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中“边际产业”是指在投资国处于劣势的产业,包括边际性产业、边际性企业和边际性部门三个方面。在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问世之前,海默、弗农等人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是以英、美的跨国公司为中心的,因而忽略了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这是不全面的。

一、比较优势论

(一)比较优势论的形成

比较优势论也称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Kiyoshi Kojima)教授提出的。小岛清是一位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自70年代以来发表了大量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论著,其代表作是于1978年出版的《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的日本模式》(26)一书。在该书中,小岛清从国际分工原则出发,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小岛清认为,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实际情况得出的国际投资理论不能解释日本的对外投资现象,因为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美国有很大不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大多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所拥有的是容易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优势。小岛清根据国际贸易比较成本理论,对日本厂商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创立了符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比较优势论。

(二)比较优势论的基本观点

1.比较优势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是围绕以下三个基本命题展开的:

(1)生产要素差异导致比较成本的差异。小岛清认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的劳动和资本要素可以用劳动和经营资源来替代。经营资源是生产要素,包括实物资产、技术和劳动力等,如果两国的劳动和经营资源的比率存在差异,则将导致比较成本差异。(27)

(2)相对利润率的差异与相对成本的差异有关。凡是具有相对成本优势的行业,其相对利润率也较高,相对成本与相对利润率是相对应的。因此,应该根据相对成本和相对利润率来分析一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

(3)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不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人为地将经营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生产要素,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寡头垄断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将经营资源作为一般的生产要素,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处于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2.比较优势论的核心内容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是建立在比较成本原理基础上的,采用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2×2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产品进行分析。其核心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可以使投资国丰富的资本、技术、经营技能与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发挥出该产业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中“边际产业”是指在投资国处于劣势的产业,包括边际性产业、边际性企业和边际性部门三个方面。比如,随着日本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处于比较劣势,变成“边际性产业”;而在同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可能一些大企业还能保持较强的比较优势,而中小企业则已经处于比较劣势,成为“边际性企业”;在同一企业中,也可能有一些部门还保持较强的比较优势,而另一些部门则已经处于比较劣势,成为“边际性部门”。

在小岛清看来,如果国际直接投资是根据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顺序投资的原理进行的,这种投资的结果就是投资国和东道国双方贸易量增加,双方福利增加,而且会形成更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贸易发展格局。相反,如果国际直接投资像美国那样是从处于比较优势的汽车、电子计算机、化学产品、医药产品等垄断性的新产品开始的,这种逆向国际分工的投资对投资国和东道国都是不利的:一方面将最先进的产业过早地推向国外,使美国经济趋于空心,容易丧失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同时也减少了出口贸易和国内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也不符合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被其吸收消化,对东道国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对比较优势论的评价

在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问世之前,海默、弗农等人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是以英、美的跨国公司为中心的,因而忽略了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这是不全面的。比较优势论的提出不仅填补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空白,而且突破了以往英美学者常用的一种商品、一个产业、一个企业的分析方法,重视在多种商品、多个产业、多个企业的基础上进行研究。(28)比较优势论所研究的对象是日本跨国公司,比较符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与其他理论相比,比较优势论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比较优势论与前面的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产品生命同期理论不同,它从宏观的角度,利用比较优势理论采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多种产品的分析模式提出了从边际产业开始依次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结论。第二,比较优势论分析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随着利用东道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变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按照本国产业比较劣势的顺序进行。这种依据比较成本动态变化所作出的解释,比较符合发达国家如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状况。第三,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更适合东道国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动机。第四,该理论强调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否认垄断优势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作用,认为企业比较优势的变迁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有决定性作用,(29)这一分析方法与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比有独到之处。

但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也偏向于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进行投资,向贸易替代型转化。该理论显然无法解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这些新变化。另外,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比较优势理论显然也无法解释这种逆向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因此,比较优势论具有较为浓重的时代特色而缺乏长期的、普遍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