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研究题目入手

从研究题目入手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从研究题目入手微型写作课要求教师对本区域内的作文题作实证研究,细致分析,找到规律,推测命题的基本规律。有的作文题在题目或提示语中明确人称。“补题”意味着对写作内容、写作角度的选择。

第一节 从研究题目入手

微型写作课要求教师对本区域内的作文题作实证研究,细致分析,找到规律,推测命题的基本规律。

一、研究考试题目

1.命题思路预测

(1)从学生真实的身份入手

例如2013年宁波中考作文题《2013,我的夏天》。这题目由“2013(年)、我、夏天”三个词语组成,是一个特殊句式,强调的是2013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看似宽泛的题目中包含着严格限制,那就是参加2013年中考的所有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初中毕业生。而“夏天”之前加上“我”来限制,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

(2)从学生真实的时空入手

例如上海作文题《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这里的“今天”可以是考试的那天,还可以是生活中某个特殊的日子。如果是前者,那写作者的身份是真实的。如果是后者,写作者的取材面更加广泛。又如2013年益阳中考作文题《回望来时的路》,这从空间上进行命题,要求考生对“来时的路”特定场景进行回忆和描写。类似的题目如《灯下》《放学路上》《教室里的新鲜事》等。

(3)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事件入手

例如2013年桂林中考作文题《再见了母校》,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母校情结,所以在毕业季写一写怀念母校生活的文章,要求写真实的生活事件,写真实的思想情感,这是符合真实写作的要求。又如广州作文题《出错》,这个题目抓住学生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即每个人都犯过这样那样的错,对错误的行为的描述和反思,体现中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思维能力和感悟能力。

(4)从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入手

例如2013年金华中考作文题《这就是幸福》,“这”是一个近指,应该是具体实在的行为;“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能够激发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又如台湾作文题《来不及》,一拿到题目,似乎没有头绪。但再细想一下,这不正是现代社会人们经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吗?大家都忙忙碌碌,来不及做的,来不及想的,来不及弥补的,真的有这么多“来不及”吗?这个题目值得反思,紧扣时代脉搏,符合中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

(5)从真实的倾诉(描述)对象入手

例如2013年淄博中考作文题《给______的一封信》,2013年南宁中考作文题《给“十年后的自己”写封信》,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他们》。这些题目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确定真实的倾诉对象或描述对象,有的是命题者已经确定的,有的是由考生自己选择而定的。不管哪一种方式,命题者是想让写作者有倾诉内心情感的对象,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2.写作内容预测

一是“成长感悟”类。比如以“挫折”“成长”“秘密”“个性”为话题的写作,内容上贴近学生,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二是“励志修养”类。比如以“幸福”“诚信”“勤奋”“吃苦”“合作”“节俭”“理想”“宽容”“坚守”为话题的写作,引导考生从小励志,提升思想修养的境界。

三是“社会生活”类。比如以“和谐”“低碳”“读书”为话题的写作,可以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热点话题,把目光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延伸到社会生活。

四是“哲理思辨”类。比如以“失去与珍惜”“有用与无用”为话题的写作,可以引导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思考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思辨能力。

二、研究审题技巧

所谓审题,就是正确地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通过对标题内涵、所供的材料仔细分析,明确其在主题、内容、体裁等方面的限定条件,以便准确恰当地破题、点题、立意和选材,这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一抓“题眼”。抓“题眼”就是抓题目的关键词。有些命题作文是“材料+题目”,有些话题作文是“材料+话题”,有些半命题作文是“材料+半命题”。总之,材料在作文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比如《我们班里的新鲜事》,关键词是“新鲜事”,文章的中心也应该紧扣“新鲜事”才行。又如《我的老师》与《我和老师》,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写作的重点也不一样:《我的老师》中重点写老师,而不是我;《我和老师》必须把“我”也放进文章中去,重点叙述“我”和老师之间发生的事情。

二抓限制语。除了关键词之外,题目中还有一些词语,它们往往对关键词在时间、地点、程度、关系等方面起到修饰或限制作用。修饰词的作用虽然不及关键词那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比如《我们班里的新鲜事》,不能离开“我们班里”这个地点的限制。类似的题目如《不同寻常的考试》《又是一个新起点》《让我心存感激的人》《带一本书去旅行》,修饰词“不同寻常”“又”“一个”“新”“让我心存感激”“带一本书”在审题时中非常重要。

三抓言外之意。词语一般有多重含义,如“本义”“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比如《墙》《门》《镜子》《飞翔》《窗口》《小路》《礼物》《明天》《难题》《逗号》《种子》《跨过那条坎》《这也是课堂》《隐形的翅膀》《沿途的风景》《走过那一个拐角》《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沿着你走过的路》《一朵美丽的浪花》《又是一个新起点》等。比如2012年宁波市中考题“你是我的一本书”是比喻式命题,对“书”这一喻体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关键要写好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有些考生只写某部名著的读后感,这样就牵强附会了。因此,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揣摩题目的言外之意(象征义或比喻义),挖掘出本体和喻体、象征体之间的关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不能拘泥于词的本义而就事论事。

