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港金融“保卫战”内幕

香港金融“保卫战”内幕

时间:2022-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沉着应战,不以挟息回击,而灵活使用外汇储备,抛出美元,大量买进港元,迫使国际货币“炒家”受损而退。1997年10月23日,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首次受到国际金融“炒家”狙击。此一役,炒家们共抛售了400多亿港元,在证券市场获利数十亿港元。加之纽约股市回软,日跌幅一度达299点,并将继续下滑。香港上市公司陆续宣布中期业绩,不利消息接踵而至。5日,香港市场上抛售的港币达200多亿元,6日又是一个200多亿元。

第七章 香港金融“保卫战”内幕

2005年4月25日,即将升任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在家中设宴款待10多位香港记者。席间,他回忆当年入市与金融“大鳄”对阵的经历,透露当时负责“买、卖、控制”等现场操作的是一位女同事。有记者快言快语地问:“是不是Amy?”曾荫权含笑点头。

Amy正是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叶约德。她本是科班出身,一直任职基金经理,先后在多家国际大投资银行接受过磨炼。1980年,她加入JP摩根,后来转入洛希尔,做执行董事。1991年,她跳槽到万国宝通。即将就任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当时正是万国宝通亚洲总裁,而叶约德则是他的手下爱将。1996年,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发现她是个难得之才,于是“挖墙脚”把她请入了金管局。从此,叶约德开始替香港市民管理超过1万亿港元的外汇基金。

1998年夏天,香港金融市场的形势急转直下,特区政府被迫动用逾千亿港元入市,以捍卫港人的财富。用曾荫权的话说就是与金融大鳄“大干一场”。当时,香港传媒只知道特区政府的“财经三剑侠”——曾荫权、任志刚和原财经事务局局长许仕仁是行动的前线总指挥。其实,还有两个少为人知的重要人物,一个是金管局副总裁陈德霖,他是参谋长、军师;另一个就是叶约德,她是披甲上阵的急先锋。

经历过那场世纪金融之战的人都知道,当时场面十分混乱。一方面,金融“大鳄”手握重金、气势汹汹,有步骤、有计划地在海外市场抛空港元,并在香港的期市、股市同时动手;另一方面,他们通过一些传媒和证券经纪人,不断攻击特区政府的入市行动,妄图占领舆论高地,同时还放出大量“烟幕弹”,混淆视听。据说,在双方对阵的最后两天,“大鳄”更是从美国调来四五名世界顶尖的金融“杀手”。

在这种情况下,要准确地判断局势已经很难,更何况手中掌握的还是香港市民的血汗钱。曾荫权当时已经彻夜难眠,堂堂男子汉几度静夜落泪,叶约德承受的压力之大可以想象。叶约德如何减压,如何保持镇定、清醒和旺盛的战斗状态,外人不得而知。但是,据参与入市行动的人回忆,叶约德非常沉着冷静,她坐镇金管局指挥中心,不断关注股市变化,迅速制定应变措施,甚至亲自操盘。事实证明,她的果断行动稳稳顶住了金融“大鳄”的疯狂攻击。

其实,叶约德并非只在金融风暴中克敌制胜,建功立业。2005年全球投资环境变幻莫测,在她的管理下,外汇基金也给香港市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成绩表。2005年美股和港股走势低落,加上欧元持续疲软,许多国际基金都出现亏损,外汇基金的投资回报自然也大受影响。但是,由于叶约德和同事们提早部署了在美国债券方面的投资,到年底结算时,外汇基金竟然扭亏为盈,转败为胜,取得可观的盈利,令全球基金界刮目相看。

香港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城市,各种竞争都十分激烈,处处如战场,却偏偏盛产女强人。从政界到商界,从证监会到金管局,哪里硝烟弥漫,哪里就有女强人的身影。叶约德捍卫了香港市民的财富,她的智慧也得到港人的承认,她因此获得了铜紫荆勋章。

1998年8月5~7日,国际货币“炒家”发动了继1997年10月以来对港元的第四次大规模冲击。

短短三日抛出了近460亿港元(60亿美元)沽盘,港元受到自建立联系汇率以来最大规模的狙击,来势比1997年10月更凶更狠。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沉着应战,不以挟息回击,而灵活使用外汇储备,抛出美元,大量买进港元,迫使国际货币“炒家”受损而退。

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实施至今已有15年之久,它以1美元兑7.75港元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1997年10月23日,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首次受到国际金融“炒家”狙击。他们大量抛售港元以兑换美元。香港银行同业拆息一度飙升到300%,恒生指数和期货市场指数下泻1000多点。此一役,炒家们共抛售了400多亿港元,在证券市场获利数十亿港元。

尝到了甜头的投资者继续玩弄同样的手段。1998年1月、5月,相同的一幕一次又一次地在香港上映。西方舆论戏称,香港成了国际投机者的“自动提款机”,他们一旦缺钱花了,只需在这个提款机上按几个钮。尽管香港凭借充裕的外汇储备保住了联系汇率,但在高利率的影响之下,经济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利率居高不下,股市、楼市均下跌了50%以上,经济元气大伤,至今未愈。当年首季香港经济负增长2.8%。

