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層結構式複合詞

跨層結構式複合詞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句法結構式複合詞中的兩個成分,顧名思義,在詞彙化之前,處於同一個句法結構中,而跨層結構式的複合詞的組成成分,則處於不同的句法層次中,僅在綫性順序上相鄰。這類複合詞均是承擔語法功能的虛詞,它們的演變現象,是近年來漢語研究的熱點。對於跨層結構的複合詞,作用尤其顯著。

句法結構式複合詞中的兩個成分,顧名思義,在詞彙化之前,處於同一個句法結構中,而跨層結構式的複合詞的組成成分,則處於不同的句法層次中,僅在綫性順序上相鄰。屬於不同句法層次的兩個成分要凝固成詞,比之前討論的任何一種複合詞的成詞都困難,受到的限制更多,當然數量也就更少。

這類複合詞均是承擔語法功能的虛詞,它們的演變現象,是近年來漢語研究的熱點。在不同的研究中,有時被稱爲語法化,有時被稱爲詞彙化[5]。董秀芳先生(2006b)提出:“漢語中的詞彙化與語法化表現出很大的相似性,二者的界限在很多情況下很難分清。”漢語中有不少變化可能既具有詞彙化的性質,也具有語法化的性質,其中變爲語法成分的虛詞的演變就屬於此類型。劉丹青先生(2007)的觀察和分析更爲細緻。他認爲,不同的虛詞根據演變過程的不同,可以分別歸屬於語法化和詞彙化。一種情況是“先成一個合成詞,再整個詞一起虛化,則後一階段可以歸入狹義語法化”;另一種情況是“某組合本來不是詞,而衹是短語或甚至是不成短語的跨層結構,虛化過程和成詞過程是同步進行的,由於出現了虛化用法才最後形成了合成詞,則這類現象當屬詞彙化”。他並且總結道:“現在看來,漢語大部分合成虛詞是詞彙化的產物而不是狹義語法化或有規律的構詞法的產物。”以這樣的理解爲基礎,我們認爲,詞彙性和語法性是一個連續統,漢語的虛詞主要承擔語法功能,對虛詞的研究可以屬於語法研究範疇,但在漢語這樣一個缺乏形態和分析性的語言中,虛詞也是詞彙系統的一部分,不可與語法範疇截然分開。因此,複音虛詞的演變,從產生了語法功能這一點來說,是語法化,從出現了一個新的詞語這一點來說,也是詞彙化。

《公羊傳》中,共有此類複合詞18個:俄而、睋而、而已、何不、何如、何以、曷爲、既而、奈何、且夫、然後、然而、然則、如何、若夫、無乃、以爲、云爾。

“以爲”在6.3.2節中有討論,“何以”、“曷爲”與“何如”、“奈何”、“如何”分別在7.2.2和7.2.4節中有討論。這些虛詞的組成成分所跨的語法層次各有不同,並沒有固定的規則。如“俄而”、“睋而”是名詞+連詞,“而已”是連詞+動詞,“何不”是疑問代詞+否定詞,“何以”是疑問代詞+介詞,“曷爲”是疑問代詞+動詞,“且夫”是連詞+代詞,“以爲”是介詞+動詞,“云爾”是動詞+語氣詞等。

跨層結構複合詞詞彙化的機制,除了上一節提到的類推之外,另一個就是重新分析(reanalysis),即一個結構在不改變表層形式的情況下,底層結構發生了變化。具體來說,就是在表層形式上完全獨立的兩個成分,由於綫性關係相鄰,邊界逐漸喪失而融合爲一個詞。容易促發重新分析的,則是“組塊”(chunking)認知心理。人在聽話過程中需要依靠短時記憶來處理信息,而短時記憶是有限度的,爲了減少記憶負擔,一邊聽話,一邊會把能夠組合在一起的成分組合起來當作一個詞來認知。越是熟悉的、常見的信息,越容易被組合在一起而忽略其細節。“當構成一個句法單位或者雖不構成一個句法單位但在綫性順序上鄰接的兩個詞由於某種原因經常在一起出現時,語言使用者就有可能把它們看作一體來加以整體處理,而不再對其內部結構作分析,這樣就使得二者之間原有的語法距離縮短或消失,最終導致雙音詞從舊有的句法構造中脫胎出來。”(董秀芳2002:45)無論何種形式的複合詞,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都受“組塊”認知心理影響,因而會出現內部成分邊界的融合和語素意義的弱化。對於跨層結構的複合詞,作用尤其顯著。如“俄而”出於桓公二年:“至乎地之與人則不然,俄而可以爲其有矣。”其本身的結構是“名詞+連詞”,義爲“一段時間以後”,如果它們作爲兩個成分被認知和處理,佔用的塊數就比較多。而它們總是共現,出現頻率亦很高,並且總是表達時間上的遞進,就容易被共同當作一個成分來認知,形成了組塊,從而重新分析爲一個副詞。從句子整體來看,由於這個組塊,“俄而可以爲其有矣”從一個需要連詞“而”連接的複句,變成了單句,結構簡單,降低了處理的難度,符合人腦的認知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