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想象力的张扬

想象力的张扬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5]2 市场营销的典范没有卖点,他们制造卖点,《科幻世界》的营销手段堪称典范。1997年7月28日,由中国科协主办、四川省科协、《科幻世界》杂志社承办的“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如期在京开幕。《科幻世界》抓住机遇,利用轰动全国的高考作文题和期刊文章同名的“撞车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关活动,同时利用该事件推销《科幻世界》的品牌和各种科幻书籍。

想象力的张扬——《科幻世界》的理念创新

20世纪90年代初,《科幻世界》横空出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数据显示,《科幻世界》发行量最少的一期是700份,而今天是40万份,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1991年获得“世界科幻协会最佳期刊奖”、2004年获第二届“中国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于1991年和2003年连续两届入选“中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2001年获社会科学类“双奖期刊”,曾承办1991年世界科幻协会年会,成功举办“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同时,还创办了《科幻世界·译文版》、《飞·奇幻世界》、《小牛顿》、《惊奇档案》等子刊。不定期地推出了《星云》、《中国科幻图书视野工程》、《世界科幻大师系列丛书》等系列丛书。加上所有这些周边产品,该刊年营业额突破2000万元。[1][3]稳居世界发行量最大科幻刊物的地位(经常发表科幻小说的美国刊物《包罗万象》发行量100万册,但并非专业科幻刊物)。这对当下靠大资金轰开市场大门的新刊来说也是一个奇迹,而当时的《科幻世界》具有先天的缺陷:一没有国家的财政补助,二没有民间的投资。更为困难的是,《科幻世界》投身于科幻事业正值国内关于科幻姓“科”姓“文”之争刚刚结束,国内市场并没有科幻的份,发表科幻作品的几家刊物或关闭或转刊。因此,《科幻世界》的成功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现在回过头来看和它当时的办刊理念创新是分不开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想象力的张扬,想人家所不能想的、不敢想的,同时辅以脚踏实地的实干行动将设想变为现实,被多家媒体形容为科幻风格。本文对此加以总结。

1 更改刊名,定位刊物为科幻专业期刊

1991年,将惨淡经营的《奇谈》改名为《科幻世界》,专做科幻小说,读者定位为青少年,从而明确其办刊宗旨,使《科幻世界》从科学小品、科学诗等混合排列的科普类刊物中脱颖而出。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商业策划的成功,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时势和《科幻世界》处境来考察,作出这个艰难的抉择是需要勇气的。1982年,在反对文化领域的精神文明污染运动中,科幻小说误遭批判,被卷入姓“科”姓“文”之争,其中的“科”又被斥之谓“伪科学”——因为不能直接解释为科学普及,即难以和科学知识一一对应。现在看来,科幻小说应该是最清洁的绿色小说,而当时确实被莫名其妙地误遭批判了(2000年2月28日,《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作者叶永烈在接受央视东方之子节目采访时,回忆当年轮番批判的情景恍如隔世[4]),在政治和市场的压力下,1986年“四刊一报”(《科幻小说报》、《科幻海洋》、《智慧树》、《科学时代》、《科幻世界》的前身《科学文艺》)被要求自负盈亏。《科幻小说报》发行了九期而夭折,《科幻海洋》和《智慧树》相继停刊,《科学时代》改名为《家庭生活指南》,并彻底改变了刊物方向。中国内地的科幻园地只剩下了《科学文艺》一家坚持下来。1989年,《科学文艺》改名《奇谈》,发行量一落千丈地仅为700份,在这样的形势下打出专做科幻小说的招牌显然是逆潮流而动的,然而,正是因为《科幻世界》编辑者对科幻的热爱,对科幻的执著和坚持,使中国科幻弥足珍贵的基因得以保存,从而在本世纪初,再次迎来科幻的高峰。当然,这样的努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1998年刊物发行量达到20万份,1999年攀升至30万份,2000年突破40万份。[1][5]

