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研究

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研究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研究[5]上海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日趋活跃、丰富,为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受上海有关部门的委托,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负责调查上海市民对大众传播舆论导向的现状和问题,论证监督导向的科学性和社会影响,从而为进一步开展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提供参考意见。

第三节 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研究[5]

上海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日趋活跃、丰富,为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受上海有关部门的委托,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负责调查上海市民对大众传播舆论导向的现状和问题,论证监督导向的科学性和社会影响,从而为进一步开展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假设

上海大众传播媒介在近两年的舆论监督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肯定。

(1)舆论监督力度较大,特别是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敢于陈言。

(2)监督频率较高,凡对社会有害或有益或存在潜在影响的问题,都敢于提出。

(3)积极引导,以正面舆论影响社会舆论。

(4)部分社会成员仍不满意,主要是:监督表面化、形式化,深度不够。

二、研究方法

问卷实地调查,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结合。

三、调查问卷样本

(一)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_______岁

3.您的婚姻状况 a.已婚 b.未婚 c.丧偶 d.离异

4.您的文化程度

a.不识字 b.小学 c.初中 d.高中、中技、中专 e.大专、夜大、职大、电大、函大 f.大学本科以上

5.您的政治面貌

a.中共党员 b.民主党派人士 c.共青团员 d.无党派人士

6.您的职业(离退休者按离休、退休以前的职业填写)

a.党政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 b.银行、工商、税务、保险、金融从事人员 c.行政机关一般工作人员 d.文艺、影视、娱乐、体育业人员e.外资、合资企业人员 f.邮电通信业专业技术人员 g.商业贸易人员 h.军人、公检法人员 i.服务业人员 j.个体经营人员k.工程技术人员 l.医护人员 m.计算机专业人员 n.新闻媒体工作人员 o.教师 p.学生 q.农民 r.工人 s.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您上个月的个人收入

a.500元以下 b.501—1000元 c.1001—1500元

d.1501—2000元 e.2001元以上

8.您全家上个月的总收入是

a.1000元以下 b.1001—2000元 c.2001—3000元

d.3001—4000元 e.4001元以上

(二)媒体参与情况

1.您家现在有下列哪些物品(选项不限)

a.电视机 b.电脑 c.收音机或收录机 d.订有报刊

c.杂志

2.您上互联网吗?

a.上的 b.不上

(1)您每周上网的时间是

a.1小时以内 b.1—5小时 c.6—10小时 d.11—20小时

e.21小时以上

(2)您上网是为了

a.工作需要 b.消磨时间、娱乐 c.学习需要 d.获得免费资源 e.节省通信费用 f.对外联系方便 g.上网比较新鲜,尝试一下 h.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讨论 i.炒股需要 j.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上网是

a.自费 b.公费 c.两者都有

3.您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情况是

img113

4.您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请您按照重要程序排列前三项)

a.看电视 b.听广播 c.读报纸 d. 同家人、朋友聊天e.看杂志 f.上互联网 g.听传达或读内部文件 h.参加社团活动 i.其他(请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对日常广播节目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限选三项)

a.国际新闻 b.国内新闻 c.本市新闻 d.教育节目 e.天气预报 f.上互联网 g.曲艺 h.戏剧 i.广播剧 j.生活服务k.经济信息 l.广告 m.体育节目 n.电影录音剪辑 o.小说、评书连播 p.中、外文学作品欣赏 q.听众信箱、听众热线类节目r.科技、文化知识介绍 s.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

6.您家现在自费订报纸了吗?

a.订了 b.没订,但常买 c.没订

您订了_______份,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除了你自费订的报纸以外,您还经常读哪些报纸(请写出报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您对报纸中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

a.政治类 b.经济类 c.文化类 d.体育类 e.社会生活类f.法律类 g.娱乐类 h.教育类 i.国际时事类 j.信息类k.其他(请注明)_________

9.您家现在自费订杂志了吗?

a.订了 b.没订,但常买 c.没订

您订了_______份,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问您平时收看下列哪些类型的电视节目(请选出你最感兴趣的四类节目)

a.新闻类(如《新闻联播》) b.经济类(如《今日财经》) c.深度报道类(如《焦点访谈》) d.法制类(如《案件聚焦》) e.体育类(如《体育大看台》) f.游戏类(如《智力大冲浪》) g.服务类(如《房屋买卖》) h.文艺类(如《越洋音乐杂志》) i.电影和电视剧 j.专题片(如《纪录片编辑室》) k.教育类(如英语《走遍美国》) l.少儿类(如动画片) m.综艺类(如《正大综艺》) n.广告(如《电视直销》)o.谈话类(如《有话大家说》) p.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

11.在下列社教和法制节目中,您收看的情况是:

img114

12.您对下列节目的看法是:

img115

13.您认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最好的媒体工具是(限选一项)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e.杂志

14.您认为大众通过媒体实现对宪法和法律的监督是

a.可能的 b.可能性不大 c.可能性比较大 d.不可能e.说不清

15.您认为大众通过媒体实现对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是

a.可能的 b.可能性不大 c.可能性比较大 d.不可能e.说不清

16.您认为大众通过媒体实现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是

a.可能的 b.可能性不大 c.可能性比较大 d.不可能e.说不清

(三)您做过下面的事情吗?

