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虚幻的股市气泡

虚幻的股市气泡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称,最早玩这种股市气泡游戏的是1711年英国成立的南海公司。在这种情形下,南海公司宣告成立。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市场总值比法国企业全部金银储备总值的80倍还多,显然已远远脱离了本身的价值。不久后,没有业绩支撑的密西西比股票一落千丈,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血本无归,悔之晚矣。不要以为这只是西方人的闹剧,实际上,在中国股市,也多次出现过类似“南海气泡”和“密西西比神话”的炒作。

在洗衣桶中,加一勺水,洒点洗衣粉肥皂,轻轻一搅,顿时可见一桶色彩斑斓的泡沫。这种既诱人又会骗人的泡沫,是只有小孩才喜欢的游戏,因为时间稍过,泡沫必将崩破,大多数成人是不会对这些虚幻的泡沫感兴趣的。但是,如果是在股市里,这种泡沫的游戏却让许多人如痴如醉。

据称,最早玩这种股市气泡游戏的是1711年英国成立的南海公司。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储蓄不断膨胀,而投资机会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南海公司宣告成立。其业务范围是在南美经营捕鲸业务,但在公司董事中并无一人精于此道,这所谓的业务不过是一个虚幻的炒作题材,以引起公众的注意,公司发起人的真正目的就是利用人们急于投资发财的欲望骗取钱财。

在公司成立的最初几年,南海公司先以认购政府债券的方式从政府那里获得了对南美贸易的垄断权,在公众中树立了创利公司的光辉形象,引起了人们购买该公司股票的极大兴趣。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并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使得投资者接踵而至,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众参议员,而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该公司的股票行情急剧上扬。同年4月,该公司新发行的300英镑面值的股票在一个月内便上升了近一倍,3个月后便涨到了1000英镑以上。由于南海公司以其挡不住的诱惑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上当者,以致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就像一个越吹越大的泡沫,许多资深的投资者也被这种种假象蒙住了双眼,没有察觉这竟是一个美丽的气泡。直到1720年4月12日,南海公司的董事与高级职员们自己沉不住气了,觉得自己公司的股票价格离价值太离谱了,与公司实际的经济前景毫不沾边,因而坐卧不安了,最先带头抛售股票,结果使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顿时一泻千里。玫瑰色的美梦终于破灭,代之的只是严酷的现实,人们这时才如大梦初醒,人们这时才发现,原来手中那些花花绿绿的股票并不会创造出真正的财富,只是骗子骗钱时给他们开的一张收据。成千上万的股民惨遭重创甚至倾家荡产。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惨重的科学家牛顿也不由得惊叹道:“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南海公司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了,可给千千万万的投资者所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估量的。后来有人把这一情况称为“南海气泡”。所谓气泡,就是膨胀容易,破碎也快,这一比喻真是形象至极。到现在,“南海气泡”已成为一个常用术语,成为股份公司利用投机手段坑害投资者的代名词。

“南海气泡”虽然让人刻骨铭心,但对金钱的狂热追逐,往往使人们容易忘记教训,重蹈覆辙。

不久后,同样在英国,有人又开始寻找另一些有投机机会的“南海公司”,一些企业的发起人趁机创办公司并向股票市场投入大量新发行的股票来应付这种永不满足的投机渴望。随着时光流逝,新的筹资计划不断产生,从机灵巧妙的一直到荒谬绝伦的——如从向西班牙进口大批公驴(尽管在英国公驴的供应充裕)到使海水淡化,这些公司的创立越来越多地含有某种欺诈成分。譬如用木屑制造木板;建造对付海盗的船只;鼓励在英国进行马匹育种(为此曾有两家公司发行股票);经营人的头发;为私生子建造医院;从铅中提炼出银以及制造永远转动的轮子等等。一个比一个更天花乱坠、更富有欺骗性,但每一个都声称有希望发大财。不久这些项目都成了“气泡”,吹起来快,爆破也快——通常在一星期左右。