2 市场营销的典范

没有卖点,他们制造卖点,《科幻世界》的营销手段堪称典范。

如1989年5月,在读者阅读武侠和言情小说正酣时,杨潇只身去意大利出席国际科幻大会。凭着她的诚意和能力力挫竞争对手波兰,克服“六四”事件的不利影响,使国际科幻大会于1991年在成都成功地举办。会议期间,中国读者和科幻大师们零距离的接触,使读者逐步树立起“科幻”的基本概念,从而也逐步树立起《科幻世界》的品牌。[6]

如“97'国际科幻大会”,《科幻世界》发挥了想象力:“如果宇航员能够出现在大会上该多好啊!”是啊,宇航是科幻的永恒主题,科幻作家的笔下经常出现令人眼花缭乱的星球大战场面,驾驶宇宙飞船的勇士经常成为被赞颂的对象。如果能请动宇航员,他们的到来无疑会给科幻会议制造新的兴奋点,会吸引更多的科幻迷。然而,要实现这个设想其难度可想而知,因为《科幻世界》的编辑和大多数读者一样,没有见过宇航员,但是他们敢想敢做,他们向原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求援并得到他们的帮助,明确提出邀请俄美宇航员的请求。

1997年7月28日,由中国科协主办、四川省科协、《科幻世界》杂志社承办的“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如期在京开幕。中国千千万万的科幻迷将目光投向北京,而到场的2000名科幻迷更是激动得手舞足蹈。大会特邀的5位俄美宇航员,以及享有“世界头号科幻迷”、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科幻影星称号的弗里斯特·阿克曼等人,给科幻迷们带来了太空的信息。他们以自己遨游太空的亲身经历做了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演讲,博得了无数科幻迷的阵阵掌声。[6]

又如1999年的高考语文科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正是当年第7期《科幻世界》封面文章的题目。《科幻世界》抓住机遇,利用轰动全国的高考作文题和期刊文章同名的“撞车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关活动,同时利用该事件推销《科幻世界》的品牌和各种科幻书籍。事后新华社记者给《科幻世界》作了一个大致的统计,说如果这样高密度的报导率要用广告费来换算的话,将是百万的巨额费用。[7]

3 着力培养核心作者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中国科幻误遭批判,老一辈的科幻作家心灰意冷,叶永烈改行写纪实文学,郑文光一病不起,童恩正出国讲学,本来主力作者不多的《科幻世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稿荒,到了1984~1986年间每年来稿量不足百篇。然而,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编辑们也没有松懈过致力于作者队伍的建设。

1983年以来,连连举办青城笔会、天津笔会、九寨沟笔会、海螺沟笔会、都江堰笔会、北京笔会、白马寺笔会、上海笔会、王晋康作品讨论会,等。为奖掖新秀,推出精品,举办了十届科幻小说银河奖征文——其中包括三届由台湾著名学者吕应钟先生出资设立的年度科幻文艺奖。为从少年作者抓起,还与四川省教委、四川经济广播电台合办了七届面向全国的校园科幻征文。

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几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科幻小说创作新人辈出,十分令人欣喜。每次校园科幻征文,来稿四五千篇;每次银河奖征文,来稿一两千篇。每每发现了一颗新星,编辑们都喜形于色,竞相传阅稿件,并立即与作者联系,使一颗又一颗“每期一星”闪亮登场。[7]

杨鹏,这位科幻作家和儿童文学家,被誉为获奖专业户:他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20余项国家级以上大奖。其处女作就发表在《科幻世界》上,当时只有18岁。事后他深情地回忆道“我忐忑不安地将一篇习作塞进了邮筒,寄给了《奇谈》杂志,我以为会像大多数作家那样,将经历无数次的退稿的惨痛体验之后,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名字变铅字……然而我很幸运地估计错了,半个月后,我收到了一封简短的来信,告诉我‘作品不错,拟发表’。当时那不可名状的喜悦在今天回忆起来依然令我怦然心动……从那以后,《科幻世界》几乎每隔一期都有我的作品,并且不断地获奖,最高一次获得了第二届科幻小说‘银河奖’”[8]。像这样在读中学时获得校园科幻奖的小星星,以后笔耕不辍,上大学和大学毕业后连连写出佳作,成为银河亮星的核心作者有王晋康、星河、征士、柳文扬等,都是在银河奖征文时从案头堆积的稿山中冒出的高峰。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的“造山运动”轰轰烈烈,推出了一批科幻作家和颇具潜力的新秀,加上20世纪80年代就有佳作问世的吴岩、刘兴诗、姜云生、王晓达、董仁威、林树仁、绿杨、晶静等再献力作,组成了生气蓬勃的实力方阵。

