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史回顾_经济独立与生活变

学术史回顾_经济独立与生活变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史回顾_经济独立与生活变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建立公平合理的教师薪俸制度,是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据目前所能搜集和查阅的资料可知,国内外对于民国教师薪俸及其生活状况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大体而言,这一阶段对于民国教师薪俸及其生活状况的研究主要结合专题进行。

学术史回顾_经济独立与生活变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建立公平合理的教师薪俸制度,是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近代新式教育产生伊始,中国教育发展就一直伴随着教师薪俸方面的思想交锋和政策异动。从教员资格检定到时薪、月薪的变化,从年功递升到养老金、抚恤金发放,从最低底薪到绑定物价,中国近代教师薪俸制度在不断发展。这种发展对于教育近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影响——不仅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规模的扩大,而且也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变革。

据目前所能搜集和查阅的资料可知,国内外对于民国教师薪俸及其生活状况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1949年前的研究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经费改革方面,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有关教师薪俸及其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和专文。如,张崇玖的《平等教育计画》(1922年版),张武的《教育机会贫富均等问题》(1923年版),《教育独立问题之讨论》(1925年版),等等。20世纪30年代,学者的研究视点开始转向教育经费问题,尤其是如何筹措教育经费问题。于1929年出版的邰爽秋所著的《教育经费问题》一书中选辑的文章大都于1928—1929年公开发表,内容涉及教育经费均等、教育经费增高和独立及教育经费哲学背景等问题。对于教师薪俸及其生活状况的研究,就笔者目力所及,虽尚未发现这一时期有专著现世,但也有一定数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对此问题进行介绍。如,郭桐的《中小学教职员待遇之调查与研究》发表于1931年1月20日的《教育杂志》上,他在文中就中小学教师薪俸水平及教师待遇标准的厘定进行了专项的调查与研究;邰爽秋的《小学教员的生计》、俞子夷的《小学教员生活状况调查》分别发表在《教育汇刊》(1921年3月)和《教育杂志》(1923年1月20日)上,他们在各自的文章中分别对小学教师的收入水平、生活状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此外,林振镛的《小学教员之生计》(《时事月报》,1930年2月)、张钟元的《小学教师生活调查》(《教育杂志》,1935年8月10日)、龚启昌的《江宁自治实验县教师家庭生活初步调查》(《农林报》,1932年第2期)、廖世承的《我国中等学校教师的概况》(《教育杂志》,1925年7月20日)、姚以齐的《中国中小学教师问题研究》(《教育》,第17卷第2期、第3期)、赵端英的《各国小学教师待遇的比较研究》(《教育杂志》,1936年10月)等亦分别对教师的收入、生活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和介绍,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经济社会背景。但上述研究对于民国教师的薪俸,尤其是其生活状况的历史演进、各种影响教师薪俸的动态分析及教师薪俸的特征分析等尚未充分展开。(www.guayunfan.com)

二、1949年后的研究

迄今为止,笔者尚未见到有关民国时期教师薪俸及其生活状况研究的学术专著,论文也仅有少数几篇。大体而言,这一阶段对于民国教师薪俸及其生活状况的研究主要结合专题进行。

(1)历史、社会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中国教师待遇低下的现实,追溯历史沿革,表现出对民国教师薪俸历史的兴趣,如刘来泉的《我国教师工资待遇的历史考察》(1993)、慈鸿飞的《二三十年代教师、公务员工资及生活状况考》(1994)、刘华的《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及教师待遇问题初探》(1995)、吴琼的《民国时期教师薪俸的历史演变》(1999)、姜良芹的《抗战时期高校教师工资制度及生活状况初探》(1999)、向仁富的《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国立八高校教师索薪运动》(2001)、李彦荣的《民国时期上海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2003)、马嘶的《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2003)、曾崇碧的《20世纪30年代四川小学教师薪资微薄及原因分析》(2004)、王印焕的《民国公教人员生活状况的演变》(2005)、陈明远的《文化人的经济生活》(2005),等等。

(2)大陆教育经济学界和教育史界对近代教师薪俸的研究以结合专题研究为主。如在教育经费问题的争论中屡屡回顾中国近代学校教师薪俸的状况。教育经济学界对中国近代教育的研究虽然不多,但却有研究近代教育家如陈友松、邰爽秋等教师薪俸观的论文。[5]再如,在研究近代教育财政、教育经费、近代私立学校、教会学校、区域教育、教育家思想、校史等课题中涉及相关的教师薪俸及其生活状况问题,史学界对近代教育投资问题也曾有专门论文,[6]这些都间接为本书提供了研究基础。

(3)港台及国外学界对教师薪俸问题也是在其他专题研究中有所涉及。如苏云峰的《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等[7],以及黄福庆的《欧战后日本对庚款处理政策的分析——日本在华文教活动研究之二》等[8]。国外对中国教师薪俸的相关研究有美国学者伍诺贤的《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土地开垦、商人资本和政治权力:东莞明伦堂》一文涉及地方教育资产的增值和流向变化等问题[9],费正清的《提供基金与美国的影响:清华》[10],日本学者阿部洋对清末教育改革的研究[11],等等。不过,上述这些研究不仅数量有限,而且过于零散,很不系统;尤其是从经济社会史的角度分析更是薄弱。在资料引用上,对教师生活状况方面的资料尚待整理和发掘;在研究方法上,过于简单,描述性较多,分析性不够;在观点上,存在众多分歧,论述也不够深刻,不足之处颇多,没有反映出民国时期教师薪俸制度的丰富内容和真实面貌。然而,这些研究所提供的线索却让人有信心在通往教师薪俸制度这块待垦园地的途中,竖起一块小小的路标。

三、有关武汉教师薪俸及其生活状况的研究

相较民国时期的总体研究,对武汉教师薪俸及其生活状况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介绍性质的著作有两本,一本是李珠、皮明庥于1999年主编的《武汉教育史(古近代)》,本书介绍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武汉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一本是熊贤君1999年主编的《湖北教育史》,本书简要介绍了民国时期湖北教师的薪俸情况。另外,1985年第四期《湖北教育史志资料》(内部资料)收录了邹昌盛撰写的《百年来湖北教师的薪俸略述》,该著对这一时期湖北武汉地区的教师薪俸作了画像式描述。其他相关研究在《武汉市志·教育志》、《近代武汉经济与社会》、《沦陷时期武汉的社会与文化》、《湖北近代货币史》、《武汉近代货币史料》、《湖北文史资料》、《武汉文史资料》以及武昌、黄陂、新洲等区县教育志中都分别有所涉及。相对于民国时期武汉教师数量众多的现象和他们在近代武汉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说,教育和历史学者对此所作的研究则太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