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进步

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进步

时间:2022-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再次,生态文明要求重塑消费模式,力行生态文明理念。

二、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进步

(一)生态文明之内涵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它不仅说明人类应该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而且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它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环境问题进入政治结构、法律体系,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之一;在物质形态方面,创造了新的物质形式,改造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如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在精神领域,创造生态文化形式,包括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伦理,提高环保意识。

(二)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进步

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关系十分密切,影响和制约着社会发展与进步——

一方面,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生态文明是对以往文明的反思和扬弃,是对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工业革命后短短两三百年间,在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发展思路之下,人类大规模的无序活动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合的过程中的扩展与延伸,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既注重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营造和谐的精神家园;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因资源分配不公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

其次,生态文明要求新的经济发展观,催生新的生产观念。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发展中国家只要能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牺牲资源和环境是无所谓的。假如这种认识得不到及时扭转,思维方式得不到更新,资源耗竭、环境退化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现象就得不到真正的扼制。我们应当认识到,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全社会的经济条件、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在短时期内的大幅度上升,必然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最终导致经济衰退

要使社会经济获得全面和谐发展,就应彻底放弃以往的陈旧生产观念。彻底放弃资源无限、环境容量无限的幻想,深刻认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相关性原理,强化生态文明对经济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发展,走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误区,实现思想观念和生产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发达国家以挥霍能源资源为特征的生产模式。而是要立足我国国情,正确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科学合理绿色的消费模式。

再次,生态文明要求重塑消费模式,力行生态文明理念。一方面,从改变生产模式入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能源资源循环式利用,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形成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消除浪费性和污染性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提倡新的消费模式,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导节约型消费,反对“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挥霍铺张摆阔等消费行为,帮助人们摆脱无止境的物质欲望追求,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切实地把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真正做到力行生态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文明形态的一种进步,又是社会发展目标的一种完善;既是文化观念的一种提升,又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