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策划的基本要求

企业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策划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企业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策划的基本要求电视新闻报道策划体现了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应当说,电视新闻报道策划对采编人员素质和经验的要求相当高。新闻报道策划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总之,电视新闻报道策划必须遵守新闻和电视的双重规律,这是维护电视新闻真实性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电视新闻报道策划的完成需要系统的合力。

第三节 企业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策划的基本要求

电视新闻报道策划体现了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较为新颖的思路,能够促使我们改善新闻报道及业务管理。

应当说,电视新闻报道策划对采编人员素质和经验的要求相当高。首先,应该明白,报道策划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新闻报道策划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策划是种手段,这种手段能否成功地被运用,关键看策划者是否尊重事实,离开了事实,策划就会蜕变成虚构,变成制造新闻。所以策划要以调查研究作基础。电视新闻报道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充分占有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的思考、判断、选择,它为新闻报道提供灵魂和方向。这就迫切需要采编人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报道的研究和设计,着力改进报道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

新闻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报道策划必须坚持“客观事实第一,新闻报道第二”的原则。也就是说,我们要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尊重客观事实,确立报道要点和思路。这就要求记者、编辑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驾驭事物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以及开发新闻资源的实际工作能力。所以,记者、编辑要善于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进行分析、构思,要对报道的选题、角度、方式等进行铺排,否则,许多创优的题材很可能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流失。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加强新闻报道的策划,可为新闻的制作和节目的安排提供创优的保证。

第二,报道策划必须尊重新闻规律。不是“制造新闻”或“大造舆论”;不能为了完成报道策划的原计划而生拉硬扯,更不应介入事件中导演新闻。否则不仅会影响事态发展,也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实际情况脱节的虚假新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委员会在其报告《一种声音,一个世界》(1980年)中指出,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各种方法歪曲事件的形势和全貌,用不准确和不真实的报道代替确凿的事实。比如,突出强调并不真正重要的事件,或把毫无关系的事混在一起,或者将部分零散的事实拼凑成一个似是而非的完整事实,或者对假定公众不会感兴趣的事实和事件保持沉默,而只提供假定公众感兴趣的东西。这段话可以说是对“策划新闻”的最好概括。

报道策划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增强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向受众提供精美的新闻报道,是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入耳入脑。这就要求报道策划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搭准社会的脉搏和受众的需求,不能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硬做文章。同时必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纯洁性,不能弄虚作假。除了新闻的一般规律外,电视新闻还有其特殊的规律,策划者应当特别注意予以遵守。电视新闻是以视听形象为载体的媒介,具有直观的特点,因而电视新闻报道策划必须避免对于时间要素、对人与事要素以及对地点要素等的干涉。

电视新闻报道,除了现场直播和记者在场的新闻以外,大多属于“过去时”的报道。对于这类新闻,电视画面不可能像文字那样真实再现过去的场景,它只能以眼前的事实为起点进行“现在进行时”的报道,或者通过当事人、目击者的描述以及文字、图片等资料或实物等去追溯事件。这虽然使新闻损失了画面的冲击力,却维护了新闻的客观真实。而如果在“时间”要素上下功夫,把已发生的事件再重演一遍,如对已逮捕的罪犯再一次“抓捕”,这就不足取了。

绝大多数新闻事实都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人的活动可以说是新闻事实的灵魂与活力。表现人的活动,并使其不受干涉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们常常看见新闻人物被干涉乃至做作失态的镜头。一些记者不深入采访,而是急于求成,按照策划构想,主观设计场面、动作、语言并强加于人物,有的记者甚至在事前就写好了稿件,定好了调子,连采访对象要说什么都设计好,采访时要求人家或者诱导人家照自己规定的框框说话。记者的这些“策划”,既挫伤了被采访者的积极性,也是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严重歪曲,这种明显摆布的新闻,观众是不会买账的。