4 重视读者市场,着力培养科幻爱好者

20世纪90年代初,科幻市场还是一个假想的市场,为了培育这个市场,《科幻世界》的编辑者除了事件营销制造卖点外,更多是平时一点一滴的推销活动,他们四处讲演、不急不躁,培养科幻爱好者和树立科幻理念。他们肩荷重、口悬河,清华、北师大、北航、电子科大、西南交大、中南工大、东北师大,到成都七中、金堂中学、羌寨的沟口小学……,讲了不知多少场,许多大中学都留下他们的身影。在北师大举办了“96北京科幻节”,与电子科大合办了“科幻活动月”,在川大举办了“98成都校园科幻节”,在长沙与湖南经济广播电台“科幻时空”节目组合办了“读者——听友联谊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读者群,还从校园中发现了一批新作者,同时也引来当地新闻部门的重点报导。经过十几年的坚持,终于形成了五个作者群,即:以理工科大学生、研究生为主的中青年作者群,海外学生作者群,中学校园作者群,翻译作者群和直接供稿的欧美作家群。有了这五个作者群,好稿源源不断涌向编辑部,使《科幻世界》渐渐成为荟萃中外科幻精品的极有特色的刊物[8]

为团结广大科幻迷,杂志社成立了科幻迷俱乐部,先后有近万名科幻迷入会。即使是各高校自行组织的科幻活动,《科幻世界》出手大方地进行资助。内刊《异度空间》成为科幻迷交友、练笔、获得信息的快乐的园地。

《科幻世界》也是国内较早重视网络宣传的期刊,建有特色鲜明的网站,以“科幻商城”重点介绍科幻期刊、图书和其他商品,对于注册会员和订阅全年期刊的读者有一定的优惠措施,“科幻天空”则是一个编读互动的栏目,这里有作者写作的内幕和体会、编者点评、新书内容和新书的预告及设计的细节,更多的是读者对阅读的反应。同时在新浪开设官方博客,易网、当当网开设商城。

5 社长起了关键的作用

说起《科幻世界》就不能不说领军人物杨潇社长,作为第八届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的获得者,本身就是一个科幻型的人才,既有爱幻想的特点,又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集中代表了《科幻世界》的编辑精神,她深信,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大众尤其是青年的创造力,今天的科幻有可能就是明天的科学,他们以培养中国青年的科幻意识和想象力为己任。1984年在科幻遭误批判、国家完全“断奶”、上级主管部门不给刊物一分钱的情况下,她团结大家共同编辑了幼儿科普书《晚安故事365》(四卷)、《中学物理图册》等十余种畅销书,靠发行图书的赢利来补贴刊物的巨额亏损,同时“养活”了编辑自己。她和编辑骑着自行车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去组稿和征订刊物。很难设想如果没有一种理想精神,能坚持没有任何赢利的十年办刊。十年来,她认真阅读和处理稿件,非常重视培养新作者,长期坚持亲自批阅读者来信,倾听读者呼声,经过她和编辑们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刊物稳住了阵脚。1989年5月,她单枪匹马,拖着装满期刊及中国版的科幻书籍的沉重书箱,去意大利出席世界科幻协会年会。她代表中国力挫竞争对手波兰,取得1991年世界科幻协会年会的举办权。她时刻表露出的是对自己和刊物的不满,她和编委会提出“不断强化精品意识,不断发现新的增长点,不断追踪高科技新成果,不断培养有潜力的新作者”等八个“不断”,使编辑们时刻保持着清醒头脑,投入更激烈的报刊市场的竞争。[9]

