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关人与把关

把关人与把关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新闻选择:把关人与把关一、新闻选择的标准新闻选择是指新闻记者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可能引出的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的判断。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把关人认为,那些涉及众人、影响一大批人、有关社会名流尤其是掌权者的新闻就是重大新闻。

第三节 新闻选择:把关人与把关

一、新闻选择的标准

新闻选择是指新闻记者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可能引出的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的判断。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又称为“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认为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能与受众见面,“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

新闻选择的主体是“把关人”,新闻选择是新闻把关人有意识的活动,是把关人根据新闻的品质加以比较、评价的过程。但是把关过程并非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需受到新闻媒介内外多种因素的约束与影响,按照已被内化为自己信念的标准和若干具有约束力的法规进行的。这些依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媒介而异、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对具体新闻媒介而言,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有: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政策标准和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1.新闻价值标准

我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可以知道,不同的新闻、不同的题材(内容)对新闻接受者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别的。我们把能够构成新闻的信息中所含有的引起受众普遍兴趣的各种素质的总和称为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标准是衡量客观事实是否构成新闻的标准,最早形成于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的报业竞争中,各报社老板和主编为扩大报纸发行量,十分重视对新闻事实的选择。20世纪初,美国、日本的一些新闻学者,把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统一到新闻价值这一概念上。在中国新闻界,这一概念分别由徐宝璜从美国、邵飘萍从日本引进。

新闻价值以受众的普遍兴趣为转移,是根据普通大众,而不是社会精英的看法形成的。把关人认为,那些涉及众人、影响一大批人、有关社会名流尤其是掌权者的新闻就是重大新闻。

就中西方新闻界和学术界的普遍意见而言,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一般有以下五点:

(1)及时:新闻是“易碎品”,时效越强越有生命力。报纸上的新闻只有24小时的寿命,遇重大突发事件常常发行号外。在当今电子时代,广播电视网络的滚动发布保证新闻受众不会与新闻脱节一小时。

(2)接近:事件发生的地点离读者越近,新闻价值就越大。今天还包括心理接近。

(3)显赫:显要人物引起的注意高于非显要人物。

(4)重大:新闻事实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程度越大,新闻价值越大。

(5)趣味:西方新闻界认为,“趣味是吸引读者的良方”。大多数受众对新奇、反常、带人情味的东西更有兴趣。

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介刊播的内容经常被当作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商品,其新闻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取向的。在市场机制的制约下,冲突和反常往往成了记者、编辑作出新闻判断时优先考虑的因素。这种新闻价值观能够保障媒介的环境监测功能的发挥,具有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一面,这一点是应当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过于突出冲突和反常,正是当今新闻低俗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以长期抵制大众化报纸煽情主义的欧美国家高级报纸为例,它们强调:新闻报道准确重于迅速,平实而戒绝夸张,对社会新闻的处理采取严谨态度,在版面上不予突出,对于新闻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予以纠正。凡此种种,对于我们当今培养全新的、多层次的新闻价值观,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2.新闻政策标准

新闻政策是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我国的新闻政策,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党和政府就新闻宣传工作作出的决定、决议、指示,党中央领导同志和宣传部门负责人的有关讲话、批示等。

新闻政策是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的另一标准。这道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关系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能否进行公开报道的“命运”。

新闻政策标准通常体现为:

(1)政治标准

记者在接触新闻线索时,通常会首先从政治上来衡量新闻事实,判断这个事实在政治上的利害关系怎样。在我国,新闻选择的政治标准应包括: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以及有关条例;合乎风俗人情、民族习惯和文化传统;维护社会主义理想和道德等。

(2)新闻宣传思想

新闻宣传思想是在一个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传播要着重宣传什么、不能宣传什么的指导思想。新闻宣传思想的规定,是我们党和国家鉴于全局的利益和实际工作需要,对新闻事业实行领导和控制的一种手段、一种形式。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宣传思想会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如一段时间以来,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践行八荣八耻”等主题宣传、造势,相应的这类选题就会增多。

一般说来,新闻政策是新闻选题能否被报道的必要条件,即符合新闻政策的选题不一定被报道,但不符合新闻政策的选题就不能报道。

3.编辑方针

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是进行新闻选择的又一标准。我们国家的新闻机构,都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由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着不同的受众对象、报道侧重点或地方特点,并且承担着不尽相同的工作任务,这样,在具体的工作原则与编辑方针上,各个新闻机构又有一些不同的规定和做法。由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的编辑方针不同,它们选择新闻的具体标准也是不同的。比如,对奥运会的报道,央视体育频道会以大篇幅进行充分报道,新闻频道可能只在几个新闻栏目有一些报道,而电影频道可能就只有很少的报道。同属一个报业集团,同样都是有新闻价值且符合新闻政策的选题,《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可能就会有不同的选择。

