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两大体裁的写作诀窍

新闻两大体裁的写作诀窍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五讲 新闻两大体裁的写作诀窍新闻体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消息,一类是通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要掌握了两大类体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所有的小类体裁也就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了。消息是一个核体,是新闻价值结晶的中心部分,它支撑着新闻的全部内涵和外延。所以,我们可以把消息看作是新闻核;可以把新闻核也称之为消息核。

第十五讲 新闻两大体裁的写作诀窍

新闻体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消息,一类是通讯。消息类有简讯、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评述性消息、特写性消息;通讯类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调查报告、读者来信、新闻专访、深度报道、报告文学。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要掌握了两大类体裁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所有的小类体裁也就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了。

一、消息的写作诀窍

从狭义上的新闻看,消息就是新闻,它与新闻是一个概念。消息是一个核体,是新闻价值结晶的中心部分,它支撑着新闻的全部内涵和外延。所以,我们可以把消息看作是新闻核;可以把新闻核也称之为消息核。

既然消息是新闻核,那么它就有“核”的两个特点:一曰实;二曰硬。消息的内容是真实而充实的,它装的全都是新闻事实;消息的内容也是坚硬而强硬的,它用事实的硬道理说话。因此,写作消息就要实打实、硬碰硬,以“夺”为胜,在标题的光彩“夺”目、导语的先声“夺”人、主体的卒章“夺”志上狠下功夫。

1.标题“夺”目,贵在“两个结合”。

消息耍的是标题,不会写标题等于不会写消息。

阅读心理研究表明,消息标题只有光彩“夺”目,才能产生“眼球效应”。一则好标题等于是一则消息的“闪光点”,它可以凭借“光彩”的刺激,把读者的目光吸引在消息上。“题好一半闻”。著名的新闻家邓拓曾经说过:“谁要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就给他磕3个响头。”

制作标题的诀窍,就在于做到“两个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消息增光添彩。

消息标题的制作,必须做到实虚结合。所谓实虚结合,就是把新闻事实与思想倾向结合起来,实现新闻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一则标题如果全是实的,读者就难免只见现象、未见本质;如果全是虚的,读者就会如堕雾里,不知所云。所以,标题要闪耀光彩,就必须处理好实虚关系,把实虚巧妙地结合起来。

(引题)把定心丸送给农民 将好政策交给群众

(主题)平凉地区广大农民欢迎中央一号文件

(引题)顶住“说情风” 冲破“关系网”

(主题)泾川县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毫不手软

(引题)“反弹琵琶”翻新声 齐奏“种草养畜曲”

(主题)黑河乡畜禽收入两年翻番

(主题)种草又种树 “黄龙”变青龙

(副题)青龙乡户均林草30.3亩

从以上4则标题中可以看出,实题重在叙事,即直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虚题重在说理,就是显示新闻事实的思想性,表明新闻的普遍意义。一般来说,主题主实,引题和副题主虚。但虚题也可以作主题,比如后两则标题就相映成趣,反映的都是种草种树的新闻,前则主题是实题,突出新闻性;后则主题是虚题,突出思想性。同时也可以看出,“定心丸”、“好政策”、顶住“说情风” 、 冲破“关系网”、“反弹琵琶”翻新声、 “黄龙”变青龙等词语,在实虚结合上为标题增添了光彩,有助于夺取读者的目光,强化“眼球效应”。

消息标题的制作,还须质文结合。所谓质文结合,就是把新闻质体与表达文采结合起来,实现新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文采与光彩灵犀相通,都是新闻美追求的对象。质文结合,也为光彩提供了用武之地。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那就显得野而不雅;假若文采胜过了质朴,那就显得华而不实。文质彬彬,才算恰到好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文采与光彩的标题,不足以争夺读者的眼球。标题增强文采、增添光彩,说到底就是讲求修辞。

下面就标题制作常用的修辞方法作以简略介绍:

一是比喻法。比喻是新闻标题形象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化生疏为熟悉,化艰深为浅显,引起人们的好感和联想,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主题)绿草长出“摇钱树” 白灰筑成“聚宝盆”

