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的状况

经济的状况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的状况最基本的经济新闻是报道经济运行情况的消息,经济数据的发布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即使如此,经济指标还是我们写新闻报道的恰当起点。此外,高层官员,例如总统、总理、中央银行长官或某部长也可能发表某项声明,宣布和经济有关的事情,预测经济的走向。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会密切关注某国的经济状况,他们也是很好的咨询对象。这段时间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全年的水平。

经济的状况

最基本的经济新闻是报道经济运行情况的消息,经济数据的发布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

经济指标

所有的政府都发布经济数据,这些数据是快速给经济把脉的方法。发达国家经常发布各种经济数据,而且极其详尽。发展中国家发布的经济数据有限,也不太可靠。即使如此,经济指标还是我们写新闻报道的恰当起点。通常情况下,数据由相关部门的部长来发布,例如投资部部长、贸易部部长,规划部部长、工业部部长,还有统计局局长,以及中央银行行长。这些部门都有不少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从全国收集信息,分析这些数据和资料。此外,高层官员,例如总统、总理、中央银行长官或某部长也可能发表某项声明,宣布和经济有关的事情,预测经济的走向。政府从外国获得了所谓的“技术性援助”,那你可以联系一下你所在国家的外国经济学家,他们通常对问题的看法有所不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会密切关注某国的经济状况,他们也是很好的咨询对象。

但你要了解这些咨询对象本身所固有的偏见。政治家喜爱对经济作乐观表态,因为他们想让选民相信自己有政绩。而他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增加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对立派别的政治家就会强调困难,强调政府的失误。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可能更关注通货膨胀问题,而不是失业问题,所以他们发布研究报告的时候会就自己的核心问题来讲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一样。该组织和世界银行会按照各个国家听从他们建议的程度来给国家打分,他们对各国经济有一些标准处方,例如私有化和自由化等等。他们对不听从其建议的国家充满了挑剔。他们会哀叹改革停滞了(在他们看来,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改革)。对于中国,他们强调银行和税务的改革要加速。但是要小心,他们的标准处方并不适用于每个国家。在税务改革领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是推荐在增值税基础上的消费,因为多数国家都缺少储蓄。中国正在鼓励消费,政府缺少发展的收入,所以对更大范围征收增值税。

最常见的经济指标有以下几个:

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在某一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值。这是在某年内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市场价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开支和出口的总值,减去进口的数值。

国民生产总值——这是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内居民因为在国外投资的收入,减去国内市场外国人的收入而形成的总值。

消费物价指数——在某一时期内一揽子商品的价格变动。

生产物价指数——指的是生产价格或者批发价格的变动。

贸易数据——例如进口数据和出口数据。

就业数据——某一时期内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或者失去的就业岗位。

这些数据通常的发布频率是一个季度一次,一年四次,每次发布都值得记者写新闻报道。有时,数据还没有发布你就可以访问经济学家,了解他们对数据的预期。

你在报道这些数据的时候有一些原则:

·你必须把目前的新数据和去年的数据或者上一个季度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你拿到的是第二季度的数据,你把数据和去年的第二季度进行比较,还要和今年的第一季度的数据进行比较。

·你要清楚,进行比较的数据要有可比性。国内生产总值有初始数据和修订以后的数据,你要明确自己的报道是哪一类数据。

·明确在你要比较的两段时间内测量的方法有没有变化。例如,消费物价指数是由一揽子商品的价格决定的,假如构成的商品品种主要是食品,那么你要清楚一年前的商品构成也是如此。

·给你的指标下定义,告诉你的读者数据中包含的意义。例如,你在写消费物价指数的时候,就要提到构成指数的一揽子商品中的一些商品的内容。

·注意数据的季节变化,告诉读者这些变化的存在。在中国,春节前几个礼拜商品消费旺盛,价格坚挺。这段时间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全年的水平。许多国家都有数据的季节调整,但中国至今还没有这样的做法。这意味着进行比较的时候只能把本月的数据和去年此时的数据对比,而想了解短期的状况就比较困难。有些数据季节变化的模式很明显,例如,在夏季建筑工程的数据上升,而在冬季食品的价格则有升高的趋势。

