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等生的教育与管理_班级与课堂管理

优等生的教育与管理_班级与课堂管理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等生的教育与管理_班级与课堂管理(一)对优等生的教育误区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能够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让教师享受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乐趣。因此,对优等生奉行完美主义的教育,要求他们各方面都优秀,都要作为全班同学的榜样,不允许他们有任何闪失。用完美主义要求学生,不允许优等生有缺点、犯错误是违反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

优等生的教育与管理_班级与课堂管理

(一)对优等生的教育误区

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能够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让教师享受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乐趣。在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下,他们还能够给教师带来“面子”、“票子”。因此,很多班主任对优等生是关心倍至,呵护有加,甚至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心理对待。

1.“一俊遮百丑”一优等生没有缺点

因为优等生学习成绩好而对其身上存在的缺点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对其所犯的错误不闻不问,甚至包庇原谅,导致这些学生在品德和心理方面产生问题,如:滋生骄娇二气,瞧不起同学,妄自尊大,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沾沾自喜,自恃聪明,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等。更为糟糕的是,由于班主任的这种态度,使这些潜在的心理问题被掩盖起来,长期得不到矫正,为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埋下隐患,甚至造成深远的、无法弥补的负面影响。相关链接

宠之害张杰 文,《教师博览》2003年第8期,第48页。有删节。我任五年级班主任时,班里有个女生叫夏娟娟,长得漂亮,聪明伶俐,能歌善舞,能说会写,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特别是用普通话朗读更为突出。(www.guayunfan.com)

好孩子都特别容易获得老师的喜爱。课堂上,我提问她最多;作文评讲,她的作文常被我当作范文来读;文艺表演,她是领唱;活动课上,她是主持人。她原是班级文体委员,我自作主张把她提为一班之长。不论班中有什么活动任务,我都放心地交给她去做,她都能完成得十分出色。代表学校参加全省小学生读书征文比赛,她获得了一等奖;参加市区文艺汇演,她获得了第一名;参加学校朗读比赛,她是特等奖。她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她替班级争了光,她给我的脸上贴了金,我怎能不喜爱她呢?

第二学期,有老师向我反映夏娟娟有些飘飘然了,让我别宠坏了她。我听后,一笑了之。

同学们唱歌,她捂耳朵,说人家像乌鸦叫;课上,赏读别的同学的优秀作文,她就撇嘴;在班里的一个跛脚的同学面前,她学正步走;稍不顺心就向同学发脾气。面对同学们不断打上来的小报告,我一点也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还为她说话。即使偶尔被我当面瞧见,我也是轻描淡写地说她两句而已。

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进入了一所省重点中学。半年后,我遇到我的学生吴晓红,她与夏娟娟一同升入中学且同在一个班。问起夏娟娟的情况,她说夏娟娟已休学在家了。我大吃一惊,忙问为什么?她看着我,笑了笑,毫不掩饰地说:“到了新学校,没有老师再会宠着她,没有同学再会佩服她,在那样一所重点中学,佼佼者何止她一个啊。她本来要竞选班长,并认为非她莫属,结果却连个小组长都没有选上,人就整个蔫了,与谁都合不来,就像个火药桶,动不动就发火,也没有人再把她当回事。”

我如醍醐灌顶,是我害了她!“宽严有度才是爱”,只是我明白得太晚了。一想到夏娟娟那灿烂如花的笑脸,我的心中只有疼痛。

2.奉行完美主义——优等生不能有缺点

教师往往把优等生看作自己的骄傲,就像工艺美术师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因此,对优等生奉行完美主义的教育,要求他们各方面都优秀,都要作为全班同学的榜样,不允许他们有任何闪失。教师接受不了优等生还会犯错误、出问题的事实。

(二)优等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傲心理

优等生学习能力较强,大多是班级各项活动的骨干,尤其是在升学竞争的角逐中,他们的学习成绩成了最令人炫目的光环。教师的偏爱,同学的羡慕,加上儿童式的幼稚,不知不觉中他们便会产生“谁都不如我”的优越感,久而久之,傲气油然而生。致使他们在自我评价上产生片面性,既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不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在同伴交往中持才倨傲,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别人是否接受,喜欢妄下结论,固执己见。有时甚至表现非常敏感,钻牛角尖。

2.好胜心理

优等生由于长期处于“金字塔尖”,往往好胜心强,容不得别人超越自己,听不得反对意见,受不得一点挫折,凡事总要与别人比个高低、论个输赢,不愿让人,更不愿容人。一旦遇到打击,要么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要么抱怨别人,怨恨嫉妒,推卸责任。

3.负重心理

优等生因其学习处于拔尖的特殊地位,所以,教师、父母都对他们寄予了厚望。本来,适度的期望是一种动力,因为“负重前行”比空手行走肯定要快,但是,一旦期望过高,就会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负荷,造成心理疲劳,容易出现失眠、食欲减退等现象,损害身体健康。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偶尔的一次考试失误,都会使他们惶惑不安,情绪低落,甚至有“一切都完了”、“老师、父母不会再喜欢我了”的绝望心理。

