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料范围与研究思路

资料范围与研究思路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料范围与研究思路_《德文新报》研究第三节 资料范围与研究思路由于原始资料保存的限制,本文资料范围主要为1896年至1917年《德文新报》原件共计1 100余期,关于1886年至1895年该报的情况,则借助其他历史文献及当时在华其他外文报刊,如《字林西报》、《上海差报》、《晋源西报》、《东方舆论》等,通过旁证材料尽可能地描述那段历史。如若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那也可以算是《德文新报》对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的贡献了。

第三节 资料范围与研究思路

由于原始资料保存的限制,本文资料范围主要为1896年至1917年《德文新报》原件共计1 100余期,关于1886年至1895年该报的情况,则借助其他历史文献及当时在华其他外文报刊,如《字林西报》(North-China Daily News)、《上海差报》(The Shanghai Courier)、《晋源西报》(The Courier and China Gazette)、《东方舆论》(Ostasiatische Rundschau)等,通过旁证材料尽可能地描述那段历史。

在背景叙述方面,选取中国近代史[20]、上海租界史、18世纪之后的德国史[21]、专门史等著述作为材料支撑;在新闻史相关问题的论述方面,以中国新闻史、德国新闻史、英美新闻史及世界新闻通史的代表性专著作为基础性参考资料,有理有据地说明前述提到的关键问题,即各语种近代在华外文报刊在中国生存并发展的同时,也将多样化的报业传统带进中国;在内容分析方面,根据论述需要,借助1914年世界大战研究、海外德侨研究、德国海外殖民地研究、19世纪到20世纪的舆论宣传研究等国内外著作展开论述。

前文已经提到过,目前,关于《德文新报》的研究多为综述性介绍,尤其是关于该报基本信息的陈述模糊不清,没有可信的依据支撑,因而,明确展现《德文新报》的基本信息,厘清该报发展历史,有针对性地对该报内容进行分析,这些都是本研究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还期望将《德文新报》置于报刊发展史的进程中,对前文提出的近代在华外文报刊将多样化报业传统带入中国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诚然,近代在华外文报刊的问题绝不是一份《德文新报》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但是,正是在对《德文新报》进行了阅读和分析之后,笔者注意到,这份德文报刊所体现出的特点与已有研究中所阐述的在华外报特点有很大区别,因为后者一般都是从英美人在华所办报刊中得出结论的,这也就使目前的在华外报研究结论是否准确成为值得思考的事情。已有研究成果对在华外报的论述之所以偏于英美报业传统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对其他小语种在华外报的模糊认识有关。在不能近距离切实了解其他小语种在华外报的情况下,很容易将这一类报刊一概而论,从而导致英美报刊特点遮蔽了其他在华外报特点。因此,本文对《德文新报》进行剖析,正是在华外文报刊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在前述几位学者已完成研究成果的启发和引导之下的继续开拓。也只有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在华外文报刊的分析工作一一完成,才有可能宏观并客观地对近代在华外报做出较为客观的论述。

本研究根据报刊分析的一般原则,将对《德文新报》的基本信息及该报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对现有研究中模糊不清或存在分歧的细节,以历史考证的方法加以论证;对可以明确的历史细节做进一步解释,而暂不能考证出确凿证据的部分,则利用相关史料给出可能的推测,以助于日后进一步研究。在报刊的内容分析方面,按照该报发展过程,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辅以简单的数据统计,展现研究对象在新闻报道方面的特点和倾向,从而较为客观地分析该报所代表的德国报业传统在近代中国报业环境中的状况。通过展现《德文新报》所代表的德国报业进入近代中国并成为近代在华外报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事实,可以支撑本文前述的观点,即在华外报不能以英美报业的视角一概而论。冲破以英美报业的视角看待全部在华外报的藩篱,其目的在于更客观、真实地认识在华外报,从而进一步分析在华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的角色及其所起的作用。

《德文新报》对报业问题、尤其是中国报业问题一直保持关注,这是在华外报对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产生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借《德文新报》的相关报道展现彼时德国在华新闻工作者对中国报业的认识和看法,这些内容是重新认识和反思近代中国报业真实情况的有益资料。如若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那也可以算是《德文新报》对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的贡献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