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露营要不要睡袋

不露营要不要睡袋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野外生存的技巧主要是寻找水源,收集雨水、露水等。现代“火”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生命要素。如果没有“火”,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将无法生存。因此,野外生存技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会如何在野外生火并且让“火”经久不息。睡袋吸收的水分并非主要来自外界,而是人体,即使在极寒冷的情况下,人体在睡眠时仍会排出起码一小杯的水分。

1.水——生命之源

水是维持人类生命最基本的物质,人们可以不吃饭,但是不能没有水。如果一个人不给任何食物,只提供饮水,最长能活59天;相反,不提供水,只提供干粮,一般只能存活5天,可见水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在地震、矿难等灾难中见证的生命奇迹,无不与水和水源有关。所以。野外生存的技巧主要是寻找水源,收集雨水、露水等。通常雨水可以直接饮用,下雨时收集雨水最简单,可用雨布、塑料布大量收集雨水,也可用空罐头盒、杯子、钢盔等容器收接雨水。寻找水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水源的首选地是山谷底部地区,高山地区寻水应沿着岩石裂缝去找,干涸河床沙石地带往往会挖到泉眼。

(2)在海岸边,应在最高水线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层厚约5厘米的沉滤水浮在密度较大的海水层上。

(3)饮用凹地积水处的水时,必须做到先消毒、沉淀后煮沸饮用。

(4)收集雨水:在地上挖个洞,铺上一层塑料布,四周用黏土围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5)凝结水:在一段树叶浓密的嫩枝上套一只塑料袋,叶面蒸腾作用会产生凝结水。

(6)跟踪动物、鸟类、昆虫或人类踪迹可以找到水源。

(7)植物中取水:竹类等中空植物的节间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饮用的汁液,棕榈类、仙人掌类植物的果实和茎干都含有丰富的水分。

(8)日光蒸馏器。在干旱沙漠地区利用下述方法能较好地收集到水:在相对潮湿的地面挖一大约宽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集水器,坑面悬一条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内潮湿土壤和空气的温度,蒸发产生水汽,水汽与塑料膜接触遇冷凝结成水珠,下滑至器皿中。

当没有可靠的饮用水又无检验设备时,可以根据水的色、味、温度、水迹,概略鉴别水质的好坏。纯净的水在水层浅时无色透明,深时呈浅蓝色。可以用玻璃杯或白瓷杯盛水观察。通常水越清水质越好,水越浑则说明杂质越多。一般清洁的水是无味的,而被污染的水则时常带有一些异味。地面水的水温,因气温变化而变化,浅层地下水受气温影响较小,深层地下水水温低而恒定。如果所取样的水不符合这些规律,则水质一般都有问题。此外还可以用一张白纸,将水滴在上面晾干后观察水迹。清洁的水无斑迹,如有斑迹则说明水中有杂质,水质差。

在野外最好不要饮用从杂草中流出的水,而以从断崖或岩石中流出的清水为佳。饮用河流或湖泊中的水时,可在离水边1—2米的沙地上挖个小坑,坑里渗出的水比直接从河湖中提取的水更洁净。

在野外,可以用饮水消毒片、漂白粉精片以及明矾等药品净化水。在专家指导下,还可用一些含有黏液质野生植物净化水。切记:不论多么口渴,都不要饮用不洁净的水,万不得已时,也要把水煮开后再喝。

2.火——生命之光

火是区别人类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前,我们人类跟其他动物一样都是“生食”动物——并不是说生食就不好,新鲜食物永远是最好最安全的,一些沿海居民至今还保留着生吃海鲜的传统,尤其是日本人酷爱生吃海产品。在英国人库克船长“发现”澳洲大陆之前,当地的土著人就一直生活在这座古老大陆的海边,最有力的见证就是在澳洲东部布里斯班“Couran Cove Island”岛上的土著人遗址,这个地方原来是澳洲土著人最早生活栖息的地方,那里紧邻海洋,有连绵湿地、原始森林,土著人遗址的重要标志就是远古时代土著人生吃海鲜留下的巨大贝壳山。

“火”的“发现”无疑是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当然最早的火可能是“天火”、“雷火”,但人类从“天火”、“雷火”的火烧现场吃到了更加香甜可口的动物躯体、植物果实等食物,于是人类开始“刀耕火种”或者“钻木取火”,以便让自己“吃”得更好、更可口。所以,燧人氏被尊称为华夏文明的“火神”,还与“伏羲”、“神农”并列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三皇”。

现代“火”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生命要素。如果没有“火”,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将无法生存。因此,野外生存技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会如何在野外生火并且让“火”经久不息。“火”除了将食物煮熟外还有很多其他用途:

(1)火苗释放热量产生暖意,会节省体内热量散失;

(2)火可以烘干衣服;

(3)火熏过的肉食可以较长时间保鲜;