一位学业出色的男生说“如果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即使名次没有变动,也开心不起来,其实我就从来没有为自己取得的成绩高兴过。”

一位女生说“每次取得别人眼中的好成绩时(如年级第一),我都没有开心过,只体会到压力。每次,我都会告诫自己,如果我不努力,下次就会被赶上。”

(三)走出教育误区——以平常心教育优等生

1.还优等生以“孩子”的本来面目

优等生也是孩子,成绩好不代表心理健康。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一样,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正确面对。任何漠视、忽视优等生身心发展的行为都是不可原谅的。教师应把每一个优等生都看作是普通的孩子,“教书”与“育人”并重,既重视他们的学业成绩,又重视他们品德与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既做他们学业上的良师,又为他们的身心发展护航。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完美主义要求学生,不允许优等生有缺点、犯错误是违反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久而久之,只会徒增学生的心理负担,酿成心理上的疾病。

2.充分认识优等生在学生群体中的特殊性

优等生不同于一般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正面评价的环境中。他们认知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思

维敏捷,善于理解,有独创性;勤奋,有进取心,具有排除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活泼开朗,组织能力强等。这些孩子由于表现突出,得到教师的宠爱和同学的羡慕,使他们在班集体中有很强的优越感。同时,因为这种过分的重视和额外关注,又使他们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容易形成自负、自私、脆弱等不良性格,这与学业成绩差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要充分认识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这种特殊性,并根据其特殊性采取相应措施,给以切实的帮助。

总之,对学业优秀的学生,既要把他们看做是普通的孩子,防止因学习成绩优秀而忽视对其心理的辅导,又要认识这些孩子心理上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郭顺玉:《走出优秀生的教育误区》,为你服务教育网。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下一代。

3.引导优等生克服自身的消极心理

(1)认清自我,认识同学

教育学生不要片面地以分数论英雄,分数能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但它毕竟不是素质的全部;分数能说明一时的问题,但它毕竟决定不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些同学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强,遇事有主见,遇到困难沉着冷静,善于沟通,乐于助人……这些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甚至是今后创业过程中更为重要的品质。经常通过这种比较,让他们知道同学之间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共同提高。对别的同学的优点视而不见,只能是自欺欺人。

(2)经受挫折,严中施爱

对优等生不要一味地表扬、夸奖,放在“温室”里。温室里的花朵开得再鲜艳,一旦把它移至户外,它绝对做不到像黄山雪松那样顶风傲雪。教师要给优等生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不是有意让他们失败,而是引导他们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失败,而当他们对此习以为常时,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打击,从而更勇敢、更坚强。

一些调查研究显示,很多优等生踏入社会后,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在事业上取得优秀成绩,而一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除了智力因素外,与心理品质有着很高的相关性。可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多么重要!精雕细琢,帮他们进行自我完善,使之心理、思想、智能素质全面提高。有了健康的人格,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等生。优等生的教育与管理_班级与课堂管理

一、优等生的教育与管理

(一)对优等生的教育误区

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能够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让教师享受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乐趣。在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下,他们还能够给教师带来“面子”、“票子”。因此,很多班主任对优等生是关心倍至,呵护有加,甚至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心理对待。

1.“一俊遮百丑”——优等生没有缺点

因为优等生学习成绩好而对其身上存在的缺点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对其所犯的错误不闻不问,甚至包庇原谅,导致这些学生在品德和心理方面产生问题,如:滋生骄娇二气,瞧不起同学,妄自尊大,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沾沾自喜,自恃聪明,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等。更为糟糕的是,由于班主任的这种态度,使这些潜在的心理问题被掩盖起来,长期得不到矫正,为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埋下隐患,甚至造成深远的、无法弥补的负面影响。(www.guayunfan.com)

相关链接

宠之害[2]

我任五年级班主任时,班里有个女生叫夏娟娟,长得漂亮,聪明伶俐,能歌善舞,能说会写,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特别是用普通话朗读更为突出。

好孩子都特别容易获得老师的喜爱。课堂上,我提问她最多;作文评讲,她的作文常被我当作范文来读;文艺表演,她是领唱;活动课上,她是主持人。她原是班级文体委员,我自作主张把她提为一班之长。不论班中有什么活动任务,我都放心地交给她去做,她都能完成得十分出色。代表学校参加全省小学生读书征文比赛,她获得了一等奖;参加市区文艺汇演,她获得了第一名;参加学校朗读比赛,她是特等奖。她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她替班级争了光,她给我的脸上贴了金,我怎能不喜爱她呢?

