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话说“新闻人物报告团”

话说“新闻人物报告团”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话说“新闻人物报告团”去年9月,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的日子里,一个由6名英雄模范人物组成的报告团,在浙江各地作巡回讲演。因此,浙江日报社就给这个报告团取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名称:“新闻人物报告团”。由报社出面组织新闻人物报告团,除了使它发挥重大社会影响以外,也是让广大读者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进行一次检验。

话说“新闻人物报告团”

去年9月,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的日子里,一个由6名英雄模范人物组成的报告团,在浙江各地作巡回讲演。在短短15天中,报告团成员日夜兼程,跑遍了包括舟山地区在内的全省11个地、市,同两万多干部群众直接见面。人们从这几位有崇高理想、有模范行动的先进人物的报告中,受到了一次生动而又深刻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纪律教育。

组织这个报告团的不是党政机关,不是群众团体,而是人们意想不到的新闻单位———浙江日报社。说起来,新闻单位主动组织这个报告团是顺理成章的事:报告团里3名对越防御作战中战功卓著的英雄人物,是不久前在《浙江日报》上报道过的;3名在四化建设的平凡岗位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模范人物,也是《浙江日报》的记者、通讯员发现并向全省读者介绍过的。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经过报纸的介绍,早已闻名全省。因此,浙江日报社就给这个报告团取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名称:“新闻人物报告团”。

浙江日报社在这个时候组织这项全省范围内的社会活动,意在进一步发挥新闻人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各地正在开展的共产主义理想、纪律教育。这件事很快得到了省委的关心和各地党委的欢迎。省委书记王芳为此撰写了题为《有理想的人讲理想最有说服力》的文章,赞扬它是“运用正面典型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生动具体的理想教育的一种好形式”,相信它“一定会以真实形象、生动感人的报告赢得人们的欢迎”。

果然,新闻人物报告团的巡回讲演及其在各地激起的反响,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9月21日上午,在宁波市华侨饭店门口,新闻人物报告团的同志刚走下汽车,就被一群热情拥上来的学生围住了,一朵朵红花别到英模们的胸前,一个个请求签名留念的本子塞到他们的手里。这一事先没有安排的热情洋溢的欢迎场面,使报告团的成员非常激动。被誉为“维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的普陀县药检所所长周启堂对在场记者说:“眼前这景象把我带回50年代,那时候,我们欢迎从朝鲜凯旋的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时,也是这样。我已经多年没有见到这种场面了。”

报告团每到一地,会场里都座无虚席。他们在台州地区临海县作报告时,除了县城的听众以外,还有从外地赶来的许多听众,并带了录音机来录音。原来,他们是附近县和部分厂矿派出的代表,要把报告录下来,带回去让更多的人能听到。

面对当前党风和社会风气尚有许多消极因素的现状,浙江日报及时组织的这个报告团,每到一地,就在当地形成一股激浊扬清的冲击波,宣扬正气,压制歪风。尤其是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增强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台州地区医药单位一些同志在同英模座谈如何抵制不正之风时,大家从英模报告中得到一个体会,这就是“抵制不正之风,不仅要有严格的党纪法规来约束,更重要的是要像报告团的英雄模范人物一样,首先要在自己思想上筑起一道反腐蚀的墙”。宁波、湖州、嘉兴、舟山、金华一些地区的党组织,把英模们的报告印发出来,作为向党员进行理想、纪律教育的教材,推动了各地正在进行的整党工作。

浙江日报提出组织新闻人物报告团时,有人担心让自己报纸上宣传过的人物同读者直接见面,万一有关他们的报道有失误,不是影响报纸的威信吗?实际上,这个顾虑是多余的。由报社出面组织新闻人物报告团,除了使它发挥重大社会影响以外,也是让广大读者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进行一次检验。去年8月14日,报纸报道过原安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吴仲华,他深感要振兴安吉经济,应注重培养本地人才,因而主动辞去副部长职务,自愿到这个县的递铺中学担任高一年级语文教师。这次他也参加了报告团。人们听了他的报告后,不仅确信原来的报道完全真实,而且感到报告的内容比报道更切实、更生动感人。

报道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是当前一日千里的改革形势赋予新闻单位的一个重任,记者必须随时留心先进人物的出现,把他们的事迹及时报道出来,以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但是,新闻失实是整个新闻界尚未根除,需要不断提醒、警惕的顽症。尤其是在人物报道方面,往往容易犯以点代面、任意拔高、不切实际,甚至虚夸杜撰的毛病。如果新闻单位经常组织自己报道的人物参加报告团,就会促使记者、通讯员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笔下的新闻人物、新闻事实,能否经受得起群众的检验,能否得到群众的欢迎?从而树立起一个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观念,即:新闻,特别是人物报道,第一要真实,完全真实。这无疑是对记者、通讯员的一种鞭策。

群众与报告团成员见面时的一些提问、对话,对记者如何采写好人物新闻或通讯也很有启发。一般地讲,他们的对话不受拘束,有生活气息,不拿腔拿调,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心理。如老山英雄一等功臣、“英雄坚守连”连长汤仁发在金华市浙江师范大学作报告时,不仅报告现场被学生挤得水泄不通,而且报告散场后,又接受学生邀请,举行了小型座谈会。学生们提出许多问题:“有的战士平时调皮捣蛋,不服管束,为什么在战场上却能表现大无畏的精神?”“都说城市兵难带,但英雄中却有许多城市兵,你们是怎么带出来的?”“你们是英雄,但英雄也是人,您能否谈谈参战前、参战中的心理活动?”“在前线,您最想的人是谁?”这些问话,都充分反映不同读者的心理。而我们的记者在采写先进人物时,往往想不到这些方面,因而报道常常缺少针对性。

从温州二医护校7位女青年同“三八”女子卫生队指导员赵丽君的谈话中,记者还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赵指导员,听说这次对越自卫防御战,你和丈夫、妹妹一家三口都上了战场,而且丢下了自己的孩子,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说句实话,我真舍不得离开我的孩子。因为我对他照顾太少了。然而,我又想到,为保卫边疆,天下不知有多少父母也丢下心爱的孩子。现在战场需要我们,比我需要孩子更迫切,所以接到参战命令以后,我们就毫不犹豫地走了。”

女青年们又向赵丽君问起战场上的“夫妻情”。

赵丽君说:“我和丈夫同在一个部队,他在机关,我们之间相隔才一公里左右,却几乎没有碰面。有一次,我上前线送药,途中一个军人拦车上来,当时我竟认不出他就是我的丈夫。只见他全身像泥猴一样,又黑又瘦又脏,胡子拉茬的。等到他挤到我跟前,我才惊呼道:‘是你呀!’”说到这里,赵丽君感慨地说:“军人的牺牲,岂止在战场,我们这些20世纪80年代的女兵,充满了情与爱。可是在个人与祖国的选择上,我们都自觉地把心中的情与爱融注到祖国之中。”

这些话,既是理想教育,也是“新闻写作”课的好教材。这里有活生生的人物感情,有真切的内心活动,又有如画的情景描绘,使人感到先进人物可亲、可敬。可是,在报纸人物报道中,这样生动的描写却看不到,而这些恰恰是最能打动读者的心。

所以,由报社组织新闻人物报告团,不但具有宣传教育意义,而且对于记者改进新闻报道也有许多启迪,正如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一位领导同志所说的,这是“报纸工作的一个新发展”。

(刊于新华社《新闻业务》1986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