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抑欲守廉是幸福之源

抑欲守廉是幸福之源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抑欲守廉是幸福之源内容提要:思想意识决定言行举止。这就是说,饮食、男女关系,是人的本性。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和珅劣迹败露,被捕下狱。

抑欲守廉是幸福之源

内容提要:思想意识决定言行举止。本文针对新的历史时期,不少领导干部因经不起灯红酒绿的诱惑、声色犬马的考验、糖衣炮弹的攻击,纷纷轮为阶下囚的教训,运用大量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深刻剖析抑制贪欲、保持清廉与幸福的关系,努力探寻人生的正确坐标,对税务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觉倡荣知耻、严于律己、执法为民的高尚情操和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慎欲 守廉 幸福 研究

随着商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金钱、物质的追求欲亦不断递增。作为生活在非真空的地税干部,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金银财宝津津乐道,对豪宅名车念念不忘,追名逐利,为此为大,认为这些就是快乐和幸福的象征。然而,摩莱里在《自然法典》这样写道:“我在世界上认识的唯一的罪过是贪婪;其他的一切罪过,不管叫什么名字,都无非是这种罪过的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表现”。因此,为了防止因追求所谓的幸福而起“贪婪”之心,进而违法乱纪,甚至丧命,我们务必高扬伟大的精神旗帜,抑欲守廉、克己奉公,成就华美的人生。

一、知欲慎欲不讳欲

所谓“欲”,即“欲望”的意思,就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要求”。

(一)抑欲首先要识欲

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如嗷嗷待哺的婴儿,虽然没有思想,但一睁开眼就张着小嘴到处寻奶吃,是不用人们教的。孩子饿了,首先就要有东西充饥。这就是饥饿的条件反射、满足生存的基本诉求,或者说,基本欲望。因此,儒家的经典《礼记》上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告子也认为:“食色,性也。”这就是说,饮食、男女关系,是人的本性。巴斯卡尔在《伦理学》中也说:“欲望就是人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任何一个欲望行为都是由情感所决定的。对此,清代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一点: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一天来到浙江海宁,顿觉饥肠辘辘,便到附近一农家觅食充饥,女主人便端出饭和一盆菠菜豆腐。乾隆狼吞虎咽,连汤带水吃了个底儿朝天。然后问道:“这菜叫什么名呀?真好吃!”老妈妈顺口编道:“金镶白玉版,红嘴绿鹦哥”。乾隆回京后,仍忘不了那顿饭,就命御膳房烹制。菜做好后,乾隆一看:“没错,就是它!”但是一吃呢,却没有原来那个香喷喷的味儿,顿时食欲全无。原本同样的食物,此时却没有使皇帝产生同样的快感。可见,欲望的满足是因时、因地、因情而异的,是不能简单地用物质的价值来评价的。

“知欲”应承认欲望的社会存在,而不能谈“欲”色变。事实上,人类无欲望就难以进化,社会无欲望就不会发展,人无欲望就不会奋斗拼搏。江泽民同志也曾经说过:“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论者,我们从来不否认社会成员有个人的利益、个人的抱负和追求”。这话说白了,就是共产党也承认个人欲望的存在。

客观地讲,财富或高官,都是人们向往的。问题的关键是,欲望到何等地步?追求、实现欲望用何等手段?目的又何在?从理论上讲,欲望无限大,欲望没有止境。然而,当我们的欲望脱离了客观实际,背离了道德规范,违犯了既定的法律法规、党风党纪、政风政纪时,欲望就会有害无益,甚或死无葬身之地。

(二)重要的是“慎欲”

我们承认欲望的自然存在,并不意味它至高无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取舍,有人可欲之为善,有人可欲之为恶。为此,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告诫我们:“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使个人的理想、抱负和追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换句话说,即使是合理的欲望,也要注意理智的克制。否则,“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慎欲”,因为人的欲望具有无止境性,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最为直白地说:“我们所渴望的东西,我们还不能得到的时候,就显出比其他一切都更好。以后当我们已得到它的时候,我们就渴望想要别的东西。”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方面的例子。比如,70年代,当我们拥有一辆“永久”或“飞鸽”牌自行车的时候,我们就高兴得不得了;到了80年代,眼睛就直愣愣地盯着日本造的铃木、丰田摩托车,于是便千方百计地买了一辆;等到了90年代,摩托车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了,还是轿车好,不被风吹,不被雨淋,惬意极了。于是给朋友借钱,或给银行贷款,甚或索性变成啃老一族,好不容易东拼西凑买了一辆,到了现如今,心里又在琢磨:还是“跑车”好。如此这般,可能再过些年头,说不定又盯上了“宇宙飞船”呢。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要在你自身能承担得起的前提下。难怪古人云:“填不满欲海,攻不破愁城”。想必而今许多已经成为“车奴”和“房奴”的朋友们,最能体会个中的“愁”滋味了。因此,为了防止“贪婪”而违纪、犯法,甚至短命,我们必须“慎欲”。欲而适当,欲而有止,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总之,所谓“慎欲”,说白了就是不要贪婪,或者说不要贪得无厌。