关于物价的新闻很常见,但中央银行的焦点在变化多端的通货膨胀上,就是商品(包括食品和能源)和服务价格的上涨上。石油的不断涨价最终会反映在整个经济上。所以说,虽然通货膨胀没有即刻上涨,但是却有涨价的预兆。身为记者,要了解目前数据反映的趋势,看出经济的走向。这无疑很艰难,但也是最有趣的工作。

如果新闻真的重要,那你可以写一组连续报道。第一篇是新闻发生前的预测(英文里称之为“序幕”);第二篇是新闻发布当天的消息;第三篇是关于新闻的影响以及对普通人生活的意义的追踪报道。

如果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显示价格上涨了,你可以出去采访店主和家庭主妇,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是否正因为涨价而苦恼呢?是消费物价指数的整体上涨还是食品或能源价格的上涨?探究这些问题时,你很容易写成一篇有趣的经济文章。同样道理,有些种类的进口或者出口数据变化了,为什么?所有的商业报道和经济报道中,你发现了那些不同寻常的数据,也就发现了新闻。

如果GDP数据比预料的要高,可能意味着股票市场要上扬,投资者会更有信心。或者意味着政府的政策运行良好,也许还暗示着政府将赢得下次选举。

对于你听到的一些所谓“新闻”,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分析人士所说的话,你要保持适当的挑剔和怀疑。他们对炒高股票价格很有兴趣。假如失业数字上升了,他们会说这对股票市场有好处,因为失业率高表示中央银行将可能降低利率,导致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失业率下降的时候,他们也说这对股票市场有利,因为这是经济扩张的标志。问题背后起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哪个因素起主要作用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我们最多能做到的就是找到各种不同的因素,解释其中的矛盾和复杂之所在。

理解原因

在我们已经了解了经济增长和下跌的征兆以后,我们来探究一下经济起伏的原因。许多政策和事件导致了经济的上上下下,我们把它们简化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发生在经济体外的事情。这些是降临在某个国家、该国家所不能控制的事情,这些事情对经济的增长有巨大的影响。

·商品价格变化——如果石油的价格上涨了,对石油进口国家来说,进口石油要花费更多的钱,就影响了整个国家的能源成本。该国的运输成本和工厂运营成本都会跟着上涨。这些项目的涨价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又例如,假如某个国家出口某商品,而该商品的价格下降了,这个国家获得的收入就会下降,政府的收入也随之降低。如果政府能支配的钱少了,就可能削减教育或者社会服务的开支,或者减少偿还外债的数量。如果政府和人民都花费更少,消费就不足以刺激经济,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可能变慢。

·其他地区的经济衰退——如果你的邻国正在经历经济的衰退或者下滑,可能你的国家也会受影响。你的邻居经济出了问题,就可能从你的国家少买产品,这就影响了出口收入。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真理,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衰退成了传染病,某国消费下降,就能传染其他国家。

·其他地区的危机——发展中国家或者“新兴市场”的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尤其大。即使你所在的国家本身经济比较强大,但其他国家的危机可能导致投资者认为你的国家投资环境风险太大。国外直接投资的数字会下降,利率会上升,因为投资者担心借钱给你也太冒险。即使你的国家本身没有发生危机,也和发生危机的国家经济状况完全不同,这种担忧也会存在。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的债券利率上升,也影响到了巴西和阿根廷,尽管这两个国家没有发生危机。这些国家的公司借钱更困难,政府还债也更慢了。确认影响的大小还要看公司或政府的负债表,如果很多公司都有短期外债,那该国的经济就遇到麻烦了。

·汇率变化——对于贸易经济来说,最重要的一个价格就是汇率了。汇率走强说明该国出口更困难了,国内公司会发现和进口商很难竞争。很多国家有大量以美元为单位的债务,当美元走强的时候,借款的国家支出就更大了,这对经济是不小的威胁。大多数国家都干预汇率水平,至少试图稳定汇率。汇率的波动导致对经济的干扰。美国曾经指责中国把汇率维持在一个不合理的水平,目的是鼓励出口。但是假如中国让市场力量来主导汇率,并不一定会导致剧烈的变化。事实上,假如政府允许中国公民更多去海外投资,可能导致资金流向海外,汇率有可能下降。这表示决定汇率的因素很多、很复杂。