(副题)峡门公社引导农民开发山区资源

(主题)“龙头”摆动 “龙身”腾舞

(副题)东华镇以采煤业带动其他乡镇企业

(主题)发挥“火车头”作用

(主题)激扬“太阳石”精神

(副题)华亭煤矿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塑造良好形象

(引题)下岗不气馁 上山创新

(主题)5职工开发万亩荒山自铸“绿色饭碗”

(副题)他们是王文贵、史西安、廉永峰、刘勇、朱军

把草畜产业、石灰厂比作“摇钱树”、“聚宝盆”;把带头企业和联动企业比作“龙头”和“龙身”;把党委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勤政廉洁精神比作“火车头”、“太阳石”;把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就业比作自铸“绿色饭碗”,给文字增添上了生动、形象的熠熠光彩。显然,喻体比本体更有吸引读者目光的魅力,更有感染读者心灵的美感。

二是借代法。借代的特点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和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人们所熟知的另一种相关联的人和事物的名称来替代,从而使标题既省俭笔墨,又生动形象,易于引起读者的兴味和联想。

(引题)泾川造林好 经验在哪里

(主题)三届县委“接力” 万千群众“竞跑”

(主题)一手扩“分子” 一手控“分母”

(副题)东华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100元

(主题)既培养“凤凰” 又寻求“梧桐”

(副题)平凉技校步入学生入学成材就业良性循环

(引题)大办乡镇企业 发展流通服务 组织劳务输出

(主题)平凉地区18万农民跳出“农门”

“接力”、“竞跑”借代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搞绿化,“分子”、“分母”借代经济收入、人口生产,“凤凰”、“梧桐”借代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农门”借代农业生产,借助这些借体的光泽和色彩,使本体增强了生动性、形象性,因而增强了标题的艺术魅力和可读性。

三是引语法。

成语、谚语和来自生活的顺口溜,含义深刻,概括力强,向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恰当选用和活用,能够增强标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往往会收到特殊的效果。

(引题)既“锦上添花” 又“雪里送炭”

(主题)平凉县扶持社员发展多种经营

(主题)重产量“山穷水尽” 重质量“柳暗花明”

(副题)安口陶瓷厂端正经营之道赢得效益激增

(引题)“商品生产要搞好 多往集上跑一跑”

(主题)泾川县着手建设小集镇

(引题)“一年蒙,二年灵,三年回来变能人”

(主题)庄浪县3万农民走南闯北谋富学艺

(副题)赚来资金,学来技术,回乡办起300多个乡镇企业

前两则标题活用成语,以简驭繁,文采斐然;后两则标题引用群众创作的顺口溜,耐人寻味、意趣横生;总之。比一般化的标题效果要好得多。

四是对偶法。对偶是标题修辞最常用的技巧,它用简练概括、节奏感强的语言把新闻事实中某种对应关系精辟地反映出来,看起来楚楚入目,读起来琅琅上口,备受读者的青睐。

(引题)平凉县国营饮食业放下官商架子搞活生意

(主题)独家经营——门前冷落车马稀

(主题)开展竞争——买卖兴隆亏变盈

(主题)张秀兰热情办起地毯厂

(主题)众乡亲欢心奔上致富路

(主题)兰炼帮贫扶困

(主题)庄浪借梯上楼

(主题)车轮滚滚飞越唐古拉山

(主题)富路遥遥驰骋世界屋脊

(副题)平凉一支农民汽车队活跃在青藏高原

上述4则标题依次用了反对、串对、正对、并对的手法,各有特色。运用对偶要做到语言简练,措辞精辟,对仗自然,切忌故意做作,生拼硬凑,以词害意。

笔者从事新闻职业30年,制作了大量的标题,以上20则标题可谓代表作。积多年的体会和经验,制作标题要在“两个结合”是下功夫,通过实虚结合,在标题中体现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通过质文结合,将审美价值寓于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之中。实也好,虚也好,都要同文结合,形成标题光彩的三位一体。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得好:“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虚题如同水性也要荡起涟漪,实题好比木体也要开出花朵。如果我们的标题制作达到了“木体实”、“水性虚”,并且“花萼振”、“沦漪结”,那么光彩夺目、引人入胜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2.导语“夺”人,贵在“两个加大”。