(三)“贪利者害己,纵欲者戕生”

大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欲无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想要得到我们没有的东西,而又没有一个满足的话,我们就什么也别想得到;如果我们已经拥有许多东西,但还拼命的索取,那么将失去原来所有的东西。

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就是暴毙在对权利欲望的贪婪上,他为了达到45岁前成为封疆大吏的欲望,采取各种非法手段,大肆敛取钱财作为向上爬的“敲门砖”。最后一声枪响,断送了卿卿性命。

清代和珅,富敌十国,难保一命。和珅因八面玲珑、善于投机取巧,不到十年,就被乾隆从一个小小警勤人员提拔为重臣。和珅执掌大权后,一头扎进钱眼里,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不但暗中贿赂,而且公开勒索;不但贪赃枉法,与太监勾结巧取豪夺,而且雁过拔毛,地方官员上贡皇帝的东西,但凡经过和珅之手,总要把最精致稀罕的给自己留下,再把挑剩的送到宫里去。从而使大清王朝从上到下、层层盘剥之风盛行。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和珅劣迹败露,被捕下狱。经查,和珅家产惊人:当铺75个,田地80余万亩,金银财宝、珠宝玉器、绫罗绸缎不计其数,总价值逾8亿两白银,比当年国库收入的10倍还多,真可谓“富可敌十国”。和珅为官20年,年均贪污受贿高达4,000万两白银之巨。和珅入狱后,成天以泪洗面,痛悔莫及,试图以“十国之富”,叩求“万岁爷”法外开恩,免其一死。但悔恨的泪水和哀求的口水洗不掉他的罪行,50岁的和珅因所犯20大罪状,于同年正月十八日赐死狱中。这真是:贪得无厌必自毙。

人生在世,“少欲则易足,易足则身心安乐”(冯班:《纯吟杂录·家戒下》)。否则,就会郁郁寡欢、铤而走险,痛苦一生。关于这方面的例子,云南省地税局编印的警示读本《亮起心中的红绿灯》一书中,涉及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犯罪的例子有许多,在此不再赘述。警钟常鸣,终归有益无害。

二、识财爱财莫贪财

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无底洞,就是我们人类对于物质需求的欲望,由于我们所需求的物质,绝大多数都要用金钱才能换得来,因此,对物质要求的欲望,说到底就是对金钱的欲望。

(一)钱是怎样演变的

金钱是什么?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财富非全部的一般代表,是商品交换中的必要媒介。在人类社会,原来并无金钱一说,直到原始公社末期,人们还是牵着“羊”到集市上去换取粮食、盐巴、陶器等家用品。“一切商品都要直接和羊交换,通过羊来表现它们的劳动社会性,表现它们的价值,羊成了一般等价物。”在北美洲,一般等价物是烟草;在印度,是杏仁;在北美的印第安人住地,是海狸皮;在挪威,是黄油;在爱尔兰,是奴隶少女;而在非洲,则是牛。难怪今天的语言学家们发现:“牛”这个词在古老的拉丁语中,就成了“财富、资产、财产”的象征。

后来人们发现把羊作为一般的等价物,实在有诸多不便,在中国古代夏朝,人们就开始用海贝当钱使用了。其历史之悠久,从汉字的结构上看,诸如财、贸、贷、货、赏等字,甚至连贪污的“贪”、赌博的“赌”、受贿的“贿”等,无一字的偏旁不与“贝”字有关。

再后来,随着冶炼技术的日臻完善,才出现了铜币。中国最早铸造的青铜币出自28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在七雄割据的战国时期,铜币的形状五花八门,有刀形、布形、贝形、圆形……秦始皇吞并六雄后,统一了铜币——外圆内方。这种半两制的铜钱后来统治了中国钱币史长达2000多年,它的形象甚至成为了历代中国人对于金钱的俗称——孔方兄。