1.向新闻单位反映本人或家人遇到的问题

a.做过 b.没有做过

2.向新闻单位反映个人对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的意见或看法

a.做过 b.没有做过

3.向新闻单位反映本人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意见

a.做过 b.没有做过

4.向新闻单位反映本人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批评

a.做过 b.没有做过

5.向新闻单位反映本人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表扬

a.做过 b.没有做过

6.在报纸上参加民意调查,并将问卷寄回有关部门

a.做过 b.没有做过

(四)您是否同意下列说法?

img116

(五)请您回忆一下,昨天您用了多少时间上网、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

img117

(六)您对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在舆论监督方面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研究结论

(一)上海市大众传播媒体的舆论监督环境基本形成

中共十三大报告将舆论监督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指出,新闻和宣传工作要发扬舆论监督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与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上海市大众传播媒体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发挥大众传播媒介舆论监督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综合研究结果,上海市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主要特点如下——

1.舆论监督成为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任务

舆论监督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控制系统,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实行舆论监督是国际性的社会历史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必然性,是受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体,行使法律所赋予的监督权力,反映舆论,影响权力机关和决策人物的社会现象。实现舆论监督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在所抽查的上海市三种大众传播媒体中,不仅在新闻节目中充分报道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社会批评,同时都开辟专题,对群众关心的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对社会影响大、具有典型社会意义的问题及时曝光。上视《新闻报道》和《新闻透视》专题节目中,每期内容中有关舆论监督的报道,文章达4000多篇,《文汇报》每年报道的有关舆论监督的文章也达到2000多篇,《解放日报》长篇报道社会舆论监督文章(3000字以上)达到150篇以上,其中许多文章是社会负面问题的曝光。各报舆论监督文章发在头条位置的平均达到30%。这个比例比西方许多大报类似文章要多得多。

2.正面引导为主,展现积极的社会内容

我国当前的舆论特征,如陈力丹所言,“由于急速的社会变迁,舆论呈现一时的迷茫状态:由于公众心态的浮躁,舆论呈现情绪化;由于社会群体的重新组合,舆论呈现分散化。”舆论的这种状态说明,我国当代各种舆论相互交叉、相互矛盾、相互交织,从理论上讲不是坏事,它一方面是社会变革时期难以避免的,同时与大众传播媒体的引导有关系。但我国的受众整体上社会承受力、判断力都很弱,媒体的报道对受众影响大。尤其在物欲与精神追求的方面,在远大目标和当前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受媒体的影响较深。因此,如果媒体反映的舆论内容与受众的现实感较为接近的话,舆论会较为一致,并形成较大的社会压力;如果媒体反映的舆论内容和受众的现实心理感受距离较大时,受众就会产生心理分裂,舆论多元就会出现;舆论多元又会加剧受众心理的分裂,受众的社会信任感就会产生危机。可见,媒体反映舆论不仅尽量接近舆论重点,注重报道的客观性,还要注重对受众的引导,培养受众和锻炼受众,使受众较为成熟,具有判断力和承受力。

上海市大众传播媒体在舆论监督的内容掌握和控制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在舆论监督和控制的范围上,涉及的范围广,报道面宽,集中的问题是社会不正之风方面,交通方面,社会公共道德方面,管理方面,环保方面,突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对各级基层组织的批评占一定比例时,正面舆论监督的文章占30%左右,主要是社会褒扬,正面引导。就是某些批评报道,也是把积极向上的精神作为重点去展开,努力挖掘消极内容中的积极因素,注意在正面报道中掌握好“度”,防止正面报道出现负面效果,提供的价值观念有舆论基础,不是虚拟,不是媒体的创造。在批评性报道时,为减轻消极因素可能带来的精神和价值的惶惑,跟进正面事实的弘扬,抵消负面影响。例如1999年几件大的全国性刑事案件的报道中,无论是电视还是报纸,都配合了正面的报道,既反映我国政府反腐败的决心和努力,又反映我国主流媒体是积极的,符合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

