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英拈连异同比较

汉英拈连异同比较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汉英拈连异同比较一、概述汉语拈连和英语扼式搭配在现代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修辞手段。被拈连体也称引导体、甲事物、前项。

第五节 汉英拈连异同比较

一、概述

汉语拈连和英语扼式搭配在现代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修辞手段。两者都是将适用于甲项事物的词语,顺势拈连到乙项事物上的修辞手法,尽管在性质上相同,格式上也近似,但并非完全等同。

汉语拈连也称作“粘连”、“连物”、“顺连”。陈望道先生指出:“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可适用的词来表示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王希杰先生说:“当把甲乙两件事并提的时候,为了提高表达效果,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也用于乙事物,而在一般情况下,乙事物是不能用这个词的,这就叫拈连。”黄伯荣、廖序东讲道:“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拈连的基本特点是既拈又连。所谓“拈”是指把某一词语从可以那么用的语境里“拈”到一般不可以这么用的语境里来;所谓“连”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都出现,或先或后地“连”在一起。

英语Zeugma源自希腊语zeugnynai(用一副扼套上两只牲口),意为“a joining uniting,yoking”。作为修辞格术语,意指“a word is used to modify or govern two or more words although its use is grammatically or logically correct with only one.”Britannica Book of English Usage对其的定义则说得更为明白简洁:“Zeugma makes one word refer to two items when it properly refers to only one of them.”扼式修辞法是用一个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同时支配或修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其中只有一个搭配合乎逻辑,属正确搭配,另一个则属牵强搭配。请看汉英两个例证:

①割麦的人醒得早/天色还未醒/地里黄透了的麦子还未醒/他们就蹲在窗下/很响地磨镰刀/把清晨的夜色磨得/锃亮/锃亮/……

(张鸿雷《割麦的人》)

②At noon Mrs.Turpin would get out of bed and humour,put on kimono,airs,and the water to boil for coffee.

(O.Henry)

例①中连用两次拈连。第一次拈连中拈上连下的词是“醒”,“醒”用于三种语境中,第一种语境的主体是“割麦的人”;第二种语境的主体是“天色”;第三种语境的主体是“地里黄透了的麦子”。“醒”在第一种语境中是适用的,和“割麦的人”是正常的搭配;“醒”在第二种、第三种语境中是不能用的,与“天色”、“地里黄透了的麦子”是一种超常规的搭配。作者巧妙地将动词“醒”拈上连下,变异运用。第二次拈连中,拈上连下的是动词“磨”,“磨”所适用的语境中的对象是“镰刀”;超常规搭配的不能适用的语境的对象是“清晨的月色”。“磨”连用于不同的两个语境中。例②中有两处运用了扼式搭配。第一处是get out of分别支配bed和humour,前者为正常搭配,而后者搭配方式不妥,不合语法,属于超常规搭配。第二处是put on与后面三个名词kimono,air,water的搭配。这里利用put on的一词多义与两个名词kimono和airs均构成自然搭配,而put on和the water:搭配则不合逻辑,是一种超常规的搭配,故属一种典型的“拈连”。由此可见,get out of humour和put on the water都是牵强附会的搭配,分别与正常的搭配连用,使语言幽默风趣。

二、汉英拈连的构成条件

构成汉语拈连必须有被拈连体、拈连体和拈连词。被拈连体也称引导体、甲事物、前项。拈连体也称随从体、乙事物、后项。比如,例①中的第一个拈连的被拈连体是“割麦的人”,拈连体是“天色”和“地里黄透了的麦子”,拈连词是“醒”。第二个拈连的被拈连体是“镰刀”,拈连体是“清晨的夜色”,拈连词是“磨”。由于拈连的修辞效果是通过拈连体与拈连词的超常规搭配展示的,因此,要使这种不合正常说法的搭配关系合法化,必须使被拈连体与拈连体获得暂时的共同的言语表达形式。否则,就谈不上拈和连,并会造成不合语法的错误说法。

构成英语的拈连通常用一个形容词或一个动词或一个介词来搭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比如,例③中的形容词weeping分别与两个名词eye和hearts搭配使用,例④中的动词ate分别支配a bun和a glass of milk两个名词,例⑤中用dressed in支配a maid's cap,a pinafore和a bright smile等三个名词。

③They have gone with weeping eye and hearts.

