国际收支逆差是国际收支失衡的两种表现形式。此外,在国际收支中,具体项目上也会出现差额,这部分差额称为局部差额。如一定时期一国的商品和劳务的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则称为贸易顺差;相反,如果商品和劳务的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则称为贸易逆差。除了贸易收支差额,局部差额有经常项目差额、官方结算差额和综合差额。各项局部差额的总和便是国际收支总差额。但是贸易收支反映了一国的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同时一国的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状况也综合反映了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所以贸易项目在一国的国际收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贸易收支差额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阅读材料13-1
国际收支总顺差收窄
2014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其中,经常项目顺差805亿美元,同比下降1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78亿美元,下降34%。国际收支总顺差1 583亿美元,同比下降27%(见下表)。
2007—2014年上半年国际收支顺差结构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同一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引起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季节性和偶发性因素
季节性因素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指由于商品供求的季节性而引起的进出口的淡旺季所产生的收支不平衡。偶发性因素主要是指因突发性事件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如政变、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当一国进口大于出口时会形成国际收支逆差。
(二)周期性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市场供求机制的影响,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经济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一国在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过程中,经济变量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从而会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当一国处于经济繁荣阶段时,其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会很旺盛,进口需求也会很旺盛,国际收支容易出现逆差。
(三)结构性因素
结构性因素是指一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当国际市场产品的供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时,如果某国不能适应这一变化,就会影响其国际收支的平衡。
(四)货币性因素
货币性失衡是指由于一国的物价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因素的变化,对该国产品的进出口成本及资本的流动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比如,一国货币发行过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那么该国的商品成本与物价水平会相对高于其他国家,从而该国出口会减少,进口会增加;同时,利率下降,资本流出会增加,资本流入会减少,最终形成国际收支逆差。
(五)收入性因素
收入性不平衡是指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化,使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发生变动,从而造成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通常,当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时,一国的国际收支就会出现逆差。当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减少时,则会减少对进口的需求,相对于进口来说,出口得以增长,于是国际收支就会出现盈余。
(六)外汇投机因素
国际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巨额的游资(也称热钱),这些游资以追求投机利润为目的,在各国之间频繁地移动。这种短期资本移动带有很大的突发性,而且数额巨大,常常会导致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例如,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外汇投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危机形成的原因之一。
阅读材料13-2
资本项目已成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来源
国家外汇管理局25日上午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明显下降。其中,经常项目顺差72亿美元,同比下降84%;资本和金融项目1 183亿美元,同比增长31%。
一季度经常项目顺差比去年减少403.5亿美元,其主要原因是货物贸易顺差下降和服务贸易逆差扩大。数据显示,一季度货物贸易顺差为40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496.27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3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4亿美元。
旅游项目逆差的扩大是导致服务贸易逆差扩大的重要原因,这也延续了去年的趋势。今年一季度,旅游项目逆差增加56.65亿美元,增幅为31.7%,这与居民收入增加、签证及个人购付汇办理手续简化等因素有关。
国际上通常用经常项目差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今年一季度,这一比重仅为0.3%,比2013年2%的水平进一步下降。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表示,经常项目无论顺差还是逆差,只要在GDP的一定比例以内都属于合理范围。从2010年开始,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已经回落到国际认可的合理标准以内。
一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82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为512亿美元,增加192.75亿美元。招商证券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认为,直接投资明显增加,显示资金还是呈流入态势,一方面有外部经济增长回暖的原因,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还是比较高的。管涛表示,2008年以来,主要的发达经济体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全球低利率、宽流动性,使得新兴经济体经常面临脱离本国基本面的资本流动冲击,我国也深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除2012年外,2010年、2011年和2013年资本项目顺差对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率都明显提升。现在,资本项目已超过经常项目成为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2014年4月26日
三、国际收支调节的必要性
国际收支失衡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一国的经济。那些规模不大、持续时间较短的国际收支失衡对一国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大规模、持续性的失衡则会引起一国经济的强烈震荡。
(一)国际收支逆差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1.使本国经济增长受阻
由于长期逆差的存在,大量减少了本国的外汇储备,外汇的枯竭会影响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原料的进口,从而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放慢。
2.调整国际收支逆差的政策会引起经济衰退
在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时,对其调节的可行办法就是实行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降低社会总需求来压缩进口,减少外汇支出。但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减少外汇支出的同时,也会引起国内经济的衰退。
3.不利于该国的对外经济交往
存在巨额逆差的国家,会增加对外汇的需求,从而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不断贬值或者产生贬值的预期,对本国的对外经济交往会产生消极影响。另外,巨额逆差将使本国的偿债率降低,如果陷入债务困境而不能自拔,这又会影响本国的经济和金融实力,降低其国际信誉。
(二)国际收支顺差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收支顺差的存在,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因逆差而带来的负效应,但持续性和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也会对一国经济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1.产生本国通货膨胀压力