进入夏季,国际炒家热炒“人民币贬值”的谣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民币贬值势必沉重打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这一信息更加刺激了香港的股市和汇市。加之纽约股市回软,日跌幅一度达299点,并将继续下滑。日本新政府回天无力。香港上市公司陆续宣布中期业绩,不利消息接踵而至。国泰公司50多年来首次亏损,太古、汇丰利润大幅下跌。香港市场上谣言四起、风声鹤唳,令投资者惶恐不安。这些无疑成了国际金融“炒家们”进攻香港的信号。

从1998年8月5日起,数家欧美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同时向香港汇市、股市和恒指期货市场大举进攻,在香港疯狂抛售港元和恒指期货。“精锐部队”就是华尔街“大炒家”乔治·索罗斯麾下的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量子基金。5日,香港市场上抛售的港币达200多亿元,6日又是一个200多亿元。

按照索罗斯等人的计划,先在汇市上抛空港元,迫使香港金管局不得不采用扯高利率的老套子,并借此打压股市。利率抬高,股市势必下跌,恒指期货也会同步下滑。然后,“炒家”便可在期货市场以较低的价格沽空恒指期贷,汇市股市双双获利。醉翁之意尽在恒指期货。

8月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向记者发表谈话,他说:维持联系汇率是特区政府最坚定不移的政策。“如果有人觉得我们会有所动摇,他们是错的!我们绝对有能力与决心维持联系汇率,我们一定会做得到。维持联系汇率将能确保香港的长远经济活力与利益,短期的痛苦可以接受。”董建华颇有悲壮之色。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被舆论界戏称“任一招”,意思是说,每每金融“炒家”杀将过来的时候,金管局唯一的一招就是提高利率,增加金融炒作的成本,以抗拒炒家的狙击,维持联系汇率。

而此法的副作用日益明显,它对股市和楼市的杀伤力太大。恒生指数下跌至6500点将是银行体系所能承受的最低限。专家分析,如果股市和楼市进一步大幅下跌,银行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势必大量抛售有关抵押资产,从而掀起股票市场地产市场的恶性抛售潮。一些中小型银行,甚至有可能因为呆坏账过多而面临倒闭的命运。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有银行开始倒闭,香港银行体系势必遭受致命的连锁打击。

如果听任索罗斯这些国际炒家一次又一次地赚走香港人的血汗钱,香港经济实力再强也总有一天会被淘空。香港政府终于忍无可忍,下决心向炒家“开战”。

金管局首先在外汇市场上公开与国际金融大炒家叫板,炒家每卖出一盘港元,金管局便吃下一盘,而且吃下的是便宜的港元。金管局主动以政府财政储备承接了炒家的近500亿港元沽盘,再把买回来的港元重新存入银行。以此来压低拆借利率的升势,减少对经济的伤害。

按照香港货币局规定,金管局倘若要在外汇市场以美元购回港元,必须以固定汇率1美元兑7.8港元的价格购买。而这次却以炒家的卖价7.75港元悉数买进,引致炒家们大喊不公。任志刚说,这次购买港元并非为金融管理局本身购买,而是替香港政府即国库购买,因此并没有违反货币局的严格规定。

香港政府为了应付经济衰退,采取了扩张财政的政策,加大预算赤字。每年夏季国库库存港元枯竭,政府开支必须到货币市场以美元换取港元。恰在此时,金融炒家大笔卖出港元,金管局便顺理成章地为政府大笔买入便宜的港元。

如同武林高手过招,一方低估了另一方的内功,招致自身的内功被对方绵绵不绝地吸走了。到1998年7月末,香港外汇储备为965亿美元,居世界第三。排名第二的是中国内地,约为1400亿美元。

第一回合到7日下午四点半,以香港金管局小胜暂告一段落,汇率稳定在1美元兑7.75港元左右的水平上。因为股市受挫的程度并不大,期指下滑也不大,炒家无功而返。但他们并未罢手,下一个目标就是证券市场。

1998年8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动手干预股票市场,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纪豪赌”。赌客就是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投机家,港人称“金融大鳄”。

8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突然出手,动用外汇基金和土地基金同时进入股票市场和恒生指数期货市场大举吸纳,致使那一天的恒生指数反弹560多点,升幅达8%,以7224点收盘。

8月17日,全球股市暴跌,恰好这天为抗日战争胜利日,香港休市,避过了冲击波

8月18日,美国股市已大幅回升,日元也开始回稳,亚洲各地股市全面反弹。这一天是公众假期后首个交易日,香港特区政府保留实力,恒生指数窄幅波动,大市终盘微跌14点,以7210点报收。