移花接木,甲地内容乙地画面,这种情况常出现在非事件性新闻和综合性新闻报道中。然而事实上,地点要素在电视新闻中具有最一般、最明显的可查性,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而且电视新闻画面的“证实性”具体表现为“此时、此地、此人、此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点要素不仅是新闻特定环境的主要标志,更是真实性的重要依据。如果忽视了这一要素,就等于把新闻置于可疑的境地,必然影响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总之,电视新闻报道策划必须遵守新闻和电视的双重规律,这是维护电视新闻真实性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三,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搞策划式的大型连续报道,选题时一定要侧重大众关注与政策导向上的契合点。电视新闻报道策划应该量力而行,量材而用。搞好一个策划选题的报道,需要人力、物力、时间,从确定主题到组织人员采访、拍摄、制作等,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如此,新闻报道策划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一篇新闻报道的微观策划,而且包括本台新闻业务的发展规划、编辑方针、编排思想、专题栏目的设置等宏观策划。电视新闻报道策划的完成需要系统的合力。一个报道策划从产生到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经过选题的确定,然后是采访制作,其间采访制作人员要和策划人员及时进行沟通。策划方案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还要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电视新闻报道策划的重点在行动方案、风格样式、应变装备等,而具体情节、人物行为、对话则完全靠现场的抓取和选择。

此外,在一些重要的预知新闻事件的采访前,电视记者应该对拍摄现场进行事前的勘测,作好充分的技术准备,确定好机位,设计合理的运动路线。电视记者还要在拍摄前作好设备的检查,带好所有拍摄所必需的各种设备,防止因“小”而失“大”。

第四,新闻报道策划的灵魂是不断创新。电视新闻报道策划的出发点是,满足受众较高层次上的新闻需求,增强自身竞争力。这就要求策划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吃透“两头”。从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有效地开拓潜在的新闻资源;还要本着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宗旨,履行好新闻工作者肩负的社会责任。因此,报道策划对新闻价值的转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策划过程中,报道者从事实选择、素材取舍、主题确立、切入角度及体裁结构等进行的统筹安排,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它从总体上认识事物的属性,能够纵观全局;它注重从不同侧面分析事件,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它强调从事件的内部联系中反映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

在实现新闻价值的过程中,创新是一个关键的要素。

创新是电视新闻报道策划的灵魂,没有创新只能是人云亦云或者吃别人的剩饭。电视新闻报道往往存在多个角度,策划的任务就在于通过统筹规划,抛弃传统的报道思维方式,挖掘事实内在的价值。

策划首先是一种认识方法,与思维形式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策划方法。一个成功的策划者应该能够突破旧有的思维方式,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把握好以下几种思维的辩证关系,对于培养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1.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

宏观思维是把事物放在广阔的范围内观察分析,从整体、大局上认识事物;微观思维则侧重于对事物局部、重点作深刻分析,从事物个性上了解事物特点。把两者结合起来,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就有了广度和深度。

2.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顺向思维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脉络去认识事物,理清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比较事物前后阶段的变化;逆向思维则反其道而行之,它具有创新、独出心裁的特点。逆向思维实际是在顺向思维基础上的一种反向操作,二者密不可分。

3.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

抓事物的特点,求异思维有优势,但它只能找出事物的个性;要发现事物的共性,就必须运用求同思维。二者结合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4.平面思维与立体思维

平面思维的范围限于一个层次,广泛使用在事物的横向比较、一个方面的比较中,它对于认识一个层次内事物的异同有着特殊作用。立体思维则是平面思维的有机组合,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维方式。运用立体思维方式,能够从不同的方面认识事物。

5.动态思维与关联思维

前者是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认识角度和取向的思维方式,侧重从运动中研究事物的性质;后者则从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联系、不同事物彼此间的联系中了解事物。这二者结合,有利于把握事物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当然,创新绝非处处与人不同,刻意标新立异,而是要求策划者突破原有的狭隘观念,不受约束地尝试各种可能为受众接受的传播方式。新闻策划既要讲创新性,也要讲科学性,既要“异想天开”,更要“脚踏实地”。标新立异要有科学根据,要有事先的情况调查、方案设计,重大策划还应有可行性论证、几种方案的比较,不能单凭个人心血来潮,随意拍脑袋了事。