(4)火可以吓跑危险的野兽;

(5)火可以作为救援信号;

(6)火的烟雾可以驱走害虫,还可以煅烧金属打制工具……

野外生火的一般方法:

(1)要寻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如枯草、干树叶、桦树皮、松针、松脂、细树枝、纸、棉花等。

(2)捡拾干柴:干柴要选择干燥、未腐朽的树干或枝条。要尽可能选择松树、栎树、柞树、桦树、槐树、山樱桃、山杏之类的硬木,燃烧时间长,火势大,木炭多。

(3)不要捡拾贴近地面的木柴,贴近地面的木柴湿度大,不易燃烧,且烟多熏人。

(4)清理出一块避风、平坦、远离枯草和干柴的空地,将引火物放置中间,上面轻轻放上细松枝、细干柴等,再架起较大较长的木柴,然后点燃引火物。

(5)火堆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可设计成锥形、星形、“并”字形、并排形、屋顶形、牧场形等。也可利用石块支起干柴或在岩石壁下面,把干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面放置引火物后点燃即可。

一般情况下,在避风处挖一个直径1米左右、深约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坚硬无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块垒成一个圆圈,圆圈的大小根据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后将引火物放在圆圈中间,上面架些干柴后,点燃引火物引燃干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将要燃尽时干柴还未燃起,则应从干柴的缝隙中继续添入引火物,直到把干柴燃烧起来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点火。最后,点篝火最好选在近水处,或在篝火旁预备些泥土、沙石、青苔等用于及时灭火。

3.帐篷、睡袋使用

帐篷、睡袋本身并不发热,但能有效保持温度,减少温度流失。在野外帮你睡得更暖和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避风防潮

在野外,一个挡风的帐篷能提供一个温暖的睡眠环境。在选择营地时,不要选择谷底,那里是冷空气的聚集地,也要尽量避开承受强风的山脊或山凹。一张好的防潮垫能有效地将睡袋与冰冷潮湿的地面分开,充气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还需用两张普通防潮垫。

(2)保持干爽

睡袋吸收的水分并非主要来自外界,而是人体,即使在极寒冷的情况下,人体在睡眠时仍会排出起码一小杯的水分。保温棉在受潮后会失去弹性,保温能力下降。如睡袋连续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阳下晾晒。经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温棉保持弹性。

(3)多穿衣服

一些较松软的衣物可兼做加厚睡衣用。将人与睡袋之间的空隙填充满,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强。

(4)睡前热身

人体就是睡袋的热量来源,如临睡前先做一小段热身运动或喝一杯热饮,会将体温略为提高并有助于缩短睡袋变暖的时间。

4.野外辨别方位

(1)阳光测定法

太阳从东方出,西方落,这是最基本的辨识方向的方法。

还可用木棒成影法来测量,在太阳足以成影的时候,在平地上竖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顶端放一块石头(或做其他标记),木棍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30—60分钟后,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顶端放另一块石头。然后在两块石头之间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线的中间画一条与之垂直相交的直线。然后左脚踩在第一标记点上,右脚踩在第二标记点上。若身处北半球,这时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为正南方,右手是东方,左手为西方。若身处南半球,则朝向相反。

(2)阴面测定法

在阴天迷了路,可以靠树木或石头上的苔藓的生长状态来测定方位。在北半球以树木而言,树叶生长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树叶生长稀落的一方即是北方;若切开树木,年轮幅度较宽的一方且湿长着苔藓的一方即是北方,年轮幅度较窄的一方且表面比较光滑的一方即是南方。此外,农村的房屋门窗和庙宇的正门通常朝南开,建筑物、土堆、田埂、高地的积雪通常是南面融化得快,北面融化得慢。大岩石、土堆、大树南面草木茂密,北面则易生青苔。

(3)星座测定法

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极星为目标。夜晚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关键在于在茫茫星海中,准确地找到北极星。首先找寻杓状的北斗七星,以杓体上的两颗星的间隔延长5倍,就能在此直线上找到北极星。一般特别地称呼此两颗杓体上的星为要点星球。如看不到北斗七星时,就找寻相反方向的仙后星座,仙后星座由5颗星形成,它们看起来像英文字母的M或W倾向一方的形状。从仙后星座中的一颗星画直线,在几乎和北斗七星到北极星的同样距离处就可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如图7.2)

图7.2 星座测定法

(4)时钟测定法

只要有太阳就可使用手表探知方位。将火柴棒竖立在地面,接着把手表水平放在地面,将短针指向太阳,并使火柴棒的影子和短针重叠起来,若身处北半球,表面十二点的方向和短针所指刻度的中间是南方,相反的一边是北方,南北球则相反。若身上没有火柴,也可改用小树枝,尽量使影子更准确。若从事挑战性的生存活动,记住戴上手表,这时普通表比数字表就更有价值。因为普通表上的时针分针,在必要时会成为求生存的重要工具。