3.加强沟通,引导与沟通相结合,聚合了舆论

上海市大众传播媒体在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同时,把引导受众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积极的社会参与结合起来。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和新鲜的。具体地说,一般受众认为,社会主义市场是将发展经济作为社会的主要任务,最大收获是得到实际的经济利益。媒体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较多地讲实际的经济利益,但对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讲得不够,受众对转型期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力,而国内一些传播媒体对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报道不断增加和深化,使受众的期望值与负面的问题产生巨大的落差,从而产生失落感、挫折感,尤其是部分人对极少数人的暴发产生“被剥削”和“被掠夺”感,从而产生情绪化舆论。情绪化舆论影响社会的稳定。上海市大众传播媒体在这一点上是清醒的。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媒体注意加强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和报道,引导受众正确认识改革中的问题,发动群众参与讨论,加强沟通,有效地防止情绪化舆论的蔓延。这类报道在1998年的上海市大众传播媒体中得到较多的表现。

沟通能防止情绪化舆论的蔓延,也有利于聚合舆论。舆论多元化是社会活跃的表现,生命力的表现,但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多元舆论的长期存在,情绪化舆论的蔓延会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对社会的稳定带来危险。因为在改革中,我国出现的多元舆论和情绪化舆论是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有关,是缺乏社会认知、目标模糊和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上海市大众传播媒体改变九十年代国内许多媒体一味报道发家致富,特别是对暴富哄炒的做法,加强报道劳动致富、勤奋致富,强调做一个劳动者,而不是投机取巧、非法牟利。据不完全统计,在1998年至1999年的报道中,媒体报道了几十件有关勤劳致富的典型,加上对腐败的揭露,有效地聚合了不同群体舆论。

4.市民对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有较好认知

测度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有两个显著要件,一是大众传播媒体能及时反映社会舆论,二是社会对大众传播媒体的舆论监督较为关注和认知。据统计,各大报几乎每天都有舆论监督文章,受众非常关注大众媒体的舆论监督问题。上视《新闻透视》节目是开设不久的新栏目,经常收看的观众就达54.6%,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观众达到45.2%,经常收看《东视广角》的也达到30.3%。不看或很少看《焦点访谈》、《东视广角》和《新闻透视》的只占9.9%、6.9%、19.3%。在收看电视节目类型中,新闻节目、法制节目、深度报道等都是排在前面、受众群体较为稳定的栏目。

上海市民对舆论监督的认知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在接受调查的743名受众中,对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基本认知和认知较好的达到98%,其中基本认知的占52.9%,认知较好的占45.1%,认为《焦点访谈》、《东视广角》和《新闻透视》等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对社会有影响的和较大影响的分别为85.5%、72.3%、84.9%。接受我们面访的20多位受众都认为,报纸上的舆论监督文章和电视上的法制专题节目是最受他们欢迎的。这些说明,上海市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已经形成。

5.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层面不断拓宽

90年代初,一般人对舆论监督的认识面还较窄,认为舆论监督就是监督腐败,将坏人曝光,甚至认为是媒体监督社会。近年来,人们对舆论监督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首先是媒体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注意关心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注意反映广大群众呼声的报道。《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每年仅反映群众呼声的报道就达千余篇。《东视广角》和《新闻透视》几乎每期都有反映群众呼声的报道。其次是社会对舆论监督的认识也有很大提高,敢于对社会影响大的问题提意见,对政府品头品足。统计数据表明,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的范围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比较集中的有经济问题、社会生活问题、管理问题、环保问题、腐败问题、交通问题等。

(二)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1.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定位不够

舆论是什么?英文叫“public opinion”,即“公众意见”,有“人民主权”的意思。公众意见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意见,代表较广的社会层面。从上海市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的报道来看,自上而下的监督占绝大多数,自下而上的监督较少,社会群众对政府的监督极为鲜见,特别是对政府高层的监督几乎没有。在抽查的样本中,《新民晚报》、《文汇报》、《解放日报》上对下的监督的文章分别为253篇、170篇、166篇,下对上监督的分别是94篇、89篇、48篇,同级监督的分别是90篇、56篇、28篇。“东视广角”和“新闻观察”舆论监督的报道中,上对下的分别是25篇、10篇,下对上的基本没有。所谓下对上的监督也都是些日常生活问题。由于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不够,舆论监督可能表面化,甚至流于形式。

2.缺乏对舆论监督的深层认识

从受众调查的情况看,一般社会群众把舆论监督定位在日常生活行为的较多,认知结构有较大的缺陷,舆论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而且是一种经济现象。舆论首先是公众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评价,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如此。因此,舆论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部分,也是经济民主的一部分,是这两种民主互相影响的中间环节。舆论对于经济的监督作用与对政治的监督作用是互为交叉和促进的。在发展中国家是如此,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近现代的舆论监督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普遍的舆论监督有成为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什么?媒体缺乏对社会的引导。从理论上讲,社会各方面的干预才构成舆论监督的主体,因为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公民和组织。在现代社会,每一位公民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因此,他既是舆论监督的主体,又是舆论监督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位公民都应处在舆论监督之下。一个人损害了社会大众的利益,败坏了他所在组织的名誉,应受到舆论的谴责。同理,一切组织也应处在舆论监督之下。当前的我国,舆论监督的对象主要是:

第一,监督政府行为,主要是对政府决策系统的监督,对政府运转系统的监督,对国家公务员的监督。

第二,监督商业行为,主要是对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督,对商业道德的监督,对消费领域的监督。

第三,监督社会行为,主要是对公共道德的监督,对社会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的监督。

第四,引导社会,主要是对社会带倾向性行为的引导。

3.舆论监督的法理观念和伦理观念不强

舆论监督是社会行为,又是受法律监督的行为。在我国法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舆论监督又是受法律的补充。但舆论监督不能违法。上海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行为的法理概念从总体看还是很强的,但问题还有不少,主要是:

一是法律意识淡。有些刑事报道,在案件尚未清楚,或者虽已清楚,但尚未经法律程序时,就作定性报道,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有碍司法公正。在上海市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报道中,这类报道有一定比例,重庆彩虹桥垮塌事件的报道就是典型的例子,某报在报道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一篇新闻稿中,在尚未经过法律程序时,就作定性报道,其中用定性的副词就达20多处,而类似的文章在几天内有多篇。

二是伦理观念弱。在报道社会新闻时,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不够,尤其是对妇女、儿童的权益保护不够。某报在报道一篇儿童犯罪的新闻中,多次点名道姓地大讲犯罪事实,甚至提到该儿童的“性”问题。

三是监督的力度不够。上海市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频度较高,力度相对不足,尤其是群众对政府的批评监督,对高官的批评监督很少,有些重大事件的报道是在人已捕、刑已判、性已定的情况下的报道。实际上是结案“公告”。

4.缺乏对隐性舆论的反映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但公众的意见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存在方式。一般来讲,公开的舆论容易得到,容易报道,效果也好。但舆论有显性舆论和隐性舆论的不同表现。显性的舆论也包含行为舆论,它的表现透明度较好,是公众对外界社会刺激的认知、行为的综合反映,具有较明确的社会表达方式,是社会公众自我表现、自我需求、自卫,甚至自我发泄的需要。由于显性舆论容易发现,范围广泛,反映强烈,媒体反映的机会多,公众容易理解。隐性舆论是公众隐藏在心里,或没有表达,或没有表达环境,或没有表达心理准备,或没有形成概念,只是一种情绪,或不能确认社会认同情况,等待时机的舆论,是隐约的情绪。如果社会的隐性舆论潜伏期较长,也会出现突然爆发而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舆论监督中反映隐性舆论主要是加强社会调查,关注公众的社会情绪,适时让公众释放,防止隐性舆论的流动而发展成为社会行为。

(三)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应从反腐败抓起

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实行民主政治,实行对权力的监督,实行反腐倡廉,是保证改革任务完成的重要方面。要实行监督,就必须尊重新闻规律,发挥传播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

第一,反腐败是我国在相当长时间内思想战线上的重要任务,也是大众传播媒体舆论监督的主要内容。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社会腐败是舆论监督的主题。权力不受监督就会产生腐败,腐败行为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在反腐败方式的多样。大众传播媒体因其独有的特性在反腐败斗争中成为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城市,媒体的发展最为迅速,通过媒体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反腐败的斗争,有利于形成社会压力,起到法律起不到的作用。

第二,加强自下而上的监督,特别是群众对官员、下级对上级的监督。革命导师是十分强调媒体对政府和高级官员的监督的。列宁在苏联十月革命后指出,要提高舆论指责的百分比;毛泽东同志也很重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提出必须具体表现领导机关干部和党员的创造能力,负责精神,工作的活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批评缺点,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监督。可见,监督政府和官员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内容,必须加强。

监督也不是一般的说说,应该动真的,就是要讲清楚,问到底,有回音。对于群众关心的、社会影响力大的舆论监督事件,应该从“幕前”讲到“幕后”,拔出萝卜带出泥。有强度,不是温吞水。

第三,加强事前的报道和曝光。从调查的结果看,上海市大众传播舆论监督的新闻报道时间主要是事后报道,社会影响大,有震撼力。但事前报道更能体现传播媒体的社会参与性,也更能体现社会成员参与舆论监督。所谓事前报道,就是不要等到问题成堆再报道。例如,对一些带倾向性的社会问题,应防患于未然,抓苗头,也不要等有了结论再报道。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对政府官员的监督,不要设置障碍,应该松绑,给媒体独立的报道权,这样能防止“消防队”的干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