四抓人称。有的作文题在题目或提示语中明确人称。例如中考题“______,不普通”,写作提示中要求从“他、她、它”这三个词中的一个。选择面大,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心话。然而由于审题不清而造成失分的也不少。有的考生大量使用复指人称;有的考生写的是笼统的集合名词,如“森林、江水”;有的考生写的是抽象名词,如“责任、诚信”,与题目要求不符。

五抓最佳角度。半命题作文,关键是“补题”。“补题”意味着对写作内容、写作角度的选择。要吃透题目中的引言要求,领悟题目的意图,找到最佳立意的角度。要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积累,补出自己最容易写出新意的题目。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掌握主动权。

材料作文,关键是读懂材料,明确题目的意图。最好的办法是提炼材料的内容,让材料的主旨浓缩明晰。当然,也可以把材料作为文章的引言,或是作为一个巧妙穿插,但绝对不能把材料作为文章的主体进行扩写,更不能完全丢弃材料。为了避免离题或偏题,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指导。

一是让学生学会多次“扣题”“点题”。所谓扣题就是套住标题,重复标题或标题的关键词(题眼)。点题就是用扼要的话点明文章的中心。点题之“题”是主题,或称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文学创作可以朦胧隐晦些,让读者慢慢读、细细品,可应试作文不行,阅卷老师哪有时间“细嚼慢咽”呢?点题要在行文的关键部位,如开头句、中心句、过渡句、结尾句。材料、引语和话题中的相关文字要在文中多次出现。开头和结尾均要点题。多次点题其实是在提醒自己不要跑题。这样既能让学生的思维不游离中心,又能不断刺激阅卷老师的眼球,不至于产生离题或偏题的印象。

二是让学生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好习惯。首先,要将材料、引语和题目统筹思考,不可以将自己的思维定式强加于话题之上;其次,要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内容是否经得起推敲;最后,再想一想自己这样写所达到的效果,读者会怎么看。常言道:“宁停三分,不争一秒。”要给自己充足的构思时间,不要急于动笔。万一写到一半发现跑题或偏题时,不宜见异思迁,要考虑逆挽,运用曲笔,让文章“起死回生”。

三、研究拟题技巧

除了准确审题之处,学生还要学会拟个性化的题目。方法如下:

1.对联式:《惜旧巢湘云上花轿 患绝症眷侣双归天》

2.借用式:《风雨同桌》《我们班的“四剑客”》《从“五月花”到“哈佛”》

3.比喻式:《变色龙》《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精神的三间小屋》

4.设问式:《时间都到哪里去了?》《美从何处寻?》《一个人应该怎样读书?》

5.矛盾式:《死海不死》《黑暗的恩赐》《大无大有周恩来》

6.引用式:《都是考试惹的祸》《追忆似水流年》《“他的名字是彼得”》

7.悬念式:《一家十六只眼睛》《我是如此害怕人言》《我沾满月亮的手》

8.对比式:《富门寒教与寒门富教》《美腿与丑腿》《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9.反复式:《音乐!音乐!》《红毛线,蓝毛线》《觅渡,觅渡,渡何处》

10.呼告式:《再见!芨芨草》《嘘,轻点》《哦!冬夜的灯光》《孩子,别哭》

11.列锦式:《那山·那人·那狗》《雾霾·GTP·分数》

12.双关式:《我的空中楼阁》《最后一片叶子》《这思考的窑洞

13.象征式:《红与黑》《雪白的墙》《阳台》《青春的栀子花》

14.符号式:《美哉!壮哉!》《减负?减负?》《急行军VS慢节奏》

四、研究学生实际

1.根据学生实际出发实施分层指导

根据微型写作课的理念,学生的写作实际是教师进行分层指导的前提。“有些学生写作水平已经很高,通常已经不需要教师教了,这时教师只需要创造必要的写作环境,鼓励他们读书、写作、投稿,就足以提升写作水平;而有此学生甚至连句子也写不通顺,教师就只能老老实实从写句子开始教起;还有的学生的写作困难主要是缺乏相应的写作内容……写作课程是极富个性的课程,是最需要差异化对待的课程。”[1]

分层次指导应明确应试的特点。一类学生不必死教,指导讲究自读、自悟、自写;二类学生缺思想,指导要侧重于思维训练,引入有代表性的观点思想进行碰撞、吸纳、重构;三类学生缺语言和材料,指导要侧重于模仿范文,规范应试作文的章法;四类学生缺技巧,教会点题和布局,字数篇幅要达到500字以上。五类学生缺兴趣和动机,指导要不但要讲究“趣”,而且重要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不同的学生应该采用差异化处理的办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从学生写作心理角度作个性化辅导