读者被标题牵到稿子上,接下来自然是阅读导语。这时候,导语更要先声“夺”人,把读者引向消息的深处。

导语争夺读者的关键在于“两个加大”:求真务实,加大“新闻信息量”;标新立异,加大“阅读兴奋值”。

先说第一个“加大”。导语是缩小了的消息,是消息的“精华版”。因此,它浓缩、聚敛着消息所承载的新闻信息。这新闻的信息量越高,导语先声夺人的力量就越大。

1983年1月,笔者采写了《(主题)办起家庭粉坊 生活安居乐业 (副题)下放户毛玉梅决心扎根农村》的消息。平凉县城镇居民毛玉梅,1969年带着5个孩子下放到农村,由于“大锅饭”吃得队穷分配低,年年超支欠款,日子过得甚为艰难。一家人觉得农村没奔头,千方百计托关系想返回城里。1981年,农村实行大包干,毛玉梅受党的富民政策的鼓舞,办起了家庭粉坊,并利用粉渣附带养猪,加上12亩承包地打下的粮食,她家很快甩掉了困难户的帽子,过上了富裕日子。富光景难舍,毛玉梅于是打消了返城的念头。笔者采写这篇消息的旨意,是要反映农村改革给下放户带来的喜人变化。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本报讯 平凉县柳湖公社天门大队三天门生产队下放户社员毛玉梅,办起家庭粉坊,全家人安居乐业,再也不想扑腾着返城了。她高兴地对人说:“在农村办专业户美得很,有粮、有肉、有钱、有房,子女有业就,生活有奔头,进城哪有这么多好处!

这一导语的新闻信息量很大,读者一读完就基本知道了消息的大要内容,对毛玉梅过上不想返城的好日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粮、有肉、有钱、有房,子女有业就”,这样的生活城里人也未必拥有。并且,这一导语“夺”住了人心,读者还想进一步了解详情,看一看毛玉梅是怎样办起粉坊带猪场的,产品销路如何,养了多少猪,打了多少粮,挣了多少钱,家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能不能让毛玉梅打消返城的念头。

下面,笔者再举几个导语加以印证:

本报讯  6月14日下午,一辆崭新的“东风”牌载重汽车驶进平凉地委机关大院,停放在正在举行地委扩大会议的礼堂前。这是平凉市安国乡颉河村农民李世虎,特意前来向与会的地、市领导“卖派”他刚刚买的新车。

——《平凉农民李世虎当众夸新车》

本报讯 庄浪县去年劳务输出3万多人,流动大半个中国。这些农民带回了1500多万元资金,还带回了技术、信息和新观念,从而为全县造就出一大批农民企业家、技术员和能工巧匠。

——《庄浪县3万农民走南闯北谋富学艺》

本报讯 平凉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初步形成网络,每年至少可使5万青年农民受到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近3年来,全区通过这一网络已培养了17万多农家“小财神”,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技术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平凉农村初步形成职业教育网络》

本报讯 由5名下岗职工办起的平凉市正兴林场,经过3年的艰苦创业,现在已是“倒吃甘蔗——渐入佳境”:9904亩的荒山荒坡,已有3124亩按营林标准栽上了各种树木,并全部通过林业部门的验收,开始享受国家出台的连续8年每年每亩补助100公斤粮、20元钱的退耕还林优惠政策。12月13日,场长王文贵站在山头上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自己打造的“绿色饭碗”开始有回报了。

——《5职工开发万亩荒山自铸“绿色饭碗”》

以上4则导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尽量加大“新闻信息量”,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第一则导语5个W俱全,还透露出李世虎的用意:借地委扩大会召开之机,特意前来夸耀新车,向支持他率先致富的领导们表示感谢。第二则、第三则导语以数字为媒,也是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纳入其中,紧紧“钩”住读者。尤其是最后一则导语,凝聚的信息量纯度高、密度大,可以说是消息中的消息。把这一导语连同标题作为简讯报道出去,不啻是一则言简意赅的新闻。

后说第二个“加大”。导语先声“夺”人的力量,还来自“阅读兴奋值”。传播心理学的“魏巴定律”认为,在达到饱和点之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感觉深度便成正比例的增加。加大“阅读兴奋值”,就是让刺激强度尽量达到饱和点,使读者的阅读兴奋高昂而持久,令其看了导语非读下去不可。梁启超说得好:“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刺也者,能入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

