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金融安全与金融

中国金融安全与金融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金融市场的动荡在所难免。2010年,美国被关闭的银行总数达到157家,创下1992年美国信贷危机结束以来的新高。第三方面,全球股票市场剧烈震荡。失业人数达2 317.9万人,环比减少1.7万人,同比增加43.4万人。男性与女性失业率均为9.6%。年龄低于25岁的青年人失业率为21.0%。因此,2011年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干扰依然突出。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革,国际货币体系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动。

2.1 中国金融安全与金融

稳定状况综述

2.1.1 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

从2007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全球经济气候风起云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三重灾难、美日经济前景展望评级下调等冲击相继出现,无论是发达工业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充斥着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金融市场的动荡在所难免。全球经济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孕育着许多新变化。一方面,在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复苏的萌芽有望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当前世界经济还没有进入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制约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因素还较多,面临着一些挑战,在金融领域仍旧有很多未解决的难题。虽然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三年多,但多数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仍有大量坏账未完全剥离。根据IMF最新估算,2007年~2010年,全球金融机构累计出现的有毒资产规模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目前仅核销了50%左右,美国目前尚有大约4 000亿美元待处置。坏账和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使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和市场流动性受到了严重制约,有可能拖累更多的金融机构破产。二是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仍旧在不断倒闭。2010年,美国被关闭的银行总数达到157家,创下1992年美国信贷危机结束以来的新高。第三方面,全球股票市场剧烈震荡。如美国道·琼斯指数、英国富时指数、日本日经指数的年内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波幅分别为20.9%、25.7%和29.7%。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受损直接造成经济局部“瘫痪”甚至整体坏死,金融系统功能的完全恢复还有待时日。这将对2011年世界经济的整体健康运行产生一定影响。以下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1.经济增长模式出现调整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实质上对全球经济模式进行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强制性调整。如发达国家需要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遏制过度消费,减少自身资产负债率,执行更加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而发展中国家需要重新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想办法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实现从内部拉动或促进,防止因外部出现问题而导致自身经济的衰退。经过本次的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并在转型中实现技术升级,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贸易的效率。在此过程中,必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与新的经济增长点。跨区域型的合作比过去将会更加频繁,由此带动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必然加快。

2.就业状况难有改观

虽然区域合作增加,技术的更新与人才的流动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与经济增长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危机给各国就业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全球失业大军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2009年全球失业率达6.6%,失业者总数近2.12亿人。2010年以来,就业状况并没有随着经济复苏有所好转,世界经济正面临“无就业增长型”的复苏。具体表现在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市场经济的就业情况处于低迷状态。根据目前调查的数据,美国的失业率全年维持在9.4%以上,远高于4%的历史平均水平;欧元区的失业率从4月份起已连续8个月处在10%的历史最高水平,欧盟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2月份,欧盟失业率为9.6%,与11月份持平,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失业人数达2 317.9万人,环比减少1.7万人,同比增加43.4万人。男性与女性失业率均为9.6%。年龄低于25岁的青年人失业率为21.0%。日本总务省1月28日公布的2010年完全失业率为5.1%,与2009年持平,这是自2001年~2003年之后日本失业率再度出现连续两年在5%以上,就业形势严峻。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受人口增长较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失业率普遍较高。根据巴西国家地理统计局1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2月,巴西失业率降至5.3%,2010年巴西全年平均失业率为6.7%。据俄联邦统计局1月21日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2010年12月失业率为7.2%。IMF预测,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将会在2011年一直持续,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将处在9%左右,这将对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产生严重影响。一方面,高失业将制约消费需求,削弱经济复苏的内在动力,尤其是美欧国家的周期性失业可能会转化为结构性失业,对其长期潜在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持续高失业率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严重时会引发游行、暴乱甚至政权更替,动摇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

3.国际贸易投资增速

随着全球经济走向复苏,产业转移将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从而大大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带动相关行业的进步。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流动更加快捷,国际贸易投资的加速也会对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完善带来促进作用。同时,一些新能源、新概念的绿色产业发展迅猛,这也会带来新的国际贸易增长点。