6 求贤若渴,重用人才

藏族青年作家阿来调来后,在策划、创意和文字上都显露出较高的水平,才一年时间,便从编辑升任策划总监,后又出任《科幻世界》主编。不久,阿来担任总编辑一职,全面负责刊物的编辑工作。2002年10月,杨潇又将社长一职让贤给阿来。在阿来统领下的三刊,主要负责人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

姚海军编辑科幻评论刊物《星云》十年,与各地科幻作者、编者和读者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有很好的人脉关系,杨潇发现了这个人才并力邀来成都发展,从《科幻世界》基层的读者俱乐部做起,一直做到副总编。[10]此外,还有刘维佳等,都是从科幻爱好者到科幻作者到编辑,无不对科幻有一颗执著的心,在杨瀟的带领下,他们既大胆想象,办出新颖的栏目,又认真回答读者的来信来函,事事处处为读者着想,如抓住机遇搞“第二渠道”(非邮局发行)。为了让国人的想象跟上时代,为了打造中国科幻图书品牌,《科幻世界》杂志社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强强合作,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中国科幻“视野工程”。“视野工程”的三大支柱丛书“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和“流行科幻丛书”,以专家的视角,广泛运用刊物、网站等专业媒体的宣传攻势,掀起了又一轮科幻热潮。2004年,“世界科幻大师丛书”荣获了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国际合作出版促进委员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参考》杂志社等出版界权威组织颁发的2003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畅销图书奖。“科幻世界出品”已在国内科幻小说读者群中树立起了鲜明的品牌意识,“科幻世界杂志社编辑”便是科幻图书质量的品质保证,读者认购的风向标。

7 结语

随着大科普时代的到来,《科幻世界》的读者(主要是在校大中学生)的兴趣越来越多元化,获得科技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因此,《科幻世界》如何利用高质量的原创小说保持其竞争优势,如何适应网络利用为代表的大科普时代从强势单向传播到多元传播的变化并办出特色,[11]是《科幻世界》的编辑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科幻世界》抓住了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历史性机遇的话,现在则需要如何做大做强的问题。如根据国际科幻界的成功经验,从期刊到图书、到影视网络、到衍生产品,从国内到国外等,产业链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然而,作为西部的一个期刊,又是一个事业单位,《科幻世界》面临着资金和政策瓶颈。所有这些,都需要《科幻世界》的编辑者充分的发挥想象力,想人家所不能想的,做人家所不能做的,运用成熟高超的编辑智慧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去一一克服。

参考文献

[1]魏雅华.杀出重围的中国科幻[J].出版广角,2002(5):26~27.

[2]秦莉.小众化期刊赢得大市场[J].传媒,2007(12):44~45.

[3]百度百科:科幻世界[EB/OL].[2008-8-28].http://baike.baidu.com/view/14892.htm.

[4]shooter.一次科幻高潮之幕[EB/OL].(2007-11-27)[2008-8-28].http://shooter.blog.techweb.com.cn/archives/2007/20071127151544.shtml.

[5]杨潇.贺《科幻世界》200期[J].科幻世界,2003(1):1.

[6]本刊编辑部.科幻世界二十年[J].1999&2000年科幻小说合集[EB/OL].(2008-01-1)[2008-8-28].http://bbs.nilongdao.com/simple/index.php?t17908.html.

[7]杨潇.《科幻世界》的文化内涵与品牌打造[J/OL].(2007-04-10).[2008-8-28].http://www.scppa.gov.cn//index.jsp.

[8]杨鹏.小行星轨迹:致科幻世界编者的公开信[J].科幻世界,1998(8):2.

[9]柯玉环.在中国科幻阵地上默默奉献[J].科技与出版,2004(4):63~64.

[10]郑军.《科幻文艺史》第七章:再一次创业[J/OL].(2006-4-16)[2008-8-28].http://www.sfworld.cn/book_file.php?book=khwys&f_ID=07.sf.

[11]向淑君.大媒体时代:科普期刊如何生存[J].中国出版,2005(3):37~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