如果说加大“信息含金量”是求真务实,那么加大“阅读兴奋值”就是标新立异。求真务实,让读者产生真实感;标新立异,让读者产生新异感。建立在真实感上的新异感,更有使读者加强和延长兴奋期的刺激力。

1986年12月底,笔者采访了崇信县印刷厂新任厂长屈福荣。这位5岁时被无情大火“烧”去左腿的残疾人,出任厂长前是厂里的会计。当年3月,县经委公开向社会招聘厂长,小屈报名应聘。在答辩会上,他以独具慧心的治厂方略,战胜了竞争对手而被招聘。他走马上任之后,面对企业不景气的亏空局面,看准经营“破绽”,使出了三招“杀手锏”:选贤任能,建立起精干有力的管理班底;奖勤罚懒,拉开工资档次;挖潜改造,更新设备、字模。这样一来,厂子有了活力,开始从下坡路走向上坡路。到11月底,全厂实现扭亏为盈。采访完毕写稿时,笔者制作了《(主题)残疾人中出强者 (副题)屈福荣三招“杀手锏”打开崇信县印刷厂新局面》的标题,并采取“叙述法”写作了这样的导语:“崇信县国营印刷厂残疾人厂长屈福荣去年4月上任以后,使出了三招“杀手锏”,使企业焕发了生机。截至11月,实现利润1.8万元。”显然,这一导语很平实,但也很平淡,刺激读者兴奋点的力量较弱,笔者自己也觉得不够劲。经过再三推敲,运用“悬念法”写出了新的导语:

本报讯 1986年4月,27岁的残疾青年屈荣福当上了崇信县国营印刷厂的厂长。消息不胫而走,议论顿时鹊起:“小伙子肩膀嫩,又缺一条腿,能担起这么重的担子吗?”“这么大的一个县,难道没人了,让一个独腿人当厂长?”

新导语打破俗套,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诱引他们弄清小屈这个残疾青年到底能不能当好厂长,能不能干出名堂。待到读完全文,他们就会得到一个答案:屈福荣身残志不残,不愧是一个强者。

加大导语的“阅读兴奋值”,还有一个诀窍,就是采用“描写法”,以生动的形象吸引读者。请看下列的导语:

本报讯 “惊蛰”时节,平凉市花所乡段沟村的田野上有240多亩承包地的冬小麦返青格外好,看不出一点受旱的样子。一些农民喜滋滋地说,幸亏老杨打了一口机井,帮了大忙,要不然,遇上这场少见的伏秋冬春“四连旱”,哪有这么好的墒情和麦苗?

——《杨世春投资千元打机井》

本报讯 青年农民李广金的家庭食品厂,只有一间不过20平方米的厂房,几件不值500元的设备,却生产出了受市场欢迎的糕点,月收入达500多元。像这样摊本小、收益大的农民家庭企业,在灵台县独店乡已涌现出129个。

——《独店乡户办企业发展快》

本报讯 前不久,33名已在北京西列车段当时上列车员的平凉技校毕业生,向母校寄回了她们在天安门广场的集体照。照片上,她们青春的面庞无不露出幸福而自豪的微笑。今年平凉技校258名应届毕业生,已有196人早早走上了工作岗位,余下的62人,学校正在积极联系,力争6月底前全部安置就业。

——《平凉技校步入学生入学成材就业良性循环》

本报讯 在灵台县,绿化最好的地方是集体林场。全县277个乡、村、社三级集体林场,如同绿色翡翠镶嵌在达溪河两岸的沟壑山坡之间,造林面积20.12万亩,占全县造林总面积的36.8%。8月1日至5日召开的全省农村义务植树、兴办集体林场现场会,总结了这个县以集体林场为基地、大面积绿化荒山荒坡的经验。

——《灵台荒山荒坡绿化成绩斐然》

以上4则导语,摆脱了抽象呆板的写法,以简练的描写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气息,让人觉得轻松,读起来不感到沉闷,油然产生继续往下读的兴奋。特别是第四则导语,本来写会议报道的开头就难免枯燥乏味,但笔者一反老套,运用“描写法”抓取镜头,给读者以画面感,增强了导语的可读性和诱导力,引领读者看一看灵台县的“绿色翡翠”是这样打造出来的。