中国进入宋朝后,随着我国造纸术的不断成熟,人们越来越发现铜钱在流通过程中,实在太笨重。公元1005年,世界上最早的一张纸币,在中国宋朝人的手中诞生了。其身影后来相继出现在世界各国,主宰着各国的经济命脉。从狭义的角度讲,纸币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钱”。

正是这个“钱”主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小至个人的衣食住行,大到国家的经济运转,哪一桩,哪一件无不与钱打交道。钱,很重要,既是天使,又是魔鬼。用之于善,可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广布博爱;用之于恶,断之以命,伤之以家,害之一方。

(二)财富不仅仅是金钱

金钱只不过是一种金属小圆片,金钱只不过是一种花花哨哨的纸片,金钱只不过是一种连恶棍和强盗都可以拥有的东西;而另外一些财富,属于内心与灵魂里的财富。比如,对家人、朋友的挚爱,对祖国的热爱,对世界的博爱。这是任何人无法用金钱可以买到的,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宝藏。为了女儿的康复,母亲可以抽出自己的骨髓,摘下自己的器官。为了使缉毒英雄、植物人丈夫罗金勇的苏醒,妻子罗映珍600多个日日夜夜坚持不停的呼唤,如杜鹃啼血;为了国家的独立和祖国的尊严,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年轻的飞行员韩德彩击落了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切尔的战机。费切尔被俘后问韩德彩:“他们花了多少钱雇你?”19岁的韩德彩伸出5个手指:“5万万。”费切尔惊奇地问:“5万万美金?”韩答:“不,是5万万人民的心!”他告诉我们,祖国儿女对祖国的忠诚和勇敢精神,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可见,拥有金钱只是拥有财富的一种形式。金钱是财富,但财富不等于就是金钱。财富不仅是我们所拥有的那么一些身外之物,更是我们用来安身立命的那么一种理性之光。

在2007年9月受表彰的53名“全国道德模范”中,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国税局职工刘国江,在妻子下岗、租房居住、经济条件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坚持在20年的时间里,拿出近一半的工资捐助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失学儿童、帮助贫困家庭、捐助受灾群众,并多次无偿献血,奉献爱心。20年来,他先后赡养和照顾100多位孤寡老人,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先后被授予“长春市慈善市民”、“长春市孝亲敬老之星”等荣誉称号。刘国江经济上虽不富有,但精神上堪称富豪!

(三)金钱并不是万能的

在当今金钱战最为激烈的战场——美国华尔街上,一份著名的报纸声称:“金钱是走遍天下的通行证——除了到天堂之路;金钱也能买到任何东西——除了幸福。”可见,金钱虽然牛,但它仍然买不来今生和来世的幸福。更何况人是万物之灵,最是不该在精神上跪在金钱的面前!其实,人们在对金钱赞美、追逐的同时,也不乏对金钱的诅咒。

我国史书中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比如西晋鲁褒写的《钱神论》,对金钱的讽刺,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将人类在金钱的萎琐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他鞭挞把钱看成是“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的“万能”的东西,讽刺拜金主义者视金钱“为世神宝”,待金钱“亲之如兄”。今天常常听说的“孔方兄”、“有钱能使鬼推磨”,就出自这篇文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摘录过莎士比亚诗剧《雅典的泰门》里的这样几行诗:“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吓!你们这些天神们啊,为什么要给我这东西呢?……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多么深刻的揭露,多么辛辣的讽刺!剧中的主人公泰门最后对金钱发出了最歇斯底里的诅咒:“你这人类公用的娼妇!”

作家李准在《黄河东流去》一书中,更加直白地揭露了金钱狰狞一面的嘴脸:“金钱是个魔鬼。它改变了人的性格,它诱发着人的能量,它粗暴地、无情地破坏着人和人的淳朴的关系。”

事实上,尽管我们现在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金钱狰狞的一面,仍一刻没有消停。因为不知足,一些人大把大把捞钱,把良知、道德、党纪、国法统统抛在一边,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巧取豪夺,权钱交易,出卖灵肉,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因为不知足,不少人为了金钱,父子横刀索取,兄妹反目为仇,夫妻形同路人。因为不知足,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也不乏其人。

我们知道,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应用于商品交换,它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买到一切商品。但是不属于商品的东西,是不能也不应该用金钱标价和买卖的。有一篇散文诗说得好:金钱买得到高级化妆品,却买不到妙龄青春/买得到贵重的药品,却买不到健康的身体/买得到豪华住房,却买不到温暖的家庭/买得到高档服装,却买不到高雅的气质/买得到人类生存的一切物质必需品/但永远买不到真实的人生。这就形象地说明,金钱并不是万能的。