④We ate a bun and a glass of milk.

⑤She was dressed in a maid's cap,a pinafore,and a bright smile.

英语的拈连还可以有另一种格式,即用一个做表语或定语或宾语的名词,与其他两个名词搭配。这种格式在汉语拈连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请看英汉两个例证:

⑥...when I and my sorrows are dust.

(Charles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

⑦……碗从我手里掉下地,摔了个粉碎,我的心,也和这碗儿一齐碎了。

⑧Girls and boys,come out to play.

The moon is shining as bright as day.

Leave your supper and leave your sleep,

And join your play-fellows in the street.

小朋友们,快出来玩。

月亮在天上光灿灿。

不要睡觉也别吃晚饭,

到街上来找小伙伴。

汉语拈连用一个关键词分别与两个词搭配的时候,这个关键词往往要重复一遍,英语拈连的关键词却很少重复的。但有时在英语拈连中用来搭配的关键词重复一遍,分别搭配两个词,其中只与一个词构成自然搭配,与另一个词本来不宜连用,但借助前一个词的正常搭配,运用到后者身上,形成巧妙结合,这种变化了的格式与汉语拈连完全相同。比如,例⑧中的supper可以leave的,而sleep却是不能leave的。但这里与前一组搭配放在一起,就可以理解而且很有趣味。

汉语的反拈与英语的反拈基本相同。英语的反拈,即一个词与另一个词搭配之后,又故意牵强附会地与该词的反义词搭配。这与汉语的反拈相类似,后者是根据上文表现甲事物的词语,仿造出一个反义词语来表现乙事物。例如:

⑨She's too low for a high praise,too brown for a lair praise,and too little for a great praise.

(William Shakespear:Much Ado about Nothing)

⑩崔全成分明看见门口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一对他熟悉的男女流了过去。他的心一沉:“哎呀,今朝碰着了,难道这是真的吗?”

img197第二天早起,她们的头发上结满了霜。男同志笑她们说:“嘿!你们演白毛女不用化装了!”她们也笑男同志:“还说哩!你看,你们不是‘白毛男’吗?”

(魏巍《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

汉语拈连还有两种方式在英语中却是罕见的。一种是将适用于甲项事物的词组中的词或词中的词素(一般在句中做修饰语或谓语),顺势拈连到乙项事物上,充当谓语。比如,例⑩中用“川流不息”中的“流”字,与一对男女拈连起来,意指他们随人群潮水般地流过去,比用“走”更为形象。另一种是利用一个现成的词语,从它的相对的方面对其局部加以变化,生成出一个新的词语。比如,例img198中的“白毛男”。

三、汉英拈连的心理基础

心理基础指一定的心理活动。交际者双方运用或理解辞格的过程,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利用人类心理活动的某些规律来提高语言信息、传递效率的过程。汉英拈连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即联想。所谓联想,是指“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种事物”,联想复活了事物间的暂时联系。暂时相互联系的事物不需要空间或时间上的接近,也不需要相似或相对。

拈连是在两种事物连贯叙述时,通过拈连词的移用所产生的一种客观事物间的暂时联想。这种暂时联想既不是事物与事物的一种接近联系,也不是一种相似联系或对比联系,而是一种因他种联系产生的一种联想思维活动,现代心理学称这种联想思维为关系联想。拈连植根于这种暂时的关系联想中。例如:

img199我造门,我造窗,/我造温暖,我造阳光,/只要刨子在木料上不停地滑动,/刨花儿就旋转出欢乐的歌唱。

(雷恩奇《我,一个农村小木匠》)

