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通话语音语调如何改变

普通话语音语调如何改变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标准程度的检测,自然也应该是测试这三方面的内容。因此语音测试无疑是现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点。现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选择判断”题采用分列10组普通话与方言意义相对应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由应试人判断并读出普通话的词语的方法,测查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词汇的情况。语调是普通话的灵魂,因此对语调的评判理所当然应该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评分项。

一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是依据普通话的内涵来确定的。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内容。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标准程度的检测,自然也应该是测试这三方面的内容。

(一)语音

从普通话与方言的对比来看,语音的差别是最大的。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最大的困难是解决语音的标准度问题。因此语音测试无疑是现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点。

普通话语音包括哪些内容?按通常的理解,普通话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变调、轻声、儿化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应试人读字、读词、读文章、说话等方式反映出来。正因为如此,普通话水平测试设计了朗读字、词、文章,说话等方式来测评应试人的语音标准程度。

1.字、词朗读

94版《大纲》和03版《大纲》都设计了读单音节字词的题型,通过应试人对100个单音节字词的朗读,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读音的标准程度。

同时两份大纲也都设计了读多音节词语的题型(94版《大纲》称为“读双音节词语”),通过应试人对几十个多音节词语(合计100个音节)的朗读,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和变调、轻声、儿化读音的标准程度。

2.短文朗读

94版《大纲》和03版《大纲》都设计了短文朗读的题型,通过对一篇400多音节的短文的朗读,测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在测查声母、韵母、声调读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停连、语调以及流畅程度。语音在评分中占了很大比重。

3.说话

94版《大纲》和03版《大纲》都设计了说话的题型。说话都采用单向说话的方式,其中语音的分值占20分,为总分的三分之一。

另外,在“选择判断”题项中,语音也占有一定比重。

(二)词汇

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别中,词汇是仅次于语音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普通话有自己独特的词汇系统,它以北方方言词汇作为基础词汇,同时吸纳其他方言区比较有生命力的词汇,并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增加新词汇。

词是构成句子的最基本的单位,对应试人词汇规范程度的测试,主要可以通过无文字依托的即兴口语表达来完成。但由于测试时间的限制,即兴口语表达只有一定的量,无法完整地反映出应试人的词汇掌握情况,因此可以通过对应试人比较典型的普通话与方言词语的判断理解来辅助测定其词汇的规范程度。

但比较困难的是,由于一般词汇的变化速度很快,新词新语层出不穷,许多词汇已经在大众中流行,但国家尚未对其规范性作出判定,这样的词汇在测试中就较难下结论。

词汇的测试主要体现在“选择判断”项和“说话”项中。

现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选择判断”题采用分列10组普通话与方言意义相对应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由应试人判断并读出普通话的词语的方法,测查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词汇的情况。

“说话”是一种独白体的口语表达方式,是一种即时说话,最能反映出应试人使用词汇的规范情况。但现行的测试方式中,词汇与语法的规范情况的评判合起来也仅占5分(采用四项测试时,词汇与语法的规范情况的分值占10分),比例比较低。

(三)语法

语法与词汇存在着相同的情况。相对来说,语法是比较稳定的,但在日常口语表达中,口语语法变化形式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同样的语法现象有时可以接受,有时却不能接受。能接受的现象中有一部分属于修辞现象,有一部分需要借助于上下文来理解,有一部分属于新出现的时代语法。所以对语法的测评,难度反而要大于语音与词汇的测评。

因为语法的评判比较困难,所以现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方式中,语法的评判比重并不大,主要的测评项有两项:一是在“选择判断”中,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常见量词、名词搭配表》列举10个名词和若干个量词,由应试人搭配并读出符合普通话规范的10组名量短语;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列举5组普通话与方言意义相对应,但语序或表达习惯不同的短语或短句,由应试人判断并读出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的表达形式。二是在“说话”题中,与词汇一起设置了5分的评分项(四项测试时,为10分)。

但是除了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方面外,普通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调。语调是贯穿于整个句子、整段话中的抑扬顿挫现象。《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普通话语音分析”部分把语调称为是“人们在语流中用抑扬顿挫来表情达意的所有语音形式的总和”。这个表述显得有些笼统。

什么是语调呢?《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是这样解释的:“说话的腔调,就是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快慢的配置,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吴洁敏、朱宏达(2007)认为:“语调是语言节律的总和,它包括由音高、音长、音强乃至音色的方方面面形成的停延、节奏、重音,以及声调、句调、基调等在内的节律总和。”黄伯荣、廖序东(1997)指出:“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的变化,这些总称语调。”许建章、王耀辉(1993)认为:“语调是说话的腔调,用来表达句子的意思和感情。语调的内容比较复杂,主要指一句话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一般说来,它主要包括停顿、重音、快慢、升降四个方面。”胡裕树先生(1998)认为:“句子里,有的字后面要有一个小小的停顿,有的字要读得特别重一些。有的句子音高逐渐地上升,有的句子音高逐渐地下降。这些现象都跟句子的意思和说话人的感情有直接联系。句子里这种用来表达意思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叫做语调,也叫做句调。”

由此看来,语调不仅仅是语音形式,还是一种语气,一种情感表达方式。语调是普通话的灵魂,因此对语调的评判理所当然应该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评分项。

但由于学术界对语调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所以反映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也出现了语调评判的模糊性和谨慎性。

94版《大纲》关于语调的评判主要体现在“朗读短文”项中。其评分标准是这样描述的:“不同程度地存在方言语调一次性扣分(问题突出,扣3分;比较明显,扣2分;略有反映,扣1.5分)。停顿、断句不当每次扣1分;语速过快或过慢一次性扣2分。”这里提出了一个“方言语调”的概念,并把“停顿、断句”“语速”和语调分开评判,结果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很多研究者认为,在没有弄清楚“普通话语调”的内涵的情况下,贸然提出“方言语调”概念是不妥的。由于对“方言语调”的理解差别较大,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中,这一评分项评分结果差别也较大。鉴于此,03版《大纲》将“方言语调”改成了“语调偏误”,这是一个比较明智的提法。把“方言语调”改为“语调偏误”,无疑更准确地说明导致语调发生偏误的原因不仅仅限于母方言的影响。语调中存在着较多的等价手段,如扩大时域、加大时值、前加停顿、改变音色等,都能突显出来。语调运用中,人们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同样采取扩大调域的手段,在一定范围内程度不同的调整都是合理的,即选择运用有一定的动态范围。另外,语调为满足不同语境的规定和结构,适合表达上的需要,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可见对语调把握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也因为如此,03版《大纲》要求对“语调偏误”“视程度”进行评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