作为公务员、地税干部的我们,在经济收入方面,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还是绰绰有余的,生活无忧,精神亦无忧。因此,我们切忌在人生的翅膀上绑上无义、沉重的黄金。罗兰曾经说过:“快乐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与正直。能保有这高贵与正直,即使在财富地位上没有大收获,内心也是快乐和满足的。”只要我们“能在精神上尽量摆脱太多的物欲和得失心,就可以体会到什么是‘洒脱’和‘飘逸’。”

三、战胜诱惑方幸福

人生须慎欲,知足而常乐,这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道理,但是当人们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的时候,为什么人生观、价值观就发生了偏移?为什么原本十分清晰的东西,一下就变得浑浑然、无所适从了呢?究其原因,与世界观的改造不无关系,与各种各样的诱惑不无关系。的确,当下五光十色的诱惑实在太多:发小富成了大款,同窗混成了高官;朋友一招富得流油,自己辛苦一辈子始终与万字号两位数无缘;邻居一掷万金、一身名牌,自己提篮小买,还讨价还价;有人开着宝马、奔驰游来荡去,自己还夹着个脚踏车上班下班……我们在经济上的确并不富有,但我们的精神绝不能贫穷,应不断地加强修养:

(一)始终高耸人生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需要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时代精神,人也是要有点精神的,无论条件怎么变,人们除了对物质、金钱的需要以外,还应有更高尚、更美好的精神追求。这是因为,欲求是无休止的,满足是短暂的,“永远只是像给乞丐的施舍一样,今天维系了乞丐的生命在明天延长他的痛苦”。这痛苦,既包括欲求无法满足的痛苦,还包括欲求满足之后的无聊。还因为,一个沉醉于吃、喝、玩、乐的人,也许起初会感到一种所谓的“快乐”,但没有精神支柱的他,就会很快感到厌烦,很快变得空虚,因为一切都是那样的重复。正如猎艳的色狼,在无数次得手后,除了把自己引向堕落和畸形变态外,最后发展到连感觉都麻木以致于最终丧失了快乐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叫:“边际收益递减律。”意思是说:“人们从获得一单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会随着所获得物品的增多而减少。”人生无不如此。如,人在干渴时,第一杯水给你带来满足和幸福,喝第二杯水时,这种感觉就减少了,待喝到第三杯、第四杯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会丧失殆尽,甚至到了痛苦的地步。表面上看,我们得到的越多会越满足、越幸福,然而人生的“递减律”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如此。由于理想的失却、精神的颓废,获得越多,玩得越多,吃得越多,往往越不满足。除非“只有一个很平庸的头脑才能永远对此保持快乐”。这是因为,成天沉湎于“可怜的安逸”,在虚幻的光环中,污浊的空气里,灵魂不会飞向高度。难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理想。”

其实,基础性需求满足与否,只是人的生存状况,而根本性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才决定人生活的“意义”。因为“幸福”是人一生中最具有恒久意义的那部分精神创造,是自己一生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成就,是一种自己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光辉,这才是真正达到的、深层次享受的“高级幸福”。那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分离,光有物质需求的满足,只是一种低级享受和刺激,一次性消费,一旦完结,刺激便停止,弥漫而来的是空虚和幻灭,算不得上“高级幸福”,充其量是“低级快乐”。

事实上,“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丁玲语)瞿秋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国际歌》的翻译者,写得一手好文章,与大文豪鲁迅先生比肩,如果以文为生,可以名利双收;在金石印章上也颇有功底,治印一方能值50块大洋,据此谋生,可成“大款”。可是,他为了信仰与追求,以“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气度,淡然处之,高官厚禄不可动摇理想信念,临刑前高唱《国际歌》,慨慷从容,潇洒坦然:我是为谋民族的利益而死,不能从背后挨枪弹,你们当面开枪;我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跪着挨枪。最后盘膝而坐、壮烈牺牲,信仰不倒、精神不死。