·气候因素——气候可能导致商品价格变化,可能对通货膨胀水平有影响。第二大类的事物发生在某经济体的内部,具体包括: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和政府的预算政策有关,包括政府决定征收多少税收、如何花这些钱等等。

·税务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一部分。新闻记者可以报道税务政策的很多个侧面,包括什么类型的商品需要交税,交什么水平的税。政府运用税务达到以下的目的:政府对烟草征税是为了阻止人们吸烟过度;对国外奢侈轿车征税是不鼓励人们购买豪华车。政府可以对奢侈品征税,也可能对食品和药品征税。政府可以选择是否对国家最富有的人口征税,这些决定对新闻记者来说都是很好的新闻。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如今税收应该被用作防止污染、防止土地投机、鼓励循环经济的手段。

·赤字——政府的开支如果超过了收到的税收,那么就出现了赤字。一旦赤字出现,政府就面临着是削减开支还是举债的决定。举债可能导致利率的上升,但赤字本身却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情。重点要看钱的去向。如果政府举债是为了建造公路、创造就业、改善学校和教育人民,那么长期经济增长的好处就超过了短期负债的坏处。解决债务问题可能是花费不少的事情,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经济学家确信外债水平应维持在GDP的60%水平以下。

·时机——调整的时机很重要。如果政府在经济还很脆弱的时候就提高税务水平,那么经济就可能陷入恶性循环。日本在1997年提高了征税水平,当时经济刚开始复苏,接着就陷入了长达八年的衰落中。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控制经济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手段。政府通过决定把多少货币投入经济运行中来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对经济的控制:提高或降低税率;决定银行必须准备多少钱用作储备、多少钱可以贷款等。尽管很少使用这一手段,但政府还可以决定印钞票的数量(津巴布韦曾使用该手段)。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的焦点是货币的供给,但是近20年来,经济学家认识到供求关系复杂多变,这种主张就失去了领地(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也意识到定义货币供给是很困难的事情。是否应该包括储蓄的货币?货币市场的基金如何处理?金融体系的变化使得货币和非货币的界限十分模糊)。经济学家把重点转移到了信贷可获得性以及利率,尤其是贷款利率上。当利率比较低,信贷比较容易获得,货币政策被称作是宽松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也可能提高通货膨胀率。多数经济学家都相信在增长、就业和通货膨胀间无法兼顾。通货膨胀的鹰派认为长期来说并没有这样的权衡,低失业率只能短期保持。政府的优先次序取决于当时当地的环境和政治意识形态。货币政策一般由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决定,所以这些部门的官员是重要的信息源(更详细的信息见货币政策的补充说明)。

·通货膨胀——这是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的衡量指标,表现为消费物价指数和生产者物价指数。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基础的经济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商品数量少,而流通中的钱很多,商品的价格就要上涨。任何导致国内需求猛增的因素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政府的过度消费和因投资或消费的过度借债,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外在价格的上涨,例如进口石油、食品的涨价都会导致物价上升。股票价格上涨给投资者带来富有的感觉,也可能导致消费。

·商业信心——投资的决策通常依赖于公司对国家经济未来的看法。如果他们看到销售下降,存货增加,他们就会削减产量,降低投资,这样就意味着经济放缓。

·消费者信心——同样的道理,很多消费者的消费决定依赖于他们对未来的看法。如果他们担心自己失业,就会减少消费,这会导致经济下降。有时候,商业信心和消费者信心和其他的经济体内外的变化相关,有时候仅仅是情绪的问题。

明确界定来自国外的干扰和来自国内的因素是很困难的。政府一般喜欢把自己应该负责的问题归咎于外部的因素。我们经常听到官员抱怨食品短缺是天气造成的,可实际上干旱和歉收可能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问题的另外一部分可能是收获、运输、分配等环节。写这类题目的要点是了解不同因素是如何作用的,是否有办法可以解决出现的问题。当然,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有时候连政府也难以做到。问题可能起源于国外,但是国内政府的失策却让问题雪上加霜。进口石油的国家遭遇高油价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该国政府补贴油价的时候。假如政府削减补贴的方法不恰当,就会引发暴乱和汇率下跌。政府如果没有反应,汇率也会下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