4.全球经济受保护主义制约加大

由于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各国更加注重本国经济利益体的保护与利益实现,力求将本国经济的发展作为最主要的核心任务,因此不可避免地从自身出发,采取一些有利于本国经济的保护主义政策与措施,这对于国际贸易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制约作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措施大幅增加,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关税、实施进口配额等直接限制进口的措施来限制贸易的自由进行。

(2)扩大贸易保护的对象。除了覆盖传统货物贸易外,还向与贸易有关的劳动力雇用、投资和金融等领域扩展。

(3)复杂进口流程。如部分国家采取加强所谓的进口流程管理手段,使进口手续更加复杂。在继续推行“社会责任管理9000”标准的同时,发达国家还推动国际标准化组织加快ISO26000标准的制定,试图使企业社会责任转化为国际标准,以形成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4)推行更加严格的技术标准与认证制度,为本国具有优势的产业输出产品、输出技术提供支持。如美欧国家提出的“碳关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名义,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进入为目的,并借以输出本国低碳技术和产品。

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短期内可为本国谋求一定利益,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在政治、经济、就业有较大的压力,实施保护措施有着现实的动力。因此,2011年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干扰依然突出。

5.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变动,但美元仍旧为核心货币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革,国际货币体系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动。以美元为主导的旧体系在本次危机中受到较大的创伤,尤以美国损失最为严重,因此各国在恢复世界金融安全秩序时对美元产生了一定的质疑,不少国家都在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对美元的依存度,以避免受到更多牵连。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革以美元为核心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金融市场交易和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有可能因此降低。但是美元虽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受到弱化,短期内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是无法由其他货币(如欧元)替代的。多元化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调整的一个主要方向。随着新兴经济大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深入发展,美元的霸主地位不仅继续受到欧元不断成长壮大的制约,而且将受到来自人民币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挑战。不断增强的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趋势将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更加均衡和公平的方向发展。

6.各国政策协同难度加大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为应对全球危机制定了不少步调一致的政策,然而现在随着世界经济的形势发生转变,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同的基础逐渐削弱,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上逐渐出现分歧。如有的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复苏中承受远高于发达国家的通胀压力。对于资源型的国家其宏观政策也有所转向,各国情况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分化,宏观政策上的分歧会日益加大,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

7.主权债务风险依然存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增加公共开支,以刺激经济增长,这一经济政策反而导致政府债务迅速增加,使部分实力相对薄弱的欧洲国家不堪重负,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欧元汇率波动加大,部分国家提出退出欧盟等一系列事件导致主权债务危机成为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的一个极不稳定因素。虽然目前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相关国家采取了救援行动,而这些国家也积极采取改革措施,使得欧元区目前经济基本保持稳定,解体之忧可基本排除,但此次主权债务危机对整个欧盟地区的经济影响较大,对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不利后续影响要有谨慎的态度。目前该危机并未完全消除,主权债务风险仍然很大。同时,由于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一些欧洲国家被迫实施财政紧缩计划,打击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为本来相对脆弱的欧洲经济复苏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主权债务危机有可能再次反复,从而放慢欧元区乃至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8.大宗商品行情和主要货币汇率将呈现继续震荡态势,金融市场的风险较大

回顾2010年国际市场主要大宗商品价格行情,我们可以看到原油、铜、铁矿石和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均发生了剧烈震荡。未来由于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缓慢曲折,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均衡,我们认为主要货币特别是美元汇率仍旧会持续波动,而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还会继续震荡徘徊。

2011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的不稳定,加上主要货币汇率变化莫测,各国货币政策松紧有别,诱发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的因素较多,从而加剧了各国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增大了对外部市场较为依赖国家的经济运行风险。此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短期内还很难走出困境,新技术、新兴产业短时期内无法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自然灾害的发生尚不可预料,加之局部地区纷争不断等,都将成为影响未来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2.1.2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概述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美、欧等世界各大经济体均遭受重创,但是并未对中国金融层面产生大的影响,而是通过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实体经济形成较严重的冲击。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启动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最直接的严峻挑战,并率先走出危机的阴影,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总体向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长方面