在野外迷失方向时,切勿惊慌失措,而是要立即停下来,冷静地回忆一下所走过的道路,想办法按一切可能利用的标志重新确定方向,然后再寻找道路。最可靠的方法是“迷途知返”,退回原出发地。

在山地迷失方向后,应先登高远望,判断应该朝什么方向走。通常应朝地势低的方向走,这样容易碰到水源,顺河而下最为保险,这一点在森林中尤为重要。因为道路、居民点常常是滨水临河而筑的。

如果遇到岔路口,道路多而令人无所适从时,首先要明确要去的方向,然后选择正确的道路。若几条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无法判定,则应先走中间那条路,这样可以左右逢源,即便走错了路,也不会偏差太远。

5.复杂地形行进

(1)山地

在山地行进,为避免迷失方向,节省体力,提高行进速度,应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没有道路,可选择在纵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小溪边缘,以及树高林稀、空隙大、草丛低疏的地形上行进。要力求走梁不走沟,走纵不走横。行进时,能大步走就不小步走。这样几十公里下来,可以少迈许多步。疲劳时,应用放松的慢步来休息,而不停下来。

(2)攀岩

攀登岩石时,应对岩石进行细致观察,慎重地识别岩石的质量和风化程度,确定攀登的方向和路线。攀登岩石的基本方法是“三点固定”法,即两手一脚或两脚一手固定后再移动剩余的一手或一脚,使身体重心上移。手脚要很好地配合,避免两点同时移动,一定要稳、轻、快,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距离和最稳固的支点,不要跨大步和抓、蹬过远的点。

攀登30°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线上升。攀登时,身体稍向前倾,全脚掌着地,两膝弯曲,两脚呈外“八字形”,迈步不要过大过快。坡度大于30°时,一般采取“之”字形攀登路线。攀登时,腿微曲,上体前倾,内侧脚尖向前,全脚掌着地,外侧脚尖稍向外撇。在行进中不小心滑倒时,应立即面向山坡,张开两臂伸直两腿,脚尖跷起,使身体尽量上移,以减低滑行的速度。这样,就可设法在滑行中寻找攀引和支撑物。千万不要面朝外坐,因为那样不但会滑得更快,而且在较陡的斜坡上还容易翻滚。

(3)渡河

河流是山区和平原地区经常遇到的障碍。遇到河流不要草率入水,要仔细观察之后再确定渡河的地点和方法。山区河流通常水流湍急,水温低,河床坎坷不平。涉渡时,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应当用一根棍子支撑在水的上游方向,或者手执重达15—20公斤的石头。集体涉渡时,可三人或四人一排,彼此环抱肩部,身体最强壮的位于上游方向。

6.捕食求生方法

(1)猎捕野生动物

一般不要危害野生动物,为了生存万不得已猎捕野生动物时,首先要知道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掌握野生动物的生活规律,然后再采取围捕、套猎、捕兽卡以及射杀等方法进行猎捕。

可食用的昆虫有蜗牛、蚯蚓、蚂蚁、知了、蟑螂、蟋蟀、蝴蝶、蝗虫、蚱蜢、蜘蛛、螳螂等。人们对吃昆虫虽然不习惯,甚至感到厌恶,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为维持生命、保持战斗力,继而完成任务,不妨一试。但是要煮熟或烤透,以免昆虫体内的寄生虫进入人体,导致中毒或得病。

部分昆虫的吃法:

蝗虫:浸酱油烤着吃,煮或炒也可以;

螳螂:去翅后烤或炒,煮也可以;

蜻蜓:干炸后可食;

蝉:生吃或干炸,幼虫也可食;

蜈蚣:干炸,但味道不佳;

天牛:幼虫可生食或烤;

蚂蚁:炒食,味道好;

蜘蛛:除去脚烤食;

白蚁:可生食或炒食;

松毛虫:烤食。

(2)采集野生植物

可食野生植物包括可食的野果、野菜、藻类、地衣、蘑菇等。对可食野生植物的识别是野外生存的主要内容。我国地域广大,适合各种植物生长,其中能食用的就有2000种左右。我国常见的可食野果有:山葡萄、野草莓、沙棘、火把果、桃金娘、胡颓子、乌饭树、余甘子等,特别是野栗子、椰子、木瓜更容易识别,是应急求生的上好食物。常见的野菜有苦菜、蒲公英、鱼腥草、马齿苋、刺儿草、荠菜、野苋菜、扫帚菜、菱、莲、芦苇、青苔等。野菜可生食、炒食、煮食或通过煮浸食用。当无法鉴别野生植物是否有毒时,通常可将采集到的植物割开一个小口,放进一小撮盐(或用银针插入植物汁液中),然后仔细观察植物(或银针)是否改变原来的颜色,通常变色的不能食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