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官方采访制度

古代官方采访制度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古代官方采访制度采访活动在古代伴随着采风一直开展着,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许多君主恪守的祖训。这些史官有的侍奉帝王左右记言记事,有的参加国家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种会议,采集“新闻”,并把采集所得公布或作为历史档案保存。一些史官所从事的“采访”活动虽然是官方的一种采访活动,但也值得现今的新闻记者借鉴。

一、古代官方采访制度

采访活动在古代伴随着采风一直开展着,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许多君主恪守的祖训。为了了解下情派人外出采访民情民意,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尚书大传》说:“见诸侯,问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周礼》记载,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就有“小行人”这一官职,专事考察各邦国的政教民风。一部《诗经》则荟萃了先秦五百年间不同地区的民间歌谣、礼仪乐舞,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娱神和娱人的风俗民情。它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先秦考察民俗的采风记录。这一优良的传统为后世所继承,沿袭数千年。

官方的采访下情的活动长盛不衰,并且不断增加记录的范围和内容。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采诗官外,政府还设置了收集和记录帝王言行及国内外大事的史官,诸如太史、内史、外史、御史等。这些史官有的侍奉帝王左右记言记事,有的参加国家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各种会议,采集“新闻”,并把采集所得公布或作为历史档案保存。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对鲁国的编年史《春秋》作过一次删改和修正。这部史书对鲁国的大事虽然只记了个大纲或提要,很不详细,可是它有明确的时间记载,因此曾被人称之为我国最早的“古代报纸”。还有人也因之把孔子称为我国最早的“新闻记者”,这当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由于孔子修订的《春秋》是鲁国史官编写的断代编年史,是属于历史档案性质的文献,当时并没有公开传播,它和报纸有着不同的性质和任务,是不能称为古代报纸的。孔子也和今日所说的新闻记者无法相提并论。然而,当时不少史书保存着大量有价值的传记史料,倒是值得后来之新闻工作者研究参考的。一些史官所从事的“采访”活动虽然是官方的一种采访活动,但也值得现今的新闻记者借鉴。比如,汉代史官司马迁为著《史记》,亲自深入实地,运用问、听、看的手法,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司马迁年轻时有过漫游的经历,到过东南一带许多地方。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探访大禹的遗址,在长沙水滨凭吊屈原,在登封瞻仰许由的坟墓,在楚地参观春申君的宫殿。在刘邦发迹的丰沛之地,司马迁参观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的故居,听故老讲述楚汉相争时这些开国功臣的逸闻轶事。在漫游过程中,司马迁流露出对传统文化极其深厚的感情。“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史记·孔子世家》)“余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在游览韩信故里时,他听当地人讲,韩信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尽管家境贫寒,仍然把故去的母亲安葬在高敞地。司马迁实地考察了韩信母亲的墓地,那里果然地势开阔,旁可置万家,证实了传说的可信。在战国时魏国的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他打听到所谓的夷门就是城东门,魏公子信陵君枉驾所请的侯嬴,曾经当过夷门监,即城东门的守护人。长途漫游使司马迁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加深了他对某些历史记载的理解。置身齐地领略到当地民性阔达,有大国之风;过薛地所见多暴桀子弟,而邹鲁多搢绅之士,两者大相径庭。司马迁入仕之后,曾出使西南,远到昆明;又侍从武帝东临碣石,见到了大海;西至空峒(今甘肃平凉),搜集黄帝的传说;到过北部边塞,登上了秦时所筑的长城;还参加了武帝带领群臣负薪塞河的活动。司马迁在广阔的地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他在游览过程中的真切体验和亲身感受后来也一道写入书中。[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