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9年第一季度跌入低谷后,全年呈上升态势,第四季度达到峰值109 367.4亿元。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位居世界第三。2010年第一季度回落较大,为81 622.3亿元,此后第二、三季度平稳增长至第三季度的95 820.4亿元。2010年第三季度较第二季度环比增长5.05%,较2009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5.36%。而2010年第一、二季度分别较2009年同期同比增长17.01%和16.46%,三个季度的同比增幅呈下降趋势。企业景气指数与GDP走势一致,自2009年第一季度达到谷值105.6后,稳步回升至2010年第三季度的137.9,比危机前的2008年第二季度的137.40还高。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 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全年CPI上涨3.3%,12月份CPI高位回落,同比上涨4.6%。2010年我国赶超日本,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

2.进口方面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结果,2010年,我国进出口29 727.6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34.7%。其中出口15 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 948.3亿美元,增长38.7%;顺差1 831亿美元,下降6.4%。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以下特点:

(1)进出口快速恢复,平衡状况继续改善。2010年进出口呈现快速恢复态势,单月贸易额再创新高,进出口、出口、进口比2008年分别增长16%、10.3%和23.2%。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顺差规模比2008年下降38.6%,连续第二年缩减。

(2)机电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全面上扬。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9 334.3亿美元,增长3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 924.1亿美元,增长30.7%;服装、纺织、鞋类、家具、箱包、玩具合计出口3 032.4亿美元,增长25.9%。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全面上涨,原油、铁矿砂、初级塑料、未锻造铜、大豆、成品油和钢材进口额合计增长42.1%,其中价格上涨拉动38.1个百分点。

(3)一般贸易占比过半,民营企业表现优于整体。2010年,一般贸易进出口14 887.1亿美元,增长39.9%,在总贸易额中所占比重自1990年以来再次超过一半,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36%和43.7%。民营企业出口4 812.7亿美元,增长42.2%,高于整体出口增幅10.9个百分点;进口2 692.8亿美元,增长56.6%,高于整体进口增幅17.9个百分点。

(4)与新兴市场双边贸易增势强劲,我国已成为贸易伙伴的主要出口市场。2010年,欧盟、美国、日本仍为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与我国贸易额分别增长31.8%、29.2%和30.2%。同期,我国对东盟、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出口分别增长37.5%、47.5%、43.1%、59.5%和42.4%。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地,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据网络直播文字整理)

3.就业方面

就业率与经济增长走势大致相同。从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情况来看,2008年前三个季度为4%,到第四季度升至4.2%,2009年全年为4.3%,2010年前两个季度为4.2%。数据精确度不是很高,但可以反映出当前失业率总体比2009年情况要好,但与危机前相比,失业率要高0.2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虽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经济总体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影响经济持续健康稳健发展的不利因素也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流动性过剩

由于目前发达经济体普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导致了热钱趁机向我国流入的外部因素。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外国流动性状况的变化会借助于各种渠道蔓延到本国和相关地区。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经济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和较高的储蓄也导致了我国流动性过剩。

2.当前通货膨胀预期导致物价水平上升,通胀压力增大

从2009年以来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长情况来看,我国物价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最近网络上出现很多新名词,诸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新词汇,看似玩笑,却实实在在反映了当前物价持续上涨的严峻现实。有数据指出,21种叶类蔬菜平均价格上涨11.9%,猪肉甚至暴涨16.7%,姜更是涨到9.9元/斤,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3.3%,此外,其他商品价格也在不断增长,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住房价格即使在中央出台各种利率政策下依旧上涨。