为了便于叙述,上面对“两个加大”是分开说的。实际上,运用加大“新闻信息量”和加大“阅读兴奋值”的诀窍写作导语,是双管齐下、相互渗透的。一则好导语,总是“两个加大”共同使劲的结果。笔者在《东华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100元》的消息中,导语是这样写的:“华亭县东华镇的干部有着一个强烈的人均意识,他们一手抓经济‘分子’,一手抓人口‘分母’,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攀上2144元的新高峰,位居全区前列。”这则导语中表达信息量的字眼有“华亭县东华镇”、“干部”、发展“经济”、控制“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前列”;表达兴奋值字眼有“人均意识”、“分子”、“分母”、“攀上新高峰”;两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烘托,交相辉映,显然难以分清“两个加大”之间的界限。

3.主体“夺”志,贵在“两个凸现”。

主体是消息的“新闻核”,好比新摘的核桃,剥去标题的“外皮”、导语的“硬壳”,读者接下来就要尝一尝新闻“核仁”的滋味了。

需要补充的是,导语不仅要“导”读者,而且要“导”主体。犹如交响乐的基调,主导着整个乐章的展开。导语难写,难就难在它具有“双导性”。

在服从导语基调的前提下,主体写作的关键在于卒章“夺”志。也就是说,让读者有足够的兴趣读完消息,并且接受新闻蕴含的舆论导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对新闻舆论引导来说,必须征服读者,达到“夺”志的目的。

主体写作怎样才能“夺”人心志呢?这就是做到“两个凸现”:在多元信息中,凸现新闻核心价值;在核心信息中,凸现新闻角度价值。

新闻信息从来就是多元的,这是由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一个新闻事实,往往由若干个小的新闻事实组合而成,就像某种共生矿一样,既有黄铁、石英,还有自然金。开采共生矿,要看它的核心矿石的开采价值;同样挖掘新闻的价值,也要看它的核心价值。如果新闻的核心价值体现在“黄铁矿”上,那就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开采“黄铁矿”上,“石英”、“自然金”则置于服从地位甚至干脆放弃。

1988年4月,笔者根据平凉地区乡镇企业处提供的线索,来到平凉市大秦回族乡采访他们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新闻。这个乡大力兴办户办、联办企业412个,为农民增加收入75.26万元。乡上负责人谈了4条经验:一是观念启动,全乡确立了“吃饱肚子靠种植业,稳定脱贫靠林牧业,快速致富靠乡镇企业”的思路;二是干部推动,全乡60名乡村两级干部到村到户包办乡镇企业;三是能人带动,组织47个致富能人到陕西开阔眼界,一口气参观了28个乡镇企业典型;四是投入调动,筹集各项资金100多万元为户办、联办企业注入动力。在采访中,笔者很快确定了主攻干部推动这一经验的方向,竭力在这方面搜集素材。大秦乡有24名乡干部和36名村干部,乡上把这些干部全部分到12个村,由他们包村、包社、包户,帮助群众大办单户企业和联户企业。村干部根在本土,包社包户自然而然;乡干部中有12名是松散包村,隔三差五下来走马观花;还有12名是紧密包村,长年累月驻扎在村上,代表乡上具体抓落实。显然,两级干部包村包户的新闻事实由3个信息元素组成,每一个元素都可以展示新闻的价值。可是,3个元素并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进一步分析发现,最有价值的是乡干部紧密包村这一元素。于是,笔者在主体写作中,把紧密包村的乡干部的工作措施和效果,作为核心价值集中地凸现出来。

