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交流中语言载体的“超文化性”

跨文化交流中语言载体的“超文化性”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载体与文化内容的这种可分离性,在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中,表现为语言载体的“超文化性”。所谓“语言是跨文化的桥梁”,实际上已经承认了语言的这种“超文化性”。桥梁也是一种载体,它首先必须是“空”的,然后才能承载两岸之间来往着的人群。这个语言“桥梁”,不管是借用了甲文化的语言,还是乙文化的语言,甚至是第三方的语言,必然是一个超文化的“空壳”。

语言载体文化内容的这种可分离性,在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中,表现为语言载体的“超文化性”。所谓“语言是跨文化的桥梁”,实际上已经承认了语言的这种“超文化性”。

什么是桥梁?桥梁是架设在河流上,起到连接两岸、消除阻隔作用的工具。桥梁也是一种载体,它首先必须是“空”的,然后才能承载两岸之间来往着的人群。桥梁也有两种。一种是单向性的,是战争年代用来进攻敌人的工具。军队里设有专门的舟桥部队,进攻时负责造船架桥,撤退时负责沉船毁桥。另一种是双向性的,是和平年代用来沟通两岸的工具。当“一桥飞架南北”时,它既不属于南岸,也不属于北岸;或者既属于南岸,也属于北岸。当我们把语言看作甲文化和乙文化之间的“跨文化的桥梁”时,它必然具有双向性,也就是“超文化性”。这个语言“桥梁”,不管是借用了甲文化的语言,还是乙文化的语言,甚至是第三方的语言,必然是一个超文化的“空壳”。

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上文所介绍的中美两国政府“各打各的算盘”的现象,就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中国政府的“算盘”是:把汉语载体和它的文化内容“和盘托出”,“打包赠送”给美国人;而美国政府的“算盘”是:先把汉语载体的内容“倒空”,使之成为“空壳”,然后“塞进”美国的价值观,再“回赠”给中国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