3.国际市场主要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推动我国国内相关商品价格上升

以原油为例,我国国内消耗的原油近一半需要进口,所以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必然会对国内价格造成影响。虽然我国政府对成品油、天然气、电力和某些公共服务的价格实施严格管制,以稳定国内成品油价格,但是随着成品油、电价和资源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必然导致国内相关价格指数的上涨。另外,生产价格涨幅继续扩大,必将对CPI形成上升压力。最后,流动性过剩继续是推动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

4.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升值预期问题

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如在2008年前三个季度人民币大幅升值,由1月的1美元兑换约7.2元人民币下降至2008年9月的约6.8元人民币。此后直至2010年5月份波动幅度较小。但5月份以来人民币又进入了新一轮升值期,由5月的6.8元左右下降至2010年末的6.6元左右,半年内人民币币值上升了2.98%。为此,如何打破目前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减弱人民币升值固化的预期是当前我国金融政策最迫切的任务。

5.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高储蓄率的状态,居民普遍消费需求欲望不高。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很多,既有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政府和企业集中,制约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同时也有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使得老百姓有钱不敢花,不想花,也不愿花。如果要让我国经济从过分依赖出口转变为以内需带动发展,那么必须拉动内需。这就需要想办法打消人们的顾虑,提高职工工资,让职工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加快建立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6.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非均衡发展问题

居住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总体来说,我国当前房地产供求结构的总体情况基本趋于合理,但不能排除部分地区房地产结构存在供求矛盾和房地产价格不合理的地方。全国仍有不少地区存在市场供求的结构矛盾,适合各类不同收入阶层消费者的房屋比例安排不够合理,总体来看中低价位房屋供应量偏小。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政策,根据各个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不断调整房地产市场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

7.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

由于美国在金融危机后复苏乏力,资产和产能闲置严重,失业率高达9.6%,个人消费开支虽持续增长,但依旧疲软。在美国内需疲软的同时,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呈现减弱趋势。第二季度美国出口仅增长9.1%,为2009年以来最低季度增幅。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采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刺激政策,美联储也宣称将购买6 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加上此前已有每月350亿美元的购买量,未来8个月,美国总共将印发9 000亿美元用于购买国债。短期内,如此巨额的美元被投入市场,将进一步刺激美元贬值和全球流动性泛滥。我国作为投机者的一个目标,必然会成为世界投机商们掠夺的一个战场。这对我国金融环境与安全必将造成较大的影响。

2.1.3 后危机时期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过后,我国自身金融体系也需要在这次危机中总结教训,警惕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对我国金融行业与经济环境产生过分冲击。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所占比例过高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良贷款所占比例过高,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主要体现的是贷款,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金融债权,使其潜在较大风险。

2.国有企业改革并未完全到位,金融资源配置不当

我国的金融机构多数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服务的,而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以及作为金融发展和安全所依赖的微观主体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不尽如人意,除了少部分企业之外,大多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权、责、利相统一的现代企业制度,存在利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侵吞国有资产,逃脱银行债务的行为,这严重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有数量庞大的中小型企业,但是这类企业一贯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缺乏,融资困难。

3.国有银行商业化与政府行政干预之间存在矛盾

在国有银行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政府过度干预银行的业务活动。银行作为市场中的企业经营者,既要兼顾自身利益和承担市场风险,又要受到政府的行政管辖。如果出现政府的过度干预,迫使银行为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提供过度资金帮助和支持,使银行的业务活动偏离了作为商业银行的目标和业务原则;另一方面,银行的生存又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依赖性,将银行经营中的商业性风险转嫁给了政府。

4.金融监管与法制的不健全

金融系统都需要金融监管的组织机构,但是相关人才队伍、技术手段等都与现代金融监管的要求存在差距。同时,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在某些方面明显滞后、不够完善,与我国的金融改革和保障金融安全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有些政策的调控还过多依赖行政手段。

此外,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也不尽如人意,证券公司和保险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非常不理想,存在大量的违规行为,且金融机构间存在很强的连带关系,使金融体系面临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