8月19日,港府外汇基金继续入市,大挟淡仓,指数攀升412点,以7622点报收。

8月20日,大市于高位7900点遇到初步阻力,而港府买盘亦稍微收敛,指数于7742点报收,升120点。

8月21日,外汇基金入市未见积极,八大外资亦于尾市联手,使期指尾市狂泻200点,指数当日回软,以7527点报收,跌215点。

8月24日,香港特区政府重组实力,为入市干预以来最大规模,最后大市急升318点以7845点报收。

8月14日到8月28日,香港媒介以战场报道的语言形容说:“政府军采取大进小退、稳打稳扎和步步为营的策略,对炒家进行全方位的围追堵截。”

8月26日,离恒指期货的结算日期还有两天。虽经8天鏖战,最紧张最激烈的时刻还未到来。此时,香港特区政府需要进一步探明敌方火力,知己知彼,以更好地布阵迎敌。

8月26日15点08分,一直扮演买家角色的香港特区政府一改面孔,突然收起所有股票现货和期指买盘,并主动沽空恒指期货,引发炒家急忙跟风追沽。短短两分钟,恒生指数急挫160点,恒指期货下跌近300点。这时,香港特区政府突然反过头来,再度入市收复失地,大量买进股票和期货合约,将股指和期指顶回原来的水平。

此番试探,香港政府暗吸一口冷气,炒家实力不可小觑,恶战在即,一触即发。

8月27日上午10时,香港股市开市。

这绝不亚于一场激烈的战斗——在一开始,炒家的卖盘就如排山倒海一般扑来。在第一个15分钟内,成交额即达19亿港元;在第二个15分钟内,成交额为10亿港元;在第三个15分钟内,又是10.9亿港元的股票成交。而在收市前的15分钟,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状态,成交额高达82亿港元!单香港电讯股票一项,政府推出1亿港元的买盘,不到9分钟即告全部成交。状态之惨烈,令场上“红马甲”目瞪口呆。

这一天,香港政府动用了200亿港元,委托10家经纪行在33家恒指成分股上围追堵截。“金融大鳄”几番突围,未能如愿。最终,恒生指数报收7922点,比上一个交易日上扬88点,全天成交额230亿港元。这是自1997年11月4日以来的最高额。

8月27日晚上,大战的前夜,亦成了香港的不眠之夜。凌晨,香港天文台发出雷暴警报。

8月28日是恒指期货的结算日,胜败在此一举!

恒指期货的结算价格为这一天每5分钟恒生指数报价的平均值,因此要抬高结算价,就必须保证恒生指数走势平稳。要达此目的,政府军非得竭尽全力,死保死守不可。

这一天,百万香港人锁定频道,眼睛紧紧盯住飞快跳动的恒生指数,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

8月28日上午10时,决战打响。香港特区政府与“金融大鳄”立刻在“汇丰控股”与“香港电讯”上展开激战。炒家的抛盘气势汹汹、排山倒海,政府军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个不剩,全盘买入。开市仅5分钟,成交额即高达30亿港元!与此同时,港府同时在33只恒指成分股上设下买盘防线,全线防守。

中午12时午市收市前,战斗又趋激烈。“长江实业”、“中国电讯”等多个蓝筹股被炒家疯狂抛售,并有大量欧洲基金入市。滔滔股海,香港特区政府一柱擎天。午市收市时成交额报409亿港元。下午开市,战况更趋严峻。炒家的抛盘滚滚而来,香港特区政府全线死守,平均每分钟就有价值3.5亿港元的股票易手。

下午4时整,恒生指数终于在7829点定格!全天交易额达到了香港股市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790亿港元!恒指期货最终以7851点结算。

在上溯总共10个交易日中,香港特区政府约动用相当于1200亿港元的外汇储备,将恒生指数上拉1169点。香港特区政府在期指市场获利约20亿港元,投机者的损失估计为18亿港元。

从8月5日起,香港特区政府在汇市、股市和期货市场向“金融大鳄”发起全面反攻,终于初战告捷。

1998年“金融风暴”中特区政府动用外汇储备入市,成功击退国际金融炒家,却引来社会上一片批评之声。学者、商界纷纷指责特区政府破坏了香港的一贯自由市场运作体系,曾荫权更是众矢之的。

这段经历,无疑是曾荫权最难忘的。原来,他在决定入市打“大鳄”之前,堂堂一个男子汉曾“夜晚静静地哭过两三次”。他说,当时他连续多个晚上失眠,睡着了也会做恶梦,有时坐在床边,想着想着就流下眼泪。因为这一决定不仅与他不干预市场的理念不符,他也十分担心一不小心输掉香港人的钱,就算自己“跳楼”也无法挽回损失。

曾荫权回忆说,1998年“金融风暴”横扫亚洲,他离港到土耳其避风头。谁知他回来后情况更差,外汇储备已损失了80亿美元。根据香港金融局官员的分析是“大势已去”。如果香港特区政府不采取行动,恒生指数很快直线暴跌到4000点,银行贷款利息居于历史最高位,香港很可能在5天之内“断气”。

当时放在他面前的选择不多,一是实施外汇管制,二是宣布港元兑美元的联系汇率脱钩。但是,他认为这两个方法都不可取。如果宣布港元与美元脱钩,更犹如“少女失身”,绝对不行。于是他决定起来和他们(“金融大鳄”)斗一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