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民的政治心理变化与政治参与

农民的政治心理变化与政治参与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贵州省农村农民的政治心理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关系、政策民主的进程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激活了个体主体意识;另一方面,政治心理与社会政治行为之间有脱节现象,由于政治生活的重大转折,农民的政治心理往往不能适应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政治心理的滞后。

一、农民的政治心理变化与政治参与

政治心理是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生活或政治关系的表现为一定的政治情感、态度、信仰、性格和价值取向的自发性主观反应,是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所持的态度、兴趣、情绪、愿望、要求,它支配或调节着人的政治行为的一定倾向。事实上,许多人或许并不具备或不懂得社会的政治、法律、哲学和伦理等系统的理论知识,但他们置身于社会生活中,就会或多或少地,或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社会各种意识型态的影响、熏陶,同时,社会政治生活又正是以各种方式间接或直接地触及人们的各种利益,因而,一般的社会群众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政治生活采取一定的态度,具有一定的心理活动特征。

贵州省农村农民的政治心理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关系、政策民主的进程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激活了个体主体意识;另一方面,政治心理与社会政治行为之间有脱节现象,由于政治生活的重大转折,农民的政治心理往往不能适应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政治心理的滞后。陈旧的政治观念、封闭的政治心理依旧存在,并阻碍着乡村民主政治的推进。改革开放改变了传统心理所赖以生存的物质经济基础,农民政治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积极变化主要体现在:

·自由意识的确立。由于“全能政治”阴影的逐渐消失,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自由度大增,这对改变中国人传统的政治心理结构,培育自由观念和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与心理萌生。随着改革的进程,农民对政治的关心程度越来越高,社会政治心理中的参与意识增强,农民群众从一开始被动地担心国家的政策会不会变,发展到通过各种渠道介入国家和乡村的政治生活,参与认同的现代心理逐渐取代盲目顺从的传统心态。

·政治人格的形成。过去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误解,把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关心看成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从而养成了等、要、靠、依赖集体、怕竞争、怕风险、怕负责的社会心理,导致主体意识的沉沦,自我价值难以实现。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民主化气氛孕育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个体开始得到尊重和体现,广大农民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增强,在实践中逐渐催生出了健康的政治人格。

·法制观念增强。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如民告官,现在已经不是新鲜事了。老百姓开始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贵州省农村的农民在自身的权利遭受侵犯后,有65.23%的农民也知道要向法院讨个说法(数据来自调查材料)。就是这些看似普通不起眼的小事,深刻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民政治心理的重大变化。

当然,贵州农村的民众中还存在一些影响农村政治秩序和深化改革的消极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主意识差;

2.“清官”心理;

3.依赖家族心理;

4.变态的权力欲;

5.怀旧心理;

6.怕担风险、怕冒险的惰性心理;

7.缺乏整体观念和危机意识。

贵州省城郊区域的农民虽然比省内边远地区农民的平均文化程度高,商品经济意识相对也强得多,但文化素质程度普遍处于较差层次,大部分农村民众视野比较狭窄,民主知识相对贫乏。尽管贵州省城郊农村大众传播普及率已达到50.5%以上,但家有电视机的农民信息素质较低,对国内外政治状态发展信息的认知度也低。由于对政治信息的了解程度、认知程度的不够,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民众甚至连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在新时期有何变化亦不了解,即便是参与行为也不是出于自我意识的结果,这也是当今贵州农村农民政治参与的非自发性、非体制性比率较大的原因。种种不利于贵州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农民社会心理问题的调节,还要靠市场经济环境不断的优化、社会民主体制的不断完善,同时,不断地实施教育调节手段。这种调节教育的手段就是让当代政治文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致力于培养人们的政治觉悟与政治热情的交融性统一。因为没有政治热情就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缺乏政治热情的参与只是消极被动的参与,但政治热情如果没有理性指导,没有一定的政治觉悟为前提,往往会导致政治性质的非理性狂热冲动,从而形成“无序的民主”,这对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健康发展会非常不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