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港口相关指标体系借鉴

港口相关指标体系借鉴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港口相关指标体系文献的解读,有助于把握港城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港口的主要经济指标,筛选出适合港城互动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指标,实现对港口影响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从港口所拥有的资源、港口结构以及港口能力三方面构建港口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一、港口相关指标体系借鉴

要构建港口影响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就必须了解港口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的港口指标。通过对港口相关指标体系文献的解读,有助于把握港城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港口的主要经济指标,筛选出适合港城互动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指标,实现对港口影响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港口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涉及港口竞争力、港城互动以及港城协调度三方面。

(一)港口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

吕永波等(2002)通过对影响集装箱运输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选取了港口运营条件、港口服务水平、港口环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规模及增长率、港口设备条件以及现代化管理水平等6个指标,建立了评价集装箱港市场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包含专家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所得到的评价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和分析,并通过集装箱运输港未来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对集装箱港未来竞争力变化进行了趋势性评价。

张联军、宗蓓华(2003)在研究国际港口竞争力时,将港口竞争力因素分为港口运营条件、港口服务质量、港口综合环境、港口硬件设施条件、港口现代化管理水平以及港口整体形象六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级指标。然后选取容纳船舶能力、费率高低程度、集疏运系统功能、港口作业效率、进港时间延滞程度、进港拥挤程度、自由化及国际化程度、费率制度优劣程度、装卸设备能力、仓储设备能力、机械作业效率、设备充足程度、管理效率、业务人员能力、电脑化程度、整体形象、客户导向程度共17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作者利用德尔菲法,通过函询方式,征求专家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整理,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综合评分,得到了香港、新加坡、高雄、釜山、上海等5个港口的综合竞争力排名。

王春颖等(2006)通过对影响集装箱运输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将影响港口运输的因素分为港口运营条件、港口服务水平、港口环境、集装箱吞吐量规模及增长率、设备条件及现代化管理水平等6个指标,并进一步细分为集装箱班轮密度及航线覆盖面、集疏运条件、港口作业费用水平、装卸效率、通关效率、船舶平均在港停时、信息服务便捷程度、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商业运作环境、上一年吞吐量、五年平均增长率、泊位能力、装卸设备、集装箱堆场、EDI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海上引航系统等19个具体指标。然后运用熵权值的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评价权重值,建立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陈双喜、戴明华(2006)根据AHP层次分析模型的基本思路,结合港口综合竞争力所包括的各种因素,建立了港口竞争力指标体系层次分析结构。首先是目标层,即港口综合竞争力指数;其次为准则层,由港口腹地经济、港口空间优势、港口硬环境、港口软环境等4个准则组成;最后一层是指标层,包括港城发展程度、腹地经济发展程度、对外贸易总额、港口区位优势、港口建港条件、集疏运网络、港口处理能力、港口基础设施、港口宏观政策、港口经营管理以及港口使用费用等11个指标,这11个指标又进一步细分为88个子指标。之后通过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和数据分析计算、合理性检验以及问卷调查得出反映釜山港、东京港、横滨港、神户港、青岛港、大连港以及天津港等各港口单项竞争力的各项数据,获得上述各个港口的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数,最后得出东北亚主要港口综合竞争力指标排序,并针对增强大连港竞争力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王常达(2006)在研究国际航运中心选址问题时,选取了上海、宁波、广州、天津、青岛、大连、秦皇岛和深圳等8个超过1亿吨的主要港口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货物吞吐量、发展速度、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发展速度、集装箱吞吐量占货物吞吐量比例、泊位数、万吨级泊位数、码头长度、旅客吞吐量、固定资产投资、万吨级泊位数占总泊位数比例等12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最终得到我国沿海港口竞争力排序,用数据给出了将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的理论依据。

郑辉(2008)将结构竞争力作为港口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素,同时将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从港口所拥有的资源、港口结构以及港口能力三方面构建港口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将这三方面作为互为输入输出系统。用DEA方法从宏观角度相对的评述它们之间的协同发展,并借助于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通过定义协同度来评判子系统间的协同程度。最后,应用构建的港口竞争力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对天津港2000—2004年港口竞争力系统协同演化程度进行了评价。

刘志平等(2009)在研究长江内河港口的竞争力时,选取了6个典型的内河港口作为分析对象。根据内河港口的实际特点,选取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泊位数、港口最大停靠泊位吨数、港口总资产、港口装卸设备数量、腹地面积、港口投资总额、库存面积、岸线长度共10个指标。然后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长江沿线6个港口的优势和劣势。

阚春燕(2009)将港口自然条件与基础设施、港口外部条件、经营管理能力和港口发展潜力作为影响港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构建了由18项具体指标组成的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港口自然条件及基础设施的一级指标由港口岸线长度、万吨级泊位个数、主航道水深、年通行能力、仓库面积等5个二级指标构成;港口外部条件一级指标由外贸进出口额、港口城市GDP、航运市场发育程度与集疏运便捷程度共4个二级指标构成;港口经营管理能力一级指标由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航班密度、装卸效率等5个二级指标构成;港口发展潜力一级指标由港口投资额、港口城市GDP增长速度、集装箱吞吐量增长速度、港口管理创新能力等4个二级指标构成。并选取江苏省内苏州、江阴、南京、镇江和连云港等5个外埠港口与南通港在上述影响因素的4个方面的定量指标,通过实地相关数据的收集,运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法,对南通港口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态势分析。