l“若要他灭亡,先让他疯狂”,这是题材炒作的“理论基础”。18世纪初,法国也上演了一场题材炒作的“好戏”。法国冒险家约翰·劳成立了专门开发密西西比河的公司,发行了20万股票,每股500法郎。但出师不利,股票发行后不久,该股便跌到每股300法郎。为了摆脱危机,约翰向公众宣布,半年后,他愿意以每股500法郎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消息一出,立即轰动整个巴黎,许多人竞相购买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连欧洲其他各国的资金也大量流入法国卷入这场“密西西比神话”之中。与此同时,约翰·劳凭借与政府的特殊关系,通过包销政府巨额国债的方式,在公众中树立了极好的信誉,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价格顿时狂升,两年之内,密西西比的股价便涨到2000法郎一股,涨了近20倍,最高时竟涨到每股1.8万法郎。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市场总值比法国企业全部金银储备总值的80倍还多,显然已远远脱离了本身的价值。但狂热的投资者早已把这一事实置之度外,只是疯狂地去买股,似乎拥有了这种股票就是拥有了财富本身。据说当时有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当时股票交易是在一条小巷中进行的,沿街的房屋和土地都价格猛涨,当时有一个驼背乞丐,混在交易人群中看热闹,被一个聪明的经纪人看中了他的驼背,他灵机一动,就租用乞丐的驼背当写字台,他的股票买到哪里,驼背就跟到哪里。一天下来,这个经纪人净赚500万法郎,而驼背人也获得了500法郎的“租金”。第二天,驼背人宣布驼背“租金”提高一半,但“租用”者仍然络绎不绝。结果,在整个交易期间,驼背人也发了财。这个故事的真伪无从考证,但当时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交易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气泡吹大了,自有爆炸的时候。不久后,没有业绩支撑的密西西比股票一落千丈,成千上万的投资者血本无归,悔之晚矣。

不要以为这只是西方人的闹剧,实际上,在中国股市,也多次出现过类似“南海气泡”和“密西西比神话”的炒作。远一点的有1993年的“宝延事件”,近一点的则有至今还未散去阴影的“网络风潮”。

2000年一开市,长期阴跌不止的股市有如吃了壮阳药,一下子撒开腿狂奔起来,而跑在最前面的,不是带着科技股的帽子,就是披着网络股的外衣。十几天前还是一只名不见经传的冷门股,眨眼便连拉了十几个涨停板;过去四五元的股票,居然可以涨到一百多元……纵观沪深股市四五十元的股票,几乎全部被科技股和网络股承包了。无论是如深发展和四川长虹之类的龙头股还是如五粮液之类的绩优股都望尘莫及。一时间,深沪股市热浪滔天,股指更是直线上升,冲过了2000点的关口,攀上了2200点的高峰;股民更是热血沸腾,认为发财的机会来了,赚钱的时机到了,以致人们无论是在人声鼎沸的证券营业大厅还是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也会忍不住扯起喉咙喊:“你买科技股了吗?”“你买网络股了吗?”似乎科技股和网络股真是点石成金的神物。

其实,大多数股民并不知道这网络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有多大的神通,更不知道上市公司所谓的触网是真是假,只知道只要与“网”沾一点边的股票就会暴涨,因此他们一不看业绩,二不辨虚实,三不管这上市公司亏出了多大的窟窿,缠上了多少官司,只要有网络的题材(包括真假不明的传闻)就去买去抢,多高的价格也要,多大的涨幅也追。也许是为了专门适应股民的需要,不管是酿酒的造纸的还是卖水的卖药的,都纷纷打出了网络的招牌。两年前,所谓的网络股在中国股市还寥寥无几,而一夜之间,中国股市近四分之一的上市公司都摇身一变,成为光彩夺目的网络股了。

其实,如果股民们冷静地思考,便不难发现,这场暴风骤雨般的“网络化运动”,只不过是借网络题材进行炒作而已,真正靠网络来提升经济价值、增强赢利能力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几家。一些股评人士把网络吹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建一个网站比建一栋房子容易多了。目前在中国投资或购买一个小型网站仅需要200多万元,建一个中型网站也才四五百万元。这区区几百万的资金,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来说,实在是九牛一毛。因此,上市公司要建一个网站,或者投资建立一家网络公司,简直易如反掌。这也是股市里突然一下子冒出200来家网络股的缘由。但是,建一个网站容易,而要让自己的网站吸引网民的注意,让网民来访问来点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许多上市公司建的网站,有几个在网民心中留下了一点印象?一个无人访问的闲站,又靠什么去赚钱?当然,有人说要改变投资理念,说什么对于网络股,主要是去炒它的未来,不要去管它现在的业绩。这岂不是画饼充饥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声称触了网的股票并没有出现赢利的改善,但股价都出现了暴涨。以2000年2月18日的收盘行情与1999年12 月30日的收盘行情相比,除了春节休市,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上海梅林涨268.57%,诚成文化涨209.59%,华联商厦涨136.37%,而深市的亿安科技、中信国安、振华科技、ST海虹、清华紫光、电广传媒、四川湖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网络股成为股市的宠儿。不管过去是一只亏损股还是垃圾股,只要有网络的题材,便一律咸鱼翻身,大出风头,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五粮液是公认的绩优股,1999年每股收益达1.352元,但2000年的最高股价却只有37元,而亿安科技每股收益只有0.255元,其最高股价却达到126.3元;青岛海尔是一个家电股,虽然它的销售额是中信国安的8.6倍,市值却只有中信国安的一半。