因此,记者确定选题时,只有紧紧把握自己所服务的新闻传播机构的编辑方针,才能做到产品对路,提高效益。

二、新闻选择的过程

新闻选择的三个标准像三个筛子一样对大千世界纷纭繁杂的事物进行着选择,只有这三个筛子全都通过的选题才会进入到下面的采访、报道程度中。

1.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

新闻价值的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可视(听)性、有用性等,某条新闻线索中以上要素具备得越多,就越有价值。同时,这些要素也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割裂的,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新闻产生增值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判断某个事实的新闻价值时,不应当孤立地看待每个要素的作用,而是要综合地看待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9·11”事件对我国受众而言,除了接近性不强之外,它里面蕴含着“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反常性、可视性”等新闻价值要素,这些要素累加在一起,使得这条新闻的价值极大,当时受众极为关心。因此,媒体应该迅速反应,强化报道。然而遗憾的是当时中央电视台对这一新闻的价值评估不够准确,只是在袭击发生后做了简报,直到午夜之前没有提供任何其他的信息。而另一方面,凤凰卫视的主创者迅速判断,认为这条新闻是个“重磅炸弹”,马上安排全球记者站的记者同时出动,又调动台前幕后人员、主持人轮流上阵,连续播出了36个小时,为这个世纪大新闻做了及时又比较详尽的报道,在一段时间内一度成为当时千千万万中国人了解这次恐怖袭击的唯一信息来源,于是甚至有许多大学生把他们的积蓄拿出来到宾馆租房间看凤凰卫视。

2.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

由于新闻政策标准的内涵通常体现在多方面,我们判断某个事实是否符合新闻政策,就要从多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权衡。全面权衡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新闻不断筛选的过程。要看是否符合政治标准,是否对党和人民有利,这是最基本的一步,事关重大。只有符合政治标准的事实,才能成为新闻媒介公开传播的新闻。如果某个事实不符合政治标准,即使它的新闻价值再大,那也不能在媒体上刊播。另外,要看是否能体现当前新闻宣传思想,要看在发表后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这是相当重要的一步。记者要做到这一步,既要对新闻宣传思想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又要对社会状态和受众心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只有社会效果是积极的,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新闻。

因此,记者平时应学习、掌握相关政策,并根据党的政策精神,认清当前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形势。这样才能在采访中深刻认识和把握新闻事实,准确地作出新闻选择,正确地发挥舆论导向和指导工作的作用。

但这里面要注意,衡量新闻政策不应成为及时报道的绊脚石,有的时候由于有关部门习惯“一看,二慢,三通过”,使得报道失去了最佳的报道时机,这样反而不利于报道发挥积极的社会效果。要改善这种情况,一方面要靠记者、编辑提升自己的政治判断力,另一方面也有待我们新闻管理机制的改革。

3.精准贴合编辑方针

编辑方针与媒体宗旨密切关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媒体,要着眼于各自的受众对象,按不同的编辑方针取舍新闻。记者要精准贴合自身的编辑方针进行选题,在选题前应该对自己所在的媒体或版面、栏目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新闻线索。

三、选题论证的方法

1.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

新闻线索是引导新闻采访发现新闻事实的途径,选择这个而不是那个新闻线索的根据就在于传播者对新闻事实的预期。因此,对新闻线索当中潜在的新闻事实的价值评估,也就是对采访报道的主要内容的预想,是选题论证的首要环节。

2.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

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从报道方式到报道角度、从报道结构到具体表达手段,都需要加以通盘考虑与构思,要通过形象思维设计出报道的整体构想。首先,应该根据报道内容确定表现形式,是单篇报道还是组合式报道?是文章体的形式还是专访问答体的形式等。然后可以根据你所确定的表现形式列出采访的初步方案,如相关的采访对象、准备提的问题、背景等。

3.可行性论证

在对报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了基本的评估和设想之后,还要对其实现的可能性加以评估和论证。由于报道从设想到完成,在整个实施过程当中,有许多具体的因素需要加以考虑,因而,需要从可行性的方面对设想加以推敲,包括可能出现的问题、采访的难点、突破口等。通过可行性评估与论证可以更好的提高采访的成功率。

在媒体当中,选题的选择与论证通常是通过选题会的形式实现。在选题会上,某位记者提出自己的选题及选题构思,其他的记者与编辑参与分析与论证,最后选题会拿出一个意见说明是否同意该选题进行操作。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选题会上,一般会提出的问题有:

(1)有没有故事?

(2)有没有意义?

(3)有没有足够的容量?

(4)有没有证据可寻?有没有可能通过记者自身找到证据?

(5)有没有知情人会出来接受采访?

(6)有没有可视性?(适合不适合拍成电视画面?)

(7)观众爱看吗?有没有收视率?(事件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有多强?)[5]

如果一个选题能把上述所有质疑都驳倒,那么这个选题基本上就可以获得通过。一旦选题获得通过,记者就可以进入采访的策划与准备阶段,为正式采访打下基础。

练习

1.通读一张报纸或一本新闻类杂志,看看这一天都报道了些什么选题?是否能看出这些选题的来源?找出三篇你最喜欢的报道,分析一下这个报道中具有的新闻价值要素。有好几个要素吗?还是只有一两个?每个报道中哪个要素显得起到了主导作用?

2.请比较同一选题的报道在《南方周末》和你所在的地方报纸上是否会有不同?如果有,这种不同是什么造成的?

3.在校园中采访至少六个不同的陌生人,以了解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然后写一篇800到1200字的报告,总结他们告诉你的信息。并分析一下,他们中有没有人有着特别的故事,值得进一步去报道。

4.试着打一下你所在城市报纸的新闻热线,将你所看到的、你认为有价值的新闻向其反映,看看他们会不会采纳你的线索。

【注释】

[1]〔美〕杰克·富勒著,展江译:《新闻的价值》,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2]丁柏栓:《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页。

[3]张宁:《电视新闻采访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4]《专访〈焦点访谈〉记者曲长缨》,《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12月17日。

[5]余仁山:《解密〈新闻调查〉——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策划与运作》,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