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强与声律

音强与声律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音强与声律音量又称音强、音重,是指声音的强弱。在这里,音量的变化就无言地传播出这些小混混色厉内荏的本性。重读还受制于与言语相关的身体动作及生理状况。发声时的力度影响动作,动作和姿势影响发声的力度。将语音的各造型因素独立出来加以研究并不意味着各要素可以单独完成表意传情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承担着信息传播任务,可以说密不可分。

六、音强与声律

音量又称音强、音重,是指声音的强弱。平常我们说话,总是按照词语的正常语音强度发音,但为了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有时我们会把某些词说得格外重些或者格外轻些,使其负载上我们所希望暗示出来的非言语信息。

以我们前面举过的“妈妈同意我上街”为例。按照语法规则,实词“妈妈”、“同意”、“上街”要重读,这样,该句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事实的句子;但如果我们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重点强调其中任何一个词使其负载上特殊的意义和情感,这样的强调重音便属于副言语范畴。

再看英文句子:What are you doing?

如果只重读what和doing,便是一般的特殊疑问句;但如果将其中别的任何一个词格外读得重一些,那么,话语中便被赋予了隐含的特殊信息:

What are you doing?你现在在干什么?

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干什么?

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干什么?

What are you doing?你在干什么?

有时重音不同,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也面目全非,如:

They are hunting dogs.他们在捕狗。

They are hunting dogs.它们是猎狗。

同样,汉语“你真聪明”这句话,可以重读“你”这个词以表示对对方的真心称赞,但加重“真”这个词,再拖长语调,可能就是挖苦和讽刺了。

在人际交往中,音量常常微妙地传播着一些信息。如在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如果对所表达的内容知之甚少,缺乏信心,那么,他答问的声音会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小,有时甚至变成喃喃自语。

然而,有时心虚的人反而会提高音量说话,以掩盖自信心的不足。比如,现在社会上有些小混混在社会上惹是生非、欺负他人时总是提高了音量,提劲得很,可真要遇上与他们动真格的人,他们的音量就小了,劲儿也提不起来了。在这里,音量的变化就无言地传播出这些小混混色厉内荏的本性。

一个有趣的事实便是:人们并非在任何时候想提高声音重读什么就能成功。重读还受制于与言语相关的身体动作及生理状况。我们不妨来试试下面的几个做法(4):

第一个动作:大喝一声“滚!”,同时用手在桌上猛击一掌。

第二个动作:大喝一声“滚!”,同时用手在桌上轻轻一拍。

第三个动作:轻轻说一声“滚!”,同时用手在桌上猛击一掌。

请试试,这三个动作你能做出来吗?

对了。第一个动作人人都能做到,后两个动作根本无法做到,因为人的发声机制有肺部、气管、口腔、鼻腔等,而肺部本身并无肌肉,需要依靠外部肌肉压缩和松弛来呼吸以产生声音,所以人的发声机制是和人体的其他部位密切联系的。发声时的力度影响动作,动作和姿势影响发声的力度。因此,我们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想重读就重读、想轻读就轻读的。

我们能感受到说话者对词语重读强调所隐含的意思,但要真切感受说话者强调这些词语时那种内在情感的力度则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倘若你从电视荧屏上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牧羊人横眉竖眼,手握柴刀向闯进羊圈咬死了他所有的羊的狼逼近,咬牙切齿地说:“你好哇!”你会感受到牧羊人的无比愤怒;但如果你是当事人,当你说“你好哇!”这三个字朝狼逼近时,你身体的全部能量状态会是什么样的呢?显然,那种内在的情感力度会比作为旁观者的感受要强得多。如果你只是通过广播听到“你好哇!”这三个字,你仍能感觉到牧羊人的某种愤怒,但对他的心态、神态不会有多少共鸣;而当你得到的全部信息只是写在纸上的三个字:“你好哇!”你会以为是一句问候语呢。

从自身经历到电视画面,再到广播声音最后到书面文字,信息呈递减方式,递减一次,你接收到的信息能量就成倍减少,当最后看到三个字“你好哇!”便只是一个极普通的概念了。

美的文字“掷地作金石声”。不同风格的作品往往有不同的声律要求,因此,诗歌、演讲词、小说、新闻、抒情散文的声律要求不会一样。

声律指文章的调声协律。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就指出:“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音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也。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意思是说,音律的制定,原是根据人的发音,发音包含声调,实来自人的生理器官。从前的圣王就是靠它来创作音乐歌曲的,所以,乐器的音是模拟人的发音,而不是人的发音仿效乐器。语言是文章表情传意的枢纽,而说话时发音符合音律,在于调节嘴唇等发音器官的活动罢了。

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常常把他作品中关键的一个字拿到钢琴上弹一下,看看是否符合韵律和节奏的要求;而我国著名作家老舍也说:“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到每个字的声音,不仅写文章是这样,写报告也是这样。”古人吟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为的就是寻求文字的韵律和意象之美。

在广播播音中,听众看不见文字,只能听音知义,字音的重要性便超过了字形,语言结构已经音响化了,因而稿件的声律应与思想感情相一致。但这并不是要片面追求声、韵、调的形式。诗歌讲求押韵,广播则讲究韵律,即内容与言语的和谐一致,该是怎样的内容就用怎样的声律。

汉字语音的四要素——音色、音长、音高、音量造成汉语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的不同,有的字音明朗、响亮,有的字音则低沉、幽微,所以广播播音中要求尽量用一些发音响亮的字眼,如“今天”就比“今日”响亮;同时要求尽量不使用发音相近的字,如“石油”与“食油”,“盲人”与“忙人”等,以避免造成误解。

音色、音质、音量、音调、语速、语气、节奏等语音造型元素的不同组合,能传播出不同层次、不同力度的某种特殊情绪与情感。我们汉语发声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其实轻重取决于音量,缓急形成了节奏,抑扬讲究的是声律……

将语音的各造型因素独立出来加以研究并不意味着各要素可以单独完成表意传情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承担着信息传播任务,可以说密不可分。比如悼词的宣读,语气是悲痛的,节奏是缓慢的,语调是低沉的……如果用低沉的语调但却使用快速的节奏或欢乐的语气,后果不可想象。又比如,语气相关于感情状态而言,而要使用正确的语气传播信息,就得综合调用音量、音长、音色甚至面部表情或者身姿动作,如“你真聪明”要使这个句子传播出讥讽的语气,则要提高“真”字的音量,拖长“真”字的语音,配以鄙夷的表情等。因此,不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观点和方法来对待这些语音造型元素及其表情传意功能,便不能十分准确地解读出言语中的非言语传播信息。

只听清楚说话者说出来的言语是不够的,只有听懂了伴随这些言语的副言语所负载的特殊含义,才能获得完整的传播信息。一般而言,言语传播具体的信息内容,副言语则表达传播者对该信息所持的态度。

比如,“我今晚要陪马丽去看电影。”这句话给了你我晚上活动安排的信息,而我说此话时的音高、音量、语速、语调、语气等副言语则暗示出我对此项活动的内心感受,即是说,你从我的这些副言语特征中能准确感受到我去看电影是无可奈何的应付还是发自肺腑的喜悦。

副言语是人际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能在对方情绪上制造出许多不同的印象,其作用丝毫不逊色于言语本身。我们只有充分重视和准确掌握副言语技能,才能恰如其分地、巧妙地表达我们想要传递的全部信息和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