网络股被炒得泡沫横飞,使无数天真的股民以为真的是所谓“新经济”时代来了,投资股市可以不问业绩只看“理念”了,于是一拥而入,追逐那一只只炒得热火朝天的网络股,哪知道,眨眼之间,气泡破灭成了一滩污水,黑马倒地成了一匹死马……数以百万计的股民被“网”套住了。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便不难发现,我们又上了题材炒作的当。

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年号称涉足电子商务的上市公司,虽然大都在股市里进行了一番精彩的表演,但其电子商务生意却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红火。有的根本就还只是一个概念,即使像模像样运转起来了的,也不过是在花钱赚吆喝,做的是亏本买卖。一个信息港的负责人就公开撰文感慨电子商务生意难做。他们买了服务器,拉了专线,建了主页,但是真正想做电子商务时,收到的第一份订单也是烦恼的开始。因为没有实时的网上结算中心,在收到订单之后,他们还得等待汇款的到来,否则不敢轻易发货。收到汇款之后,才发觉这个订户实在是太远了些。远在千里之外也能订货,这是网络的好处,但是真要把货物送到购买者的手中,这点好处就成了难题,因为要把货物发到购买者的手中,不但要半个月以上的时间,运输成本也是一个大问题。最早的电子商务是网上书店,因为美国的亚马逊很成功,但是中国的网上书店一天最多的交易量不过是一个小书店的交易量,很难养活网站。在支付了很高的上网费用、网站建设费用以及较高的人员工资后,大家发现与其开办网上书店不如去摆一个小书摊来得实在。

不过,电子商务可能在网上不赚钱,但在股市里却可以大把大把地圈钱。换句话说,电子商务赚不到消费者的钱,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赚到股民的钱。不管是什么公司,只要涉及了电子商务,其股价必定暴涨,涨到半天云里了,还有股评在摇旗呐喊:发展潜力无限,上涨空间巨大。本来还在犹豫的股民,见了这一天一个涨停的神奇表演,终于按捺不住跟进去,不料“剧情”立即转换,潜力没有了,上涨的空间变成了下跌的空间。

透过热热闹闹的“网络化”浪潮,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网络股,相当一部分是仅仅用来进行炒作的一个题材。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建设较早的、名声赫赫的大网站,还是财力充足的后起之秀,都没有满意的赢利,而且什么时候能实现赢利也难以估量,踏踏实实搞网络的尚且如此,沽名钓誉的就更难讲什么投资回报了。有的公司,仅仅是弄了一个网上销售渠道,不过是个网络的消费者而已,却牵强附会地扮成网络股,风光是风光,但不产生效益,又能支撑多久?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就在2000年的全国政协会上公开给网络股泼冷水。他认为,“在中国,现在上市的网络股没有几个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股。”

现在我国股市中决定股价高低的核心因素不是业绩而是题材,而种种题材的挖掘完全在于炒作的主力机构,主力机构的操作计划和意愿几乎决定了一只股票未来的经营状况,也决定了一只股票未来的市场走势。网络股的炒作正是因为其有机构主力可充分利用的最佳题材,而并非机构主力坚信其良好的前景而决心与企业共同成长。所以,网络股在市场创造概念时的确风光无限,但机构主力一旦获利丰厚以后,恐怕就再不会关心企业的业绩如何,前景如何,而惟一的任务就是如何成功出货了,而股价处于高位时又不可能出现新的接货机构,因此网络股这样一个美妙的故事就可能随之破灭,盲目崇信网络股神话的投资者不得不面对严重套牢的风险。现在曾经风光一时的网络股大都跌回了原位,亿安科技从126.3元跌到了十多元;海虹控股从83元跌到了20多元;上海梅林从33.36元跌到了13元……受“炒股炒未来”、“买股要买网络股”鼓动的投资者,几乎全线套牢。事实再一次说明,无论运用什么题材,冠以什么名目,股市的炒作最终都要以套牢无数的跟风者而收场。这也就提醒投资者,如果你没有在题材炒作之前就介入某只股票,也没有在题材刚刚开始炒作时就跟了进去,就不要再去跟风炒作了。题材炒作越到后期越火爆,对股民的诱惑力也越大,而此时也是最危险的时候,稍一冲动杀进去就往往被套牢。这类的教训比比皆是,可惜没有被股民们很好地汲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