第五,确立策划者的核心地位。《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提出:总编辑的主要任务,一是把关,二是策划,即根据中央总的宣传方针政策,结合本报实际来安排组织报道。他认为,对于体现中央某一时期重大方针、政策的报道,重大会议、重大纪念活动和重大典型的报道,总编辑需要亲自参与策划。

一位电视台资深总编也这样说:没有策划意识的人不能做总编辑。不善于策划的总编辑不是一个合格的总编辑。

可见,电视台总编辑在担当报道策划时的重要作用。

策划是节目的灵魂,策划者自然也应当在节目中处于核心地位。比如,对特别节目的策划,包括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系列报道等特别策划的节目。特别节目是一种打破常态组织机构的节目,它需要临时集中来自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人员协同完成,在财、物的使用上也不同于常规的程序,因此,负责组织协调节目的策划人员无疑是具有核心地位的人。

再如常规节目的策划。常规节目主要指的是各栏目,这是新闻的常态,也是最难以实现“策划核心”思路的地方,但在理论上说,常规节目中编辑应当负有主要的策划功能,这是由编辑工种的特殊性质决定的。

首先,编辑是栏目的直接操作者,他最熟悉栏目的情况,知道栏目需要什么样的内容,由他提出策划思想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其次,编辑不负责节目的前期采集和制作,这使得他们一方面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来研究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跳出具体部门、领域的局限,在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思考问题。

再有,编辑往往处在信息交汇的中心,这对他们思考节目是一个很大的便利。在做好策划工作这方面,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即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定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编辑应该成为记者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要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为他们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编辑、制作,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要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二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拍摄了画面(含现场声),编写了文字稿(含字幕设计),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制作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要做镜头的剪辑工作,要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画面的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等这些繁琐的工作,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可以这样形容,诸多工作就像宫商角徵羽,各自发出应该发出的音响,才能构成一首完美的乐曲。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电视的版面,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电视新闻编排中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电视编排“艺术”方面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蕴含在相对时空中的“节奏”。特德·怀特说:“节奏意味着新闻节目要保持流畅,不能迟滞或令人厌烦。”在具体操作上,他认为“要将录像新闻和口播新闻恰当地混排”。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的新闻机构早已形成了编辑负责制,编辑享有策划节目、安排版面、调动记者的权力,比如CNN,其国内编辑和国际编辑就是这样一种角色。国内电视界近年来也开始试图向这方面努力,如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报道》就是较早实施编辑负责制的栏目。但是,编辑地位的这种提升是不彻底的。在栏目内部,编辑确实具有了决定当天版面的权力(值班主任只把握政治原则和节目大方向),但是,他们尚不真正具备对前期记者的调动权。在现有的体制下,编辑和采访部门,也就是说,编辑和记者还是一种平行的关系,甚至某种程度上还留有过去采访决定编辑的痕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编辑思想的体现,他的策划方案不可避免地要打折扣。再有,由于长期缺乏锻炼,编辑部门缺乏一批真正的“大编辑”人才。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除了必须有其他新闻媒介的编辑相同的思想、文化素质,还需要先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要有组织、协调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每天都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话,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制作编辑还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合成三个部分。纯熟的制作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电视新闻编辑还要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电视新闻飞入千家万户,千家万户都可以介入电视新闻中来。“双向传递”的实现,更要求我们的编辑成为社会活动家。同社会各个层面接触得越多,越能及时获取新闻信息。这对于编辑们制定报道计划、编写播出大纲是极为有益的。当然,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不可没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献精神;不可没有“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不可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可没有“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

因此,报道策划更需要电视采编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注意日常的积累。思考方式上,从单线结构的归纳思维到复线结构的发散思维,要两种方式并用。换个角度,观照许多见怪不怪的人与事,往往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变腐朽为神奇。