持续顺差会增加外汇的供给和对本币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本国的国外净资产增加过快,在国内信贷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迫使本国中央银行扩大货币投放,从而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
2.使外汇市场受到冲击,甚至抑制出口
巨额顺差会产生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的市场预期,在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下,必然诱发国际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冲击外汇市场,产生外汇市场的动荡;如果巨额的顺差促使本币汇率的持续上升,又会形成对出口的抑制作用,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3.不利于发展国际经济关系
一国的顺差即为他国的逆差,这样必然不利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可能引起国际摩擦,影响国际经济关系。如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益加剧的日美贸易摩擦就是一例。
四、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失衡后,有时并不需要政府当局立即采取措施来加以消除,经济体系中存在着某些自动调整机制,这些自动调整机制能使国际收支失衡得到缓解,甚至让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平衡。
(一)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即黄金)的输出输入自动恢复平衡。这一自动调节机制被称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该机制是由古典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提出来的,所以也叫“休谟机制”。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指贸易收支)出现逆差时,意味着本国黄金出现了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导致本国货币供给减少,从而使货币流通量减少,物价下跌。这样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会低于外国商品的价格,从而会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弱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力,促使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于是国际收支逆差会得到改善或消除;反之亦然。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自动调节过程可用如图13-1所示的过程来表示。
图13-1 金本位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二)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纸币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稳定。在这种制度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仍有自动调节机制在发挥着作用,但自动调节的过程较为复杂。其调节过程为:国际收支失衡后,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利率、国民收入和物价等变量,从而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1.利率机制
如图13-2所示,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该国为维持汇率稳定,就要减少外汇储备,干预市场,本国货币供应量会减少,利率会上升,资金外流减少,内流增加,资本账户得到改善,从而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反之亦然。
图13-2 利率机制的自动调节过程
2.收入机制
如图13-3所示,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一方面对外支出会增加,另一方面货币供给会减少。因此,本国国民收入水平会下降,进而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也下降,从而可改善贸易收支状况,而且由于本国国民收入水平下降,还会引起对外国的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下降,从而整个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反之亦然。
图13-3 收入机制的自动调节过程
3.价格机制
如图13-4所示,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会引起货币供给减少,本国国民收入下降,从而导致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投资和消费减少,失业率上升,闲置资源增多,物价下跌。当进出口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均较大时,物价下跌可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即该国商品与外国商品相比,价格较低,本国居民将会购买本国生产的商品,减少购买进口商品。而外国人由于该国商品价格较低,会增加购买该国商品,从而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逐渐平衡。反之亦然。
图13-4 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过程
(三)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当局不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不通过增减储备来影响外汇供求,而任由市场的外汇供求来决定汇率的上升和下降。在这种制度下,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那么外汇需求就会大于外汇供给,外汇汇率就会上升,本币汇率则会下降,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就会下降,而外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就会上升,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得以改善。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要符合马勒条件。所以,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的调节是通过汇率机制的作用,引起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最后改善国际收支的失衡。
五、国际收支调节方法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是以国家对经济生活不干预为前提的,它只能在某些条件或某种经济环境中才会发挥作用,而且作用的效果和程度都无法保证。现在,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经济进行干预。当国际收支失衡,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时,各国主要还是通过人为调节,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以逆差为例,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动用外汇储备或向国外借款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暂时性逆差时,可以动用外汇储备或临时向外借款以弥补逆差。这一政策可以稳定汇率,有利于本国对外投资和贸易的顺利进行。但对于那些长期、巨额、根本性的国际收支逆差则不能使用该政策,否则容易造成外汇储备的枯竭。
(二)财政政策
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相应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减少财政开支和提高税率。如果一国进口大于出口,发生逆差,政府可削减财政开支,或提高税率增加税收,使社会上通货减少,物价下降,通过利率、收入和价格机制,刺激出口、抑制进口,逐步消灭逆差。
对于顺差,则应采取增加财政开支和降低税率的政策。
(三)货币政策
利用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逆差的方法,主要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卖出债券等。通过这些措施向市场提供一个紧缩经济的信号,促使利率上升,社会总需求得到抑制,物价水平下跌,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资本流入增加,从而逐渐消除逆差,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反之亦然。
(四)直接管制
直接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以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干预外汇买卖、对外贸易和资本的输出输入。另外,采取差别汇率的办法也可以达到管制外汇的目的。
直接管制的主要措施有:外贸管制,比如采取进出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资本流动管制,比如鼓励长期资本流入、限制资本外流;外汇管制等。
如果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局部性的、结构性失衡,则直接管制更为有效,而不必影响整个经济局势。但是,一国的外汇、外贸管制,必然会影响到有经济联系的其他国家,容易招来对方的报复,最终有可能抵消预期的效果。
(五)国际经济合作
随着国际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应采取不同的调节方法和对策。各国应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消除自由贸易的障碍,促使生产要素自由移动,从而更好地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