紧密包村的12名乡干部的工作很有成效,他们按照乡上的发展思路,深入到户,帮助群众在种植业安家、养殖业起家的基础上,搞好工副业发家,突出唱好乡镇企业这台大戏。他们与村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在3方面发挥了紧密包村的作用:一是出谋划策,帮助农户确定见效快的项目;二是排难解忧,帮助农户筹集资金,解决技术问题;三是铺路搭桥,帮助农户联系客户、推销产品。可以说,构思到了这一步,文路已经清晰,照此角度写下去就行了。但是,笔者又想到了另一个角度:为什么12名紧密包村干部的积极性这样高呢?原来乡上引进了竞争机制,将干部包村办法由“委派制”变成了“聘请制”。实行委派时,包村干部觉得自己是乡上派来的,“客人”意识比较浓厚,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乡上实行了由村上聘请包村干部的新办法,将12名包村干部名单公布于众,由村上公开自由选聘。基本要求一村一聘,但也允许数村联聘,甚至不聘;落聘干部从第三个月起,工资按一定比例下浮,由乡上临时安排工作。这样,那些热心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村上争着要,逼得坐了“冷板凳”的干部纷纷主动谈决心,讲打算,取得信任,争取被村上聘请。乡上也积极出面协调,当好“红娘”。经过左右对话、上下协调,各村都选聘了“意中人”。然后,乡上与应聘包村干部签订经济责任书,实行包村干部与村干部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实行聘请,使包村干部变成了“主人”,工作态度与过去大不一样。正因为如此,大秦乡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两个角度哪一个最有新闻价值呢?运用对比思考,笔者选择了后一个角度。后来的社会反响证明,后一个角度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核心价值,显示了角度价值的实践意义。《甘肃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干部包村实行聘请办法好》的稿子,这给笔者以极大的鼓舞。从此,一个以“两个凸现”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的自觉性,在自己的意识中形成。

主体写作与标题、导语写作相辅相成。标题、导语成功了,就为主体的写作打好了基础;主体成功了,就能很好地烘托标题、导语。如果主体写作不大成功,就会连累标题、导语。这就如同一个演员登台,眼神、表情不错,但身段跟不上去,也不能赢得“满堂彩”。因此,主体写作不可等闲视之,要和写作标题、导语一样绞尽脑汁。这样,主体就能够发挥出卒章“夺”志、征服读者的作用。

综上所述,由标题“夺”目,到导语“夺”人,再到主体“夺”志,这是消息写作的“三部曲”。通过“两个结合”、“两个加大”和“两个凸现”的“三部”争“夺”,最终求得消息的新闻价值“含金量”和读者阅读率的最高值。

二、通讯的写作诀窍

通讯,是一种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段,具体、生动、感知、形象地报道典型的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新闻体裁。与消息相比,它的内容更详尽,形式更多样,写法更灵活,风格更富于文采,体现作者的主体意识更拥有创造性。如果说消息是“信息传播的轻武器”,那么通讯就是“信息传播的重武器”。在当今读者对信息占有欲日趋强烈的时代,通讯在反映现实、引导舆论的广度和深度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讯由于信息容量大,在写作上要比消息更费力、更耗时。它在包容消息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更有自身需要的写作技巧,这就是:用内核延伸信息,用主题统帅信息,用结构安置信息。

1.构好内核再外延。

通讯是放大了的消息,是消息的艺术延伸。消息是信息的直接报道,它本身就是一个新闻核亦即消息核。通讯对消息的延伸,实际上是对消息核的延伸。

无论通讯如何延伸,其容量有多么丰富,形式有多么繁杂,经过剥壳取核,最后它还是一条消息。如果说通讯是一颗鲜桃,那么消息就是不可或缺的桃核。

因此,检验一篇通讯能否成立,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看它有没有消息核。如果没有,它就不是新闻,就不能叫通讯。也就是说,任何一篇真正的通讯都可以浓缩、还原为一条消息。如果不能,就说明这篇通讯是假的,是虚张声势。

既然通讯是消息的延伸,那它在写作构思上应该做到“两步走”:第一步,构思好新闻的内核,先打出消息的腹稿来;第二步,再在消息内核的基础上,延伸消息本身由于体裁限制而没有展开的信息。延伸的原则是保证浓度、适可而止:就像一勺白糖,冲成一杯糖水,既解渴,又甜口;如果冲成两杯糖水,喝起来就没甜味了。

对以上方法,著名新闻家梁衡概括为“内核外延法”。

2004年6月初,笔者带着采写平凉市三大基地建设的题目,奔跑在泾河两岸的大地上。按照采访也是打腹稿的方法,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半写作,选择的体裁是通讯,采访的步骤是先挖掘消息核,后延伸信息面。脚底板上“写”新闻,当自己东奔西跑拿到大量的信息素材的时候,写作已经是瓜熟蒂落的事了。