可见,有精神追求的人,不仅对物质方面最懂得知足,而且在精神的不断追求中,感受着无上的幸福。它使人生的价值能超越有限的生命而世代流芳,是人一生中最不能舍弃、最难以忘怀的、最值得珍爱的高级享受。有精神追求的人,会时刻为自己心灵和谐而协调自己的身体,自觉抵制欲望的放纵,不让生命灵魂消磨窒息,丧失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世界有一种最为神奇的力,它能使人们:在黑暗中不懈地探索,去追求光明;在失败和挫折中不言放弃,去追求成功。这种神奇的力,能使韩信屈忍胯下之辱、成就伟业,能使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凭着它,大文学家司马迁忍辱含垢,受宫刑而不消沉,披肝沥胆,终写成历史巨著《史记》;凭着它,革命导师马克思冲破精神桎梏,著成《资本论》,建立了共产主义科学体系;凭着它,科学巨子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构建中国自然科学大厦;凭着它,著名画家李华锦视金钱为粪土。他的字画价值连城,曾有外国富豪让他去国外专门卖画,赚大钱,他坚决拒绝。可他在国内给人画画执意不收分文,众口皆碑,称赞他:“字好画好人更好。”

这种神奇的力就叫“信念”。作为地税人,我们是国家的公务员,人民的公仆,“为国聚财,执法为民”,肩负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先天下忧,后天下乐”是我们的信念。如是,只要精神不死,我们又有什么不知足和懊丧的呢?

(二)牢牢把握人生幸福的总闸门

幸福只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得到满足的精神体验。有这样一个故事:小军是一个从农村到城里工作的年轻人,但他一直感到生活得很幸福。19岁那年,他在城里亲戚的帮助下,成了邮局里的一名搬运工,虽然整天手不闲、汗不干,又脏有累,但他依然干得乐滋滋的。后来,小军转成投递员,虽然东奔西跑、风里来雨里去,但每当遇见亲戚,他都会自豪地说:“阿姨,我成正式职工了。”再后来,他与一位姑娘恋爱、结婚、生子,每当人们提到孩子,他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过了十几年,小军不再干投递员的工作,改为内勤,工资依然很低,面临的困难比很多人都多,但当碰见亲戚的时候他却说:“阿姨,我满足了,现在不再风里来雨里去的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工作,我甚至还有时间喝茶。”

这一切,亲戚的女儿一直看在眼里,他非常困惑地问母亲:“妈妈,小军哥哥过得并不怎么样,但他总是那样满足而幸福的样子?”母亲说:“女儿,你一直拥有小军不敢想的一切,难道你没有一点点的满足感?幸福有两种公式:一种是对比过去;一种是对比旁人。哪一种能让你感觉快乐,你就用它计算一下,自己该有多幸福,难道不是吗?”说完,母亲搂住女儿说:“我希望你能快乐。”女儿笑着说:“妈妈,我已经感觉到了幸福,或许幸福的公式还有一种,那就是对爱的感知。”

其实,人的一生,只要有感恩之心,知足之心,幸福感离我们就不会遥远。前些时候,各种传媒以不同的方式对我国国民的幸福感作了一个抽样调查,结果幸福感指数最高的,既不是那些拥有大量金钱的富豪,也不是那些持有权利的高官,而是并不富有、也不高贵的农民。这个事实生动地说明,幸福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精神产物。它属于主观的范畴,而非客观的范畴,是一种自我的体验,而不是他人的评价与判断。因此,牢牢把握好人生幸福的总开关尤为重要。

如何把握好人生幸福的总开关呢?卢梭曾告诫人们:“人呵!把你的生活限制在你之所能之内,你就不会再痛苦了。紧紧地占居着大自然在万物的秩序中给你安排的位置,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使你脱离那个位置;不要反抗那严格的必然的法则……你天生的体力有多大,你才能享受多大的自由和权力,不要超过这个限度,其他一切全都是奴役、幻想和虚名”。这就是说:人呵,只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要想入非非,日子就会过得好。换句话说:只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量,清心寡欲,洁身自好,不以权谋私、以税谋私,就不会因失去自由而懊悔和痛苦,幸福就会相生相随。

另外,不要纵容攀比虚荣的心理。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如果总是拿自己的业绩、收入跟别人的成功、富有比,那么你永远会郁郁不乐,因为无论你的成就有多大,这世界上总有比你更出色的角色人等;你应该惯于自己和自己比,一个懂得努力并付诸实践的人,常从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在点滴成功中感到心旷神怡,知足而常乐。

当然,这里所说的“知足”绝不是消极的,更不是颓废的,它是一种积极而明智的人生态度,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的过程。它是动态的、辩证的,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如同我们每天摆弄的计算机,要想知道它的性能,就必须逐一开启它的软件;要想提升它的性能,就必须不断地升级它的版本。同样的道理,要想知道自己的天赋,就必须真诚地、而且积极地投入到现实人生中去;要想获得快乐的人生,就必须不断地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意识水平,使自己更加高尚,更加智慧。从而去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华美。