根据学生平时的写作情况,精确分析每个学生的写作个性特点,包括个性化的结构、个性化的文体、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主题、个性化的叙事视角、个性化的标题等,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类或个别指导,做到因人而异。

首先,要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助其树立写作自信心。美国教育家唐纳德·格雷夫斯认为,随处乱涂乱画是儿童使用符号本能的体现;写作是编码, 90%的儿童在开始上学时就认为自己会写作。学生害怕、厌烦写作并非是与生俱来,人的天性中就有言语表现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宽容学生的败笔,要让学生在回忆自己的习作中,找到写作的成就感,增强自我写作效能感,不能把写作当作一种痛苦的体验和精神负担。只有热爱写作,才能写好作文。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开展正确的自我评价。当学生将写作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天赋不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是方法不当或努力不够,目前的失败只是暂时的。

【点子库】

1.从报刊的目录中摘抄吸引你眼球的题目,并猜猜这个题目将会写什么样的内容。

2.将下列题目改成富有新意、表现力强的题目,但主题内容不变。

①《我的老师》②《母亲如水》③《外婆和布鞋》④《待开发的海洋能源》⑤《学会等待》⑥《往事》⑦《回忆老镇》⑧《我的理想》⑨《我们班的这帮人》

3.给下列一篇小小说设计标题,要求语言精练,一语双关,言近旨远。

火车上,一个很漂亮的女列车员,盯着一个民工模样的中年人,大声说:“查票!”

中年人浑身上下一阵翻找,终于找到了,却捏在手里。

列车员朝他怪怪地笑了笑,说:“这是儿童票。”

中年人憋红了脸,嗫嚅着说:“儿童票不是跟残疾人票价一样吗?”

列车员打量了中年人一番,问道:“你是残疾人?”

“我是残疾人!”“那你把残疾证给我看看。”

中年人紧张起来,说:“我没有残疾证,买票的时候,售票员就向我要残疾证,我没办法才买的儿童票。”

列车员冷笑了一下:“没有残疾证,怎么能证明你是残疾人啊?”

中年人没有作声,只是轻轻地将鞋子脱下,又将裤腿挽了起来——他只有半个脚掌。

列车员斜眼看了看,说:“我要看的是证件!是残联盖的钢印。”

中年人一副苦瓜脸,解释说:“我没有当地户口,人家不给办理残疾证。而且我是在私人工地干活,出了事之后老板就跑了,我也没钱到医院做评定……”

列车长闻讯赶来,询问情况。中年人再一次向列车长说明,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买了一张和残疾人票一样价格的票……

列车长也问:“你的残疾证呢?”

中年人说他没有残疾证,接着就让列车长看他的半个脚掌。列车长连看都没看,他不耐烦地说:“我们只认证不认人!有残疾证就是残疾人,有残疾证才能享受残疾人票的待遇。你赶快补票吧!”

中年人一下就蔫了。

他翻遍了全身的口袋和行李,只有几块钱,根本不够补票的。他带着哭腔对列车长说:“我的脚掌被机器轧掉一半之后,就再也打不了工了,没有钱,连老家也回不去了,这张半价票还是老乡们凑钱给我买的呢。求您高抬贵手,放过我吧!”

列车长坚决地说:“那不行。”

那个女列车员趁机对列车长说:“让他去车头铲煤吧,算做义务劳动。”

列车长想了想说:“好!”

中年人对面的一个老同志看不惯了,他站起来盯着列车长的眼睛,说:“你是不是男人?”

列车长不解地说:“这跟我是不是男人有什么关系啊!”

“你就告诉我,你是不是男人!”

“我当然是男人。”“你用什么证明你是男人呢?把你的男人证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周围的人一下笑起来。

列车长愣了愣,说:“我一个大男人在这儿站着,难道还是假的不成?”

老同志摇了摇头说:“我和你们一样,只认证不认人,有男人证就是男人,没男人证就不是男人。”

列车长卡了壳,一时想不出什么话来应对。

那个女列车员站出来替列车长解围,她对老同志说:“我不是男人,你有什么话跟我说好了。”

老同志指着她的鼻子,说:“你根本就不是人!”

列车员一下暴跳如雷,尖声叫道:“你嘴巴干净点!你说,我不是人是什么?!”

老同志一脸平静,狡黠地笑了笑,说:“你是人?那好,把你的人证拿出来看看……”

四周的人再一次哄笑起来。只有一个人没笑,他是那个只有半个脚掌的中年人,他定定地望着眼前的这一切,不知何时,眼里噙满了泪水,不知道是委屈,是感激,还是仇恨……

答案示例:

1.略 2.①《金色的老岑》②《走不出那片天空》③《永远的布鞋》④《天赐良“源”》⑤《人生与垂钓》⑥《那些日子,那些事》/《曾经》⑦《老镇的记忆》⑧《人为什么总是在仰望》⑨《一群特立独行的猪》 3.“证件”或“人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