笔者运用“内核外延法”进行了写作。

通讯的标题定为:《平凉,崛起的热土》;导语写道:“在人们的观察中,平凉终于改变了过去那种‘又平又凉’的形象。如今,在这片已经崛起的热土上,平凉人气吞山河,奋力建设全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全省巨型畜牧业基地和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每天都在演绎着超越‘平’庸、突破苍‘凉’的新闻。透视这新闻的背后,一个甘肃东部经济强市正在大步流星地向我们走来……”

按照标题和导语所定的基调,笔者以三大基地建设为主线,以采访的3个典型为内核,首先写作了3条消息:(1)随着总高度80.6米的主井井塔的巍然矗立,华砚煤矿将跻身全国1000万吨特大型煤炭企业行列,并将带动整个华亭煤田的产煤总量攀上2000万吨的高峰;(2)平凉市景兴万头肉牛繁育场迎来香港金晖国际集团的客人,他们慕名前来考察这家去年10月建成的甘肃省目前最大的年可出栏育肥牛1万多头的肉牛繁育企业;(3)静宁县今春大规模栽植苹果为主的果树6.8万亩,全县果园累计总面积至此突破30万亩,成为规模效益名列全国前茅的果业生产大县。

有了3个消息核,笔者进行了延伸写作。围绕每个消息核,将采访得来的信息素材加以整合,在广度上扩展,在深度上开掘,用内核信息主导延伸信息,用延伸信息烘托内核信息,在双向促进中展开信息素材提供的有广阔感和纵深感的画面,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平凉建设全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全省巨型畜牧业基地和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的背景、意义、进展和成就,刺激、满足他们对三大基地建设的信息需求。

2.定好统帅再挑兵。

写作通讯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在笔下统帅到手的信息素材。统帅的力量来自于主题,主题的统帅是否正确、有力,决定着通讯写作的成败。

主题的认定,在采访中就已经开始了。如果不明确主题,采访就会盲目行事、漫无目的。不过,采访对主题的认定,还处于“粗加工”状态。进入写作阶段,需要进一步对主题进行“精加工”,进行提炼和深化。

主题好比是统帅,素材好比是士兵,一支没有统帅的军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判断主题确定得好不好,就看它能不能统帅起一大堆信息素材,能不能统帅起信息素材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和内在联系;如果不能,就说明主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和提炼。在去粗取精中深化主题,就要尊重信息素材的客观性,实事求是地从中提炼出思想意义和内在联系来。有了主题的思想意义,信息素材就有了使命感,就会令行禁止、兵随将转;有了主题的内在联系,信息素材就有了逻辑性,就会各就各位、排列有序。

笔者在写作《平凉,崛起的热土》时,提炼的主题就是:平凉是如何在三大基地建设中,超越“平”庸,突破苍“凉”,走向“崛”起和“热”火,改变了过去那种“又平又凉”的形象。根据这一主题,笔者把所有体现“崛”与“热”的素材集合起来,让它们听命于统帅的调遣,从而反过来支撑主题意图的实现。比如,在反映平凉建设全省巨型畜牧业基地的“崛”与“热”时,调集了10个信息素材:(1)平凉拥有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390多万亩,发展现代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2)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继周教授运用系统耦合原理,提出了以平凉为中心,建设黄土高原巨型畜牧业基地的设想;(3)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建设全省巨型畜牧业基地的决策在平凉出台;(4)平凉制定了“四个百万”的宏伟规划;(5)2003年,大种饲草34.14万亩,首先实现100万亩紫花苜蓿的目标;饲用玉米种植面积跃上65.5万亩的新标杆;总投资1.9亿元,实施了11个重点项目,以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把100万头牛和100万头猪的生产指标分解、落实到千家万户;(6)全市全力铸造产业链,新建和扩建加工、贸易企业55家,开发出高档牛肉、名牌皮革、优质明胶等优势产品,有力地提高了产业化水平;(7)全市大力推广温棚养殖、饲料氨化、秸杆青贮、强度育肥、冻精授配、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把畜牧科技贡献率提升到41%;(8)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展了“平凉红牛合成系培育”、“牛胚胎移植关键技术研究”、“绿壳蛋乌骨鸡选育”等课题的攻关,为巨型畜牧业基地建设提供“第一生产力”的支撑;(9)全市养牛总量突破69万头,猪饲养量突破84万头,羊和鸡饲养量分别达到45.2万只和672.9万只,增长幅度显著;(10)从巨型畜牧业基地建设所形成的种、养、加、贸产业链中,全市农民获得总收入18.21亿元,人均787元。10个素材是从大量的素材挑选出来的,其他素材尽管不错,但由于与主题切合不紧,只好忍痛割爱了。所有这些素材以及另两个基地建设素材的选用,都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思想:“正是三大基地建设,为平凉带来了崛起的动力和炽热的能量。”