“门”、“窗”是可制造的具体事物,单说“造门”、“造窗”是合乎语法搭配常规的;“温暖”、“阳光”是不可用木工技术造出来的抽象事物,单说“造温暖”、“造阳光”是一种不合乎语法常规搭配的不正常说法。但为什么在这特定的语境中,人们不仅不以它的不合语法常规搭配为错,反而感到更形象、更生动呢?被拈连体“门”、“窗”与拈连体“温暖”、“阳光”之所以能相连,是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因为有了门、窗,就可以避风雨、避烈日,这说明小木匠造门、造窗正是在用辛勤的汗水给人们带来温暖和阳光,由造门、造窗联想到有了门、窗的好结果。这是一种由因果关系产生的关系联想。它使听读者与说写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温暖和阳光成了暂时可造的东西了。这既满足了读者追求新奇的特殊心理,又使作者有意虚拟的含而不露的主要内容得到进一步突出并升华。

img200I would my horse had the speed of your tongue.

(William Shakespear,Much Ado about Nothing)

img201中用speed和tongue拈连起来,使人通过对horse和tongue的联系引起联想。

四、汉英拈连翻译

尽管汉英拈连法在性质上相同,格式上也近似,但并非所有的英语Zeugma都可以和汉语的拈连直接对译,也不能一律照搬对方的辞格。这是因为汉英两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思维方式和美学观念也有所差异。机械地照搬直译,就不能再现原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时甚至会词不达意,歪曲原文意思。因此,在两种辞格的翻译中可采取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兼用的方法。

1.直译

根据翻译理论,形似是指语言表现形式的等效,因为语言的形式特点与审美功能密切相关。如果抛弃语言形式的等效,就难以实现审美功能的等效。因此,在翻译两者辞格时,在保持原文的字面意义、比喻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同时,应尽可能寻找完美的对等语言形式再现原文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比如,例③可直译为:“他们带着一双双流泪的眼睛和一颗颗哭泣的心走了。”又如:

img202It is much better to have a patched jacket than to have a(patched)character.

译文:衣服上的补丁要比品质上的补丁好得多。

2.意译

在许多情况下,对原文语言形式的刻意模仿会损害原文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运用直译生拼硬凑,显得牵强,貌合神离。因此,在翻译汉英拈连法时,必须追求语言深层结构的一致,采用意译法可达到神似的效果,营造一种艺术意境。比如,例⑥只能意译为:“我的尸骨化为灰烬,我的哀愁也随风散去。”

3.直译与意译兼并

辞格翻译应忠实地反映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隐含意义。但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含义,有的可能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形象意义,有的可能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兼而有之,但没有隐含意义。因此,辞格翻译既有直译,又有意译,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汉语拈连辞格时,有时既要取一部分的字面意义又要取另一部分的比喻意义,采用直译与意译兼并的方法,可获得形神皆似的效果,再现辞格的艺术风采。比如,例②取其put on kimono的字面意义译为“穿上和服”,又取其put on airs的比喻意义译为“摆架子”。全句可译为:“特宾夫人总在中午起床,没有脾气,穿上和服,摆出一副姿势,拿水去煮咖啡。”又如,例img203中谓语动词wearing与a scarf和a pair of boots搭配,取字面意义,直译为“系着围巾,穿着一双长靴子”,而wearing与a look of considerable embarrassment则是取比喻意义,应意译为“一副相当窘迫的样子”。

img204He was wearing a scarf,a pair of boots,and a look of considerable embarrassment.

综上所述,汉英拈连法基本相同,但在分类方面却有些差别,有个别的拈连种类为某一种语言所独有。因此,了解拈连的特殊性,将有助于把一种语言的拈连方式准确、有效地用另一种语言的拈连方式再现出来。研究汉英拈连法将对英汉翻译和修辞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