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项目组自2006年起,每年发布中国港口综合竞争力指数排行榜报告。报告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学原理,划分了5个层次,设立13个指标,利用统计学软件排序,从中国60个港口中遴选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10大港口。其5个层次分别为:投资趋势、吞吐量、港口作业能力、港口财务状况和港口自然条件。5个层次所包含的指标分别为:外商直接投资、港口投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航线、港口装卸率、港口桥吊、港口泊位、港口靠泊艘次、港口总资产、港口总利润、港口吃水和港口区位优势。2006年报告产生的中国港口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依次为:上海港、深圳港、青岛港、宁波港、广州港、大连港、天津港、厦门港、连云港港和营口港。

(二)港城互动指标体系研究

陈再齐等(2005)选取了广州城市经济指标和港口经济指标,在系统分析广州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借助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广州港与广州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从广州港对广州城市经济的影响和广州城市经济对广州港发展的反馈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为广州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和依据。其中港口指标主要包括总体指标、结构指标、货类指标、效率指标、财务指标等5个一级指标和全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总量、内外贸吞吐量、进出口吞吐量、内贸的沿海与内河吞吐量、煤炭及其制品、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石、钢铁、矿建材料、水泥、木材、非金属矿石、化肥及农药、盐、粮食、机械设备电器、化工原料及制品、有色金属、轻工和医药产品、农林牧渔产品、船舶平均每艘次在港停时、装卸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局营运收入,全局实现利税、全局实现利润等26个二级指标。

陈航、王跃伟(2008)在研究大连市港口与城市关系时,选取了12个城市经济指标和10个港口经济指标,构建了大连城市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协调指标体系。其中城市经济指标分别选取了总体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指标(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行业指标(工业生产总值、建筑业生产总值、交通运输仓储生产总值、批发零售餐饮生产总值、交通运输货运周转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外贸易指标(外贸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港口经济指标分别选取了总体指标(全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总量)、结构指标(外贸吞吐量)、货类指标(煤炭及其制品、石油、钢铁、粮食、木材金属矿石)、财务指标(港口营运收入)。作者通过对所选取的12个城市指标和10个港口指标的相关分析,得出了各指标的相关矩阵,并对指标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进行了适当的经验分析,最终筛选出具有较高相关程度的城市指标与港口指标,从而对大连市港口与城市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港城互动发展的建议。

高琴等(2009)以我国2007年集装箱吞吐量排名靠前的港口为特定研究对象,在港口对地区经济贡献度的量化研究上进行探索,通过研究构建包含港口与城市之间的DEA评价模型,定量测算出港口城市发展的有效性以及港口对港口所在城市经济贡献的显著性,并进一步分析了港口与港口城市协调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在构建港口有效性评价模型时,作者选取了万吨级以上泊位数、铁路专用线长度为输入指标,集装箱吞吐量为输出指标。

薛芳(2010)采用DEA方法,构建港口—区域经济DEA评价模型来研究南通港与南通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模型分为两个子模型,港口腹地区域有效性评价模型和港口有效性评价模型。在构建港口有效性评价模型时,作者选取了生产性泊位数、万吨级以上泊位数、基本建设投资额作为输入指标,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作为输出指标,用以分析南通港口的有效性,并提出了南通市港口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主要实现途径。

(三)港城协调度指标体系研究

张萍、严以新(2006)选取GDP、人均GDP、对外贸易额、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公路货运量、铁路货运量作为城市指标,水运货运量、港口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泊位数、码头线长度、港口设计吞吐能力等作为港口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港口与城市协调度评价模型,然后以上海市为例,对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

陈航等(2008)运用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建模方法构建港城系统协调发展模型。其中港口系统选择总体指标、结构指标、货类指标、财务指标等4个一级指标和全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总量、外贸吞吐量、煤炭及其制品、石油、钢铁、粮食、木材、金属矿石、港口营运收入等10个二级指标。据此以大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大连港口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主导驱动因子,在此基础上计算综合因子得分,得出1990年以来大连港口系统和城市系统的协调状况,并结合现实情况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阐释。

陈红娟、孙桂平(2009)以秦皇岛市为例,选取1997—2006年数据作为分析对象,构建港口和城市两个指标体系,探讨秦皇岛市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程度。作者选取港口货物吞吐量、码头长度、泊位个数、万吨级泊位个数、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外贸货运量等作为港口评价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等作为城市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测算了港口和城市子系统的综合发展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港城协调发展指数模型。最后,运用线性回归拟合、绘制协调发展指数变化曲线图等方法对秦皇岛港城发展协调程度进行测算,提出了促进秦皇岛港城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从港口相关指标体系的选择和构建中不难看出,港口指标的选择主要包括了港口规模、货物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对港口相关指标体系文献的研究为构建港口影响城市发展指标体系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