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结构变迁的因素

结构变迁的因素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素成本上涨成为中国制造业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因素。这些优惠政策对于引导中国制造业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自然选择。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不断加剧。推动制造业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缓解区域发展失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极

9.3 影响中国制造业外资区位、结构变迁的因素

9.3.1 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优势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使中国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FDI目的地。然而,多年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要素资源供求态势的转变。随着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东部地区制造企业提升产业结构的需求极其迫切,这也对制造业外资在中国区域间的重新布局提出了要求。要素成本上涨成为中国制造业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因素。

首先,从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情况来看,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的省市共有8个,其中有6个位于东部地区,并且依然保持较快上升势头,而大部分中西部省市的平均劳动报酬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较东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成本优势(见表9-11)。其次,东、中、西部地区单位劳动力年产值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2000—2010年十年间,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单位劳动力年产值分别增长了13.9%和20.9%(见图9-2)。再次,从三资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情况明显优于东部地区。东部11省市2011年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市,其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62%,从全国来看仅位列第13位(见表9-12)。最后,随着现代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呈现逐步弱化态势,促使部分制造业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

综合成本-收益分析,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要素资源优势正逐步凸显,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外资向中西部地区布局。

表9-11 各省市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  单位:元/年

img114

续表

img115

注*:东部地区共11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共8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共12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下同。

数据来源:中经数据库。

img116

图9-2 各地区制造业20个代表行业单位劳动力年产值(单元:万元)

数据来源:闵琳佳.中国制造业转移现象与影响因素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表9-12 三资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单位:%

img117

续表

img118

数据来源:中经数据库。

9.3.2 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作用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与“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沿海地区制造业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在国家层面,为促进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从政策上对产业转移予以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产业转移作为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商务部关于2013年全国吸收外商投资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东部地区吸收外资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化利用外资区域结构的总体目标。此外,随着“十二五”时期,国家逐步实现“双翻”目标,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潜力也将逐步释放出来,进一步为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市场基础。

在地方层面,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市陆续启动产业转移升级战略,通过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例如广东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取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税收减免优惠,限制土地资源利用审批和电力供应,借用环境保护给加工企业施加压力,迫使此类企业搬离沿海地区。为了鼓励企业转移或升级,广东政府还拿出了几十亿元作为产业转移奖励资金,包括工业园建设扶持资金、跨市转出奖励资金、企业产能转移奖励资金等。[1]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对于推动沿海地区产业向外转移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开始意识到实施充分开放战略的重要性,积极承接国际、区际产业转移,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腾笼换鸟”的重要目的地。中西部各省市为吸引外资进入,通过地方财政补贴等方式,在税收、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了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外,中西部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加强经济法制建设、改善医疗、教育水平,使制造业外资不仅能够“引进来”,而且能够“留下来”。这些优惠政策对于引导中国制造业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9.3.3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自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东部沿海省市对部分耗水、耗电、污染严重的行业如纺织印染、皮革制造等实施了严格的关停并转,设定每亩土地增值、税收门槛,鼓励传统产业向内地迁移,为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腾挪出了空间。随着中国逐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植力度,原本投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素资源也开始向更高层级的产业转移,东部地区传统产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大不如从前,企业向外转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李克强总理在近期的工作会议中也提出,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进一步凸显出中国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中国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自然选择。

9.3.4 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内在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凭借自身综合要素优势以及国家政策倾斜率先发展起来,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各省市开放意识不强,经济增长长期落后于东部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外资几乎不断向东部地区聚集。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不断加剧。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例,2012年,前四位无一例外均为东部地区省市,内蒙古凭借煤炭资源优势冲入前五位,后五位则都是西部地区省市(见表9-13)。作为这样一个区域差异巨大的“大国经济体”,中国东、中、西部的要素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可能并不亚于国家间的差异,[2]这就为中国制造业外资区域重新布局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可以看出,国家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已经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未来一段时期,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将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之一。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发展,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应当是顺次发展起来的,因此,当前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制造业基础,这对于中国制造业区域布局调整也形成了相应需求。推动制造业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缓解区域发展失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表9-13 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五位和后五位情况

img119

续表

img120

数据来源:2005—2011年数据来自中宏数据库;2012年数据来自《2013中国统计摘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