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构建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的思考

对构建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的思考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对构建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的思考宁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有历史继承渊源。位于宁南山区六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宁夏具有代表性。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构建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势在必行。这种学习和传承,将对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二、对构建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的思考

宁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有历史继承渊源。位于宁南山区六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宁夏具有代表性。随着宁南山区城镇化建设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因此,探索建立一套适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势在必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对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构建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宁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一)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宁夏南部海原、西吉、隆德、彭阳、泾源、固原原州区六县(区)地处农耕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是“丝绸之路”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必经之地,文化遗产丰富,民族特色突出。这里自古以来是戎、狄、羌、匈奴、鲜卑、羯、氐、柔然、敕勒、突厥、吐蕃、党项、蒙古、回等诸多少数民族混居、融合、发展的地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遗留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宁夏南部六县(区)位于陕、甘、宁三省交汇处,少数民族众多,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和风俗民情。不同民族和地域的饮食、居住、节日、音乐、舞蹈、戏剧、信仰、民俗、建筑、技艺、礼仪个性鲜明,地域、民族特色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2009年流传于西海固地区的“花儿”与甘肃、青海等省区联合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回族民间器乐、回族服饰在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目录中宁南六县存在5项,占总数的50%;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目录中宁南六县总共有25项,占总数的46.3%。宁夏南部六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吸收不同地域文化相结合,使得宁夏非物质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融合趋势,内容丰富而意蕴深厚。

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着独特的优势。其中:以秦腔为代表的戏曲文化,宁南回族的歌舞“花儿”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六盘山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书法文化、剪纸文化;以须弥山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山水文化、养生文化等16种文化形态特色鲜明,影响范围较大。宁南六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丰富,但是现状令人担忧。一些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深远意义认识不足,或采取简单的市场化的保护方式,依托旅游过度开发,随意滥用。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及工业化的影响,宁南地区人文生存环境也出现巨大改变。一些口头文学、民歌、古歌、乐曲、乐器等在原流传地区无人继承而濒于失传;一些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如隆德县农民绘画的领班人荆守恭先生说他现在由于种种原因都放弃了绘画。荆老先生已年近七旬,多才多艺,剪纸、农民画、传统工笔画样样精通,曾获得过全国“民间绘画艺术开拓者”称号。就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老人没有传承人(家传与外传),女儿偶尔也有剪纸之类作品,但仅为生计而已,在县城里开一爿字画裱糊店。儿子从事教育工作,精力和心思也不在这方面。服装、建筑、习俗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由于外来文化的渗入,逐渐改变着少数民族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当前宁南部分地区的传统服饰、建筑、舞蹈等文化遗产也逐渐失去其原生态面貌。因此,构建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势在必行。

(二)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建设步骤

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个别部门和单位就能完成,需要集合社会力量,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使宁南山区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1.建立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体系

按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定义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一种需要人们去发现、发掘并且进行必要的阐释遗产。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需要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其存在的范围、表现方式,提交本地保护项目清单,建立分级保护名录,建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绘制出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状况地图集;收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加强保管,有条件的可在博物馆建立专门的展示中心;开展学术探讨,产生一批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严谨的评定,建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为保护工作提供最基础的资料支持。

2.建立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的传承就是保护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一种民族民间文化,其根基在于民间。这就容易受当地自身条件的影响。宁南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等各方面条件不发达,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方面面临一系列问题,年轻人迫于生计等各方面因素,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无人。要使这些民族民间文化得到真正的、可持续的保护,必须使民众能积极、广泛参与这是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的立足点。因此,应当特别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及整个文化环境的保护,宁南山区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承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村落或特定区域的动态保护。但与此同时,还应扩大传承面,让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任务。这种学习和传承,将对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3.建立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

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首先主要要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对重点文化遗产项目经费的投入;其次是要大力引导社会的资助,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健全法律保障机制,须要积极推进地方立法工作,制定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健全监督保障机制,包括保护工作定期通报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三个方面,有利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健全人才队伍保障机制,有利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的建设,有利于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有利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从而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水平。

4.建立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功能转化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体现,对其保护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需要。通过各种新形式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来的功能,是其重新获得新的生命力途径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创造性的资源,通过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来转换,可以唤起人们集体情感和心理力量。如回族舞剧的《月上贺兰》,解构了的非物质文化传统元素,以现代形式重新组装起来。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转化的自觉态度,是宁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功能转化体系值得学习之处。

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种类繁多,因而对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因地制宜,构建最能适合自身环境和发展的保护体系,使宁南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适应环境持续保存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