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热爱中国的媒体友人

热爱中国的媒体友人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热爱中国的媒体友人斯诺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1905年生于美国坎萨斯城,1928年以记者身份来到中国。抗战期间,斯诺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把中国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组织、发起、宣传“工合”运动,支持中国的战时经济,如实报道中国抗战实况,开展大量的国际宣传,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对中国进行了三次长期访问。

第三节 热爱中国的媒体友人

斯诺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1905年生于美国坎萨斯城,1928年以记者身份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赴前线采访,写下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特别是他撰写的轰动世界舆论的《红星照耀中国》——不带任何政治偏见和党派色彩,通过亲自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抗战期间,斯诺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把中国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组织、发起、宣传“工合”运动,支持中国的战时经济,如实报道中国抗战实况,开展大量的国际宣传,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他以自己的行动,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img177

斯诺及其夫人

(资料来源:http://book.hexun.com/2559984.shtml)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斯诺在北平南苑目睹了中日战争的开端。他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北平?”斯诺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日军新闻发言人狼狈不堪,无法正面回答,只得仓促宣布记者招待会结束。9月末,斯诺在上海目睹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在报道中,斯诺称赞这次战役是“伟大的表演”,“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军事技能,是许多人所没有料想到的”。接着,斯诺沿着日军在中国的侵略战线,横越中国国土,去了汉口、重庆、西安,并再一次去延安,撰写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在汉口,他为中国工业所遭到的破坏而痛心:“最令人气馁的是中国在各处所犯的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没有把工业企业和有技术的工人加以改组和撤退,而在放弃南京、汉口两座战略城市之前,又没有做出巨大的努力使两个城市不致变成敌人的战争基地。日本利用了掠得的资源和工厂,把侵略更深一步向内地推进。”他称赞新四军:“最大资产,也许就是他们的革命传统,那就是有组织方法、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战斗的战术。”他夸奖八路军:“已经成为一种英勇的传说,这传说在它万次战斗的记录中,象征着每一个作战的人都必须相信它具有的那些战斗的品质:忍耐、敏捷、勇敢、指挥的天才、不屈不挠以及——也许最重要的——精神的不可战胜。”这些结论显示了斯诺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敏锐的洞察力,被收入在他1941年出版的《为亚洲而战》一书中。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日军大肆搜捕、迫害中国的抗日爱国人士和革命青年。当时,斯诺参加了在北平的外国人(欧美)援华社会团体,积极掩护和帮助中国的爱国者,使他们免遭日军捕杀,他的公寓成了抗日爱国分子的避难所,斯诺热情地帮助这些避难者化装成乞丐、苦力和小贩逃出北平。在斯诺家花园的地下,爱国学生埋藏了许多被日军查禁的进步书刊。斯诺甚至还同意在他家中设置一部秘密电台。他每天除了忙于新闻采访,报道中日战况,还要为众多避难者的吃饭问题奔忙。当时,西方各国在中日战争中保持中立,日本占领军对在北平的欧美等国人士还不敢公然侵犯。斯诺说:“我的住所已成了地下工作者的总部了,我肯定不再是一个‘中立者’了。”1941年,斯诺回到美国后,仍然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对中国进行了三次长期访问。1960年,斯诺访问北京,他意识到中国领导人希望他的到来可能有助于建立起一座中美两国友谊的桥梁,他表示:“前途是艰险的,但桥梁能够架起,而且最后必将架起。”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出乎意外地被邀请访问北京,中美关系解冻,美国《生活》杂志抓住时机发表了斯诺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斯诺透露了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曾告诉他的话:“如果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无论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都会受到欢迎。”这篇文章是斯诺的最后一篇“独家内幕新闻”。就在尼克松开始前往北京的同一个星期,斯诺病逝。

斯诺生前写道:“我爱中国,我愿在我死后把我的一半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美国抚养和培育了我,我愿把我的一部分安葬在哈德逊河畔,日后我的骨灰将渗入大西洋,同欧洲和人类的一切海岸相连,我觉得自己是人类的一部分,因为几乎在每一块土地上,都有着同我相识的善良的人们。”遵照斯诺的遗愿,他的妻子将他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的未名湖畔,另一半骨灰安葬在美国哈德逊河畔。

img178

北大未名湖畔埃德加·斯诺墓

(资料来源:http://www.bjkjy.com/show.aspx?page=10&id=3623)

爱泼斯坦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又名艾培,著名记者,1915年出生于波兰,自幼随父母定居中国,1931年起在《京津泰晤士报》从事新闻工作。《京津泰晤士报》是英国人办的报纸,是当年天津三家英文报纸之一,每日出20版,在京津两地发行。报馆人手很少,爱泼斯坦从打字、校对、采访、编辑到写社论、拼版,样样都要干,小小年纪就锻炼成了一个全能报人。

img179

幼年时的爱泼斯坦与母亲索妮娅在哈尔滨

(资料来源:http://news.anhuinews.com/system/2005/06/01/001273805.shtml)

1933年末,报社将一本书交给爱泼斯坦,要他写一篇评论发表出来,书名叫《远东战线》,作者是埃德加·斯诺。爱泼斯坦被该书的内容和写作风格深深打动了。他打听到斯诺住在北京,就在一个周末乘火车去拜访。那时斯诺在燕京大学教新闻学,住在海淀的一所四合院里。当时爱泼斯坦只有18岁,比斯诺整整小10岁,但他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这种周末的拜访成了爱泼斯坦生活中相当重要的内容,很多时候他都在京津之间的火车上度过。1936年,斯诺在宋庆龄的帮助下秘密采访红军,10月以后的几个月里,西北之行是他们之间最热烈的话题。斯诺给爱泼斯坦看了他拍回的许多照片,爱泼斯坦还阅读了《西行漫记》的手稿,这些照片和手稿后来轰动了世界。

1937年爱泼斯坦开始担任美国联合社记者。1939年爱泼斯坦在香港参加宋庆龄发起和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宣传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努力向世界人民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解放区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日本投降后,他在美国积极参加反对干涉中国内政的斗争。1951年爱泼斯坦应宋庆龄之邀,回中国参与《中国建设》杂志创刊工作。1957年他加入中国籍,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今日中国》杂志(原《中国建设》)名誉总编辑、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国际委员会名誉副主席等职务。爱泼斯坦与宋庆龄有着长期交往的经历,是宋庆龄最信赖的朋友之一。因此,宋庆龄生前曾谢绝了许多人为她作传的请求,而独将作传之事授权于爱泼斯坦。

img180

国际著名记者、作家爱泼斯坦

(资料来源:http://news.anhuinews.com)

爱泼斯坦也是著名的作家,著有《人民之战》、《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中国劳工状况》、《西藏的转变》等许多反映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闻报道和专著。他对中国人民有真挚的感情,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为增进中外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4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爱泼斯坦的家中看望他。同年5月26日,爱泼斯坦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