第二学期,有老师向我反映夏娟娟有些飘飘然了,让我别宠坏了她。我听后,一笑了之。

同学们唱歌,她捂耳朵,说人家像乌鸦叫;课上,赏读别的同学的优秀作文,她就撇嘴;在班里的一个跛脚的同学面前,她学正步走;稍不顺心就向同学发脾气。面对同学们不断打上来的小报告,我一点也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还为她说话。即使偶尔被我当面瞧见,我也是轻描淡写地说她两句而已。

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进入了一所省重点中学。半年后,我遇到我的学生吴晓红,她与夏娟娟一同升入中学且同在一个班。问起夏娟娟的情况,她说夏娟娟已休学在家了。我大吃一惊,忙问为什么?她看着我,笑了笑,毫不掩饰地说:“到了新学校,没有老师再会宠着她,没有同学再会佩服她,在那样一所重点中学,佼佼者何止她一个啊。她本来要竞选班长,并认为非她莫属,结果却连个小组长都没有选上,人就整个蔫了,与谁都合不来,就像个火药桶,动不动就发火,也没有人再把她当回事。”

我如醍醐灌顶,是我害了她!“宽严有度才是爱”,只是我明白得太晚了。一想到夏娟娟那灿烂如花的笑脸,我的心中只有疼痛。

2.奉行完美主义——优等生不能有缺点

教师往往把优等生看作自己的骄傲,就像工艺美术师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因此,对优等生奉行完美主义的教育,要求他们各方面都优秀,都要作为全班同学的榜样,不允许他们有任何闪失。教师接受不了优等生还会犯错误、出问题的事实。

(二)优等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傲心理

优等生学习能力较强,大多是班级各项活动的骨干,尤其是在升学竞争的角逐中,他们的学习成绩成了最令人弦目的光环。教师的偏爱,同学的羡慕,加上儿童式的幼稚,不知不觉中他们便会产生“谁都不如我”的优越感,久而久之,傲气油然而生。致使他们在自我评价上产生片面性,既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不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在同伴交往中持才倨傲,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别人是否接受,喜欢妄下结论,固执己见。有时甚至表现非常敏感,钻牛角尖。

2.好胜心理

优等生由于长期处于“金字塔尖”,往往好胜心强,容不得别人超越自己,听不得反对意见,受不得一点挫折,凡事总要与别人比个高低、论个输赢,不愿让人,更不愿容人。一旦遇到打击,要么情绪低落,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要么抱怨别人,怨恨嫉妒,推卸责任。

3.负重心理

优等生因其学习处于拔尖的特殊地位,所以,教师、父母都对他们寄予了厚望。本来,适度的期望是一种动力,因为“负重前行”比空手行走肯定要快,但是,一旦期望过高,就会使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负荷,造成心理疲劳,容易出现失眠、食欲减退等现象,损害身体健康。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偶尔的一次考试失误,都会使他们惶惑不安,情绪低落,甚至有“一切都完了”、“老师、父母不会再喜欢我了”的绝望心理。

一位学业出色的男生说:“如果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即使名次没有变动,也开心不起来,其实我就从来没有为自己取得的成绩高兴过。”

一位女生说:“每次取得别人眼中的好成绩时(如年级第一),我都没有开心过,只体会到压力。每次,我都会告诫自己,如果我不努力,下次就会被赶上。”

(三)走出教育误区——以平常心教育优等生

1.还优等生以“孩子”的本来面目

优等生也是孩子,成绩好不代表心理健康。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一样,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正确面对。任何漠视、忽视优等生身心发展的行为都是不可原谅的。教师应把每一个优等生都看作是普通的孩子,“教书”与“育人”并重,既重视他们的学业成绩,又重视他们品德与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既做他们学业上的良师,又为他们的身心发展护航。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完美主义要求学生,不允许优等生有缺点、犯错误是违反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久而久之,只会徒增学生的心理负担,酿成心理上的疾病。

2.充分认识优等生在学生群体中的特殊性

优等生不同于一般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正面评价的环境中。他们认知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善于理解,有独创性;勤奋,有进取心,具有排除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活泼开朗,组织能力强等。这些孩子由于表现突出,得到教师的宠爱和同学的羡慕,使他们在班集体中有很强的优越感。同时,因为这种过分的重视和额外关注,又使他们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容易形成自负、自私、脆弱等不良性格,这与学业成绩差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要充分认识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这种特殊性,并根据其特殊性采取相应措施,给以切实的帮助。

总之,对学业优秀的学生,既要把他们看做是普通的孩子,防止因学习成绩优秀而忽视对其心理的辅导,又要认识这些孩子心理上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工作。[3]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下一代。

3.引导优等生克服自身的消极心理

(1)认清自我,认识同学

教育学生不要片面地以分数论英雄,分数能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但它毕竟不是素质的全部;分数能说明一时的问题,但它毕竟决定不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些同学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强,遇事有主见,遇到困难沉着冷静,善于沟通,乐于助人……这些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甚至是今后创业过程中更为重要的品质。经常通过这种比较,让他们知道同学之间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共同提高。对别的同学的优点视而不见,只能是自欺欺人。

(2)经受挫折,严中施爱

对优等生不要一味地表扬、夸奖,放在“温室”里。温室里的花朵开得再鲜艳,一旦把它移至户外,它绝对做不到像黄山雪松那样顶风傲雪。教师要给优等生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不是有意让他们失败,而是引导他们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失败,而当他们对此习以为常时,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打击,从而更勇敢、更坚强。

一些调查研究显示,很多优等生踏入社会后,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在事业上取得优秀成绩,而一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除了智力因素外,与心理品质有着很高的相关性。可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多么重要!精雕细琢,帮他们进行自我完善,使之心理、思想、智能素质全面提高。有了健康的人格,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等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