要做好电视报道策划,还可以尝试确立编辑负责制,逐步建立以编辑为核心的组织架构,使新闻节目或新闻专题栏目编辑真正成为日常策划的主体和核心,这就需要尽快培养一些真正的编辑人才。这些人必须具有部门主任的视野、跑口记者的专业知识、广泛的人际联系和熟练的栏目操作能力。

第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舆论导向,能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明辨是非的作用。在企业电视新闻策划中明确正确的舆论导向非常重要。任何企业,都有明确切实的发展目标,企业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善于宣传企业发展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意义,不间断地传达给职工,做到使职工人人心中有目标,使职工明确,对国家的贡献、企业的发展和个人利益的获得,都取决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而把企业的发展目标转化为干部群众的价值和行为取向,把职工的积极性凝聚到企业精神上来,确保年年获得较好的生产效益。我们知道,企业的中心活动是生产、经营,而企业舆论是企业实际生活的反映,因此围绕生产、经营的谈论就成了企业舆论中经久不息的话题,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已经同职工的利益融为一体。不仅企业的重大方针、决策变动会引起职工的关注和议论,企业每个新措施出台,每个新产品问世,以及原料紧张、销售危机、质量风波等等都能成为职工们议论不已的话题。在这种时候,企业电视新闻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正如舆论学指出的那样,以公共事务为纽带的公众,通过意见交叉、互补,逐渐消除了私见差别而形成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认识,这一认识就成为公众成员智力和见解的总和,情感和意志的整合。在企业舆论的这种形成过程中,企业职工表现出了他们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参与。

企业电视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工具,它不光满足观众的需要,也还有引导、启发、教育的责任。企业电视新闻工作者常常能在与职工打成一片的同时,从职工的工作、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在报道中以真切的事实、活泼的形式、诚恳的态度、深刻的思想去启迪职工,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企业、工作、人生、社会,使他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融入企业生活中。

这种以积极的姿态去影响与改善观众的态度,一般叫做变“被动型”为“创造型”、“影响型”,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等等。引导职工在提意见的同时加强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引导职工扩大眼界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引导职工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引导职工增强科学观点,以科学态度开展工作;引导职工认识安全生产对工人的保护作用,增强他们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的自觉性;引导职工追求真善美,树立新道德新风尚;引导职工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等等。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认为需要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感到缺乏什么,有不足之感;二是个体期望得到什么,有求足之感。而这种需要既有生理、物质的,又有精神的。其中最高层次是能体现个人社会价值的自我实现,也就是表现个人成就与工作被社会承认,被人们所认同而体现出的个人荣誉感、创造性、成就感、道德感、正义感等等。再从企业管理的新一代理论来看,当代管理理论强调了尊重人,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这种理论认为在企业一切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中,以人为本;在人的一切素质中,以人本素质开发为本;在各种人本素质中强调和突出价值观念和政治方向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无论是从职工个人的精神需要来看,还是从企业管理的活力来看,都必须让工人在企业电视的舞台上表现自己的当家作主精神、拼搏创造精神、团结互助精神、以苦为荣精神等等。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核心内容。江泽民同志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是对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精辟而深刻的论述,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期的最核心内容。舆论导向即舆论的倾向性和指向性。新闻事实一经新闻媒介宣传报道,便产生强化、放大、引导作用,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在企业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策划中,也要切实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我们的媒体办得好“可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起到有力的宣传、贯彻作用,对群众起到极大的动员、鼓舞作用,对先进的东西起到积极的倡导、弘扬作用,对错误的东西起到及时的制止、纠正作用,还可以对科学知识起到广泛的传播、普及作用”这五个作用的要求,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电视报道艺术重要性的提高,使报道策划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只有通过周密策划,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电视新闻作品,才能更好地贯彻新闻媒体的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也才能使电视新闻报道出精品,使采编人员抛弃传统的简单化、被动式的报道形式,积极主动地把握时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产品,来满足受众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