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产业学的微观结构

文化产业学的微观结构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文化产业的运行过程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完整地揭示文化产业的

第二节 文化产业学的微观结构

产业经济是一个特殊的经济领域,通常是微观经济宏观经济无法涵盖的,它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产业经济学是介乎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居于微观经济学的企业和家庭与宏观经济学的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具有某种相同特征的经济活动主体的集合[2]

一、文化产业学的研究内容

文化产业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产业,即在文化产业生产中具有共同特征的经济活动主体的集合以及文化产业发展过程的规律性。

文化产业既有物质生产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就是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具有意识形态性,属于精神产品,它的创造、制作、传播、消费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等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销售。因此,文化产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的历史进程

文化产业的提出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雅明在1926年撰写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首先提出的,他的这一观点遭到了当时“法兰克福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阿多诺在1947年出版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的强烈抨击,同时,阿多诺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名词。之后,对于“文化产业”的概念、功能及其社会地位,西方学者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多年来这一争论始终没有停止。

中国理论界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同样也经历了一番争论。然而,“文化产业”这一概念,随着理论界的研究、争论以及我国社会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成熟,特别在“十六大”以后,文化产业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从而推动了文化产业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条件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结果,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产品,文化的进步是通过其物化形态和传播方式决定的。因此,文化产业的诞生体现着文化的进步,同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文化产业也同样需要其发展条件,主要包括物力条件和人力条件,其中物力条件包括物质条件、资本条件和资源条件。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在物质条件中,经济基础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基石;科学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要进行资产兼并和重组,必然要有金融系统的参与,所以资本条件是其快速发展的保障。由于文化产业的资源与别的产业的资源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以市场为依托,进行合理开发文化资源和有效配置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文化产业的人力条件中,文化产业对人才的要求与物质生产的企业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三)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在一定的机制下进行,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只有在一种良性的、完善的机制下运行,才能快速发展且不断壮大。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原有的文化体制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基础性关系,必然要求文化体制朝着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方向改革。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不仅是我国现在和将来的主要经济制度形态,而且也将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

从现阶段我国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来看,它涉及文化生产、文化交流、文化组织、文化结构、文化分配、文化权利等各方面,而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国有文化企业,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就是要正确理解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的关系。

(四)文化产业的政策取向

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有的已成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文化消费所占的比重也在进一步提高,这就迫切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文化产业至今仍处于培育和初步发展阶段,其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为此,需要借助于国家政策的力量,通过制定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中国的文化产业以超常的方式转型和发展。所以,在我国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政策时,很有必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韩国、芬兰等国制定的产业政策及相关法规,以便更好地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服务。

二、文化产业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文化产业问题,必须讲究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唯物辩证法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研究文化产业的基本方法。运用这一基本方法研究文化产业的问题时,必须遵循从客观经济实际出发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对立统一的原则等。其中应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在占有详细材料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进行理论提升,揭示文化产业的运行方式和运动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研究文化产业还必须运用一系列科学的具体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与局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

(一)系统分析与局部分析相结合

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原则来研究与处理问题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把研究的客体视为一个由多因子构成的系统,从系统构成的要素、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系统的动态控制与优化组织等来研究与处理问题。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文化产业问题,要求把文化产业的实现过程看成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按照整体性、有序性、目的性等原则,对文化产业的市场结构、资源状况、实现条件等因素进行深入地考察。

(二)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研究文化产业问题运用宏观方法,是指从全社会的角度分析文化产业的运行过程。如分析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考察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式、市场结构、消费状况、资源状况等。微观分析方法是指从文化产业的单个项目角度去分析文化产业的发展变化。如从一个具体的文化产业个案出发,研究其发展、运作、变化的规律。总之,文化产业的运行过程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完整地揭示文化产业的运行方式。

(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唯物辩证法表明: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处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状态中。因此,人们的认识也应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前者是指对某一时间上的文化产业状况进行分析,后者则是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变化进行时间和序列的分析,从动态上把握文化产业的本质。只有把静态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并认识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从而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运动规律。

(四)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把它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通过分析、论证,揭示文化产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运行方式与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由此确立相应的文化产业经济理论,然后再通过理论去指导人们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调整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制定文化产业的相关制度。所以,在研究文化产业问题时,既要对文化产业的功能、地位以及相关制度和政策取向进行价值判断,又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运行方式进行严密的实证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文化产业的经济现象进行全面地、深刻地考察,并由此得出科学结论,真正形成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一切经济现象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因而,研究文化产业问题,应当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定性分析对于掌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外部联系与发展变化是有重要作用的,也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供给、需求、利率、价格等经济参数和经济杠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仅靠定性分析已经不够,必须运用定量的分析方法。所以,在研究文化产业问题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定量分析,这样所得出的结论才是比较科学、完善、准确的。

【注释】

[1]王同忆主编.英汉辞海.国防工业出版社, 1978

[2]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