3.搭好骨架再贴肉。

如果说,主题给“血肉”以“灵魂”,让信息素材“活”起来;那么,结构就给“血肉”以“骨架”,让信息素材“站”起来。

写作通讯,最讲求形象;而形象的塑造,离不开“血肉”和“骨架”。对通讯写作来说,“血肉”已经在采访中“万事俱备”,而关键在于“借得东风”,设计、构建好“骨架”。有了“骨架”,“血肉”就能被支撑就位,形象也就站立了起来。

“骨架”构成“建筑美”。有了好的“骨架”,“血肉”得以协调支撑,就能显示出“形象美”。通讯是一种最自由、最具有创造性的新闻文体,记者尽可以独出心裁,在结构的“建筑美”上标新立异。

一般来说,通讯的结构形式基本有3种: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和纵横式结构。纵式结构,按时间推移的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记者认识递进的顺序来组织材料;其特点是条理清楚、一目了然,便于读者了解事物发展的全貌。横式结构,按空间的变换、事物的性质来安排材料;其特点是层次分明、众星捧月,有助于读者把握报道的主题。纵横式结构,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按时空纵横交叉的方式来处理材料,其特点是布局错落有致,行文跌宕起伏,给读者以时空移动的立体感。从记者写作的角度看,纵式结构脉络清晰,比较好写;横式结构板块分割,写起来难度大一些;而纵横式结构时空纵横交叉,需要记者有较强的驾驭材料和文字的能力。

在写作《平凉,崛起的热土》时,笔者采用了纵横式结构:把三大基地建设的信息素材分为3个板块,每一块集中叙述一个基地的建设进程和成就,块与块之间呈横式并列;而在每一个板块内部,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组织材料、安排层次,是为纵式推进。比如,在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建设这一板块之内,按照事物逻辑性发展的8个层次,纵向安排材料:(1) 平凉建设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的条件已经成熟;(2)实施了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园区示范、技术推广的四大方略;(3)立足全国果业发展和布局调整的大背景,科学制定了5年《发展规划》;(4)确定了绿色苹果出口创汇基地、苹果商品化处理储藏设施等7个重点建设项目;(5)新建科技示范园区50处9万亩,培育绿色苹果出口创汇基地13万亩;(6)积极推广了覆膜套杆、压砂生草、壁蜂授粉、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尤其是果实套袋技术的推广有了大突破,优果率提高10个百分点;(7)在已有的“泾龙”和“陇原红”两个知名品牌的基础上,又整合出“平凉金果”的新品牌;(8)全市山地果园遍地开花,成为果园建设的新亮点,新栽果树经济林10万亩以上,总计保存面积突破130万亩。

在每个纵式板块内部的布局上,还有一个特点,笔者有意设计了AB双重结构:A为“新闻”,安排新闻核;B为“透视”,安排主体,对新闻核进行扩充、延伸。这样,通讯层次非常清楚,读者既读到了消息——新闻核,又读到了消息的透视、解读——新闻核的外延,从而喜闻乐见地获知了报道的全部信息。

精当的“骨架”配上丰富的“血肉”,通讯的“建筑美”就变成了“形象美”。美人之为美人,就在于她的骨架美,模特大赛上的骨感美人就是明证。因此,每个新闻人要苦心钻研通讯的结构艺术,在搭好“骨架”上惨淡经营。这样才能以报道的“骨架美”和“形象美”征服读者。

消息写作与通讯写作的新闻写作的两个基础。基础打好了,万丈高楼才能拔地而起。

需要强调的是,新闻写作是新闻报道的最后一道工序。这道工序关系到新闻产品能不能推销出去,能不能传播出去。如果稿子投出去,编辑看不上,被扔进纸篓,那就真正成了“瞎子点灯白费蜡”。进一步说,即使稿子被采用了,吸引不住读者的眼球,没有什么社会反响,也不免是“破桶打水半截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