(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诱惑

细细琢磨一切的不足,无论是哀叹手中无权、经济拮据,还是羡于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也无论是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还是物欲享乐、虚荣攀比。说到底,还是拜金主义在作祟。何谓拜金主义?拜金主义是指人们像宗教信仰崇拜偶像那样崇拜金钱。“有钱能使鬼推磨”就是对拜金主义最形象、最通俗的注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更是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角度对拜金主义作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马克思曾引用过这样一段话:资本“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拜金主义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由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任何商品,因而给人们一种假象,好像货币的这种属性是天然的,具有支配人们命运的神秘力量,于是有些人便把它作为神明来顶礼膜拜。马克思把这种现象叫作商品拜物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是一种思想观念。它把钱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视金钱高于一切,用金钱衡量一切。其特征:获取金钱不择手段,使用金钱穷奢极欲。

拜金主义危害极大:一是破坏经济生活。拜金主义以聚敛钱财为目的,以危害社会、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信奉者,对社会财富贪婪、挥霍无度,不仅影响新经济体制的建立,甚至会葬送改革开放的成果,与当下构建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背道而驰。二是腐蚀人的灵魂。为了聚敛更多的钱财,它会使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价值观念错位,让座要钱,问路要钱,救人要钱,甚至一切亲情、友情无不打上金钱的烙印。现在,党的政策允许合法挣钱,提倡劳动致富,这对于过去“不言钱”、“耻于利”的做法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在这种社会转型、大跨越的时期,我们也时常看到一些人走向极端,掉沟翻车。所以说,每个人都应该在思想上认真设防,才可能乐在其中。三是破坏党风政风。由于执政党、国家公务员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因此就会有一些意志薄弱者经不住各种各样的诱惑,成为金钱的俘虏,他们忘掉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和人民公仆的责任,“没有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乱办事”,搞以权谋私、以税谋利、权钱交易,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毫无疑问,拜金主义就是危害社会肌体的毒瘤,是贪婪的刺激素,而“贪婪可以撕裂信仰的肌肉,麻痹感知的悟性。它怀疑未来的前景,而只看中眼前的实惠”。(托·布朗:《基督教徒的德性》)为了党的壮大,为了国家的昌盛,也为了我们自身的幸福,我们理应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矫正我们的价值观。

有的人说,我的钱不多,不存在拜金主义。其实,拜金主义虽然与钱有关,但与钱的多寡无关,钱多的人不一定就是拜金主义者,钱少的也不一定没有拜金主义思想。因此,我们无论钱多钱少,都应警惕拜金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如果我们要追求一生的幸福,达到知足常乐的境界,就应自觉地去抵制拜金主义。在商品社会里,人们工作和生活确实离不开钱,但是不是钱越多的人价值就越大,幸福就越多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这个价值判断的前提是不成立的,金钱反映的是商品价值,是个经济学概念,而人的价值是个集体伦理学概念,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一般地说,钱越多,表明商品的价值越大,但并不等于说拥有这些钱的人的价值就越大。这是因为,人的价值指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价值,就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一个是社会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此,不能以金钱作为衡量人的价值尺度。那么,衡量人的价值应该以什么为尺度呢?按照中国传统的美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应该是统一的,衡量人的价值是以对社会的贡献为标准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对社会贡献越多,他的价值就越大。

其次,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相应的物质条件,就是说需要一定的钱。不承认这一点,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但是,不能说有钱就有幸福,钱越多就越幸福。事实上许多“款爷”、“款姐”过得并不那么开心、那么幸福,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精神生活的满足感,是金钱所买不来的。真正的幸福,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是创造和享受的统一,是个人幸福和人民幸福的统一。娶一个富婆或嫁一个阔佬可以让你发财,但发了财的你,就一定得到爱情和温暖的家了吗?抢银行可以让你发财,坑蒙拐骗可以让你发财,贪污受贿也可以让你发财,但发了财的你,成天提心吊胆,担心哪一天手铐上手、脚蹬监狱,惶惶不可终日,你会感到一丝幸福吗?当然不会。

第三,人生在世,应善待自己、好自为之,“要钱不要命”,既可悲,又可鄙。人的一生,如何通过正道挣钱?如何理智的花钱?袁隆平的金钱观就是一面通透的镜子。老人的金钱观客观实在,寓意深刻,发人深思。他说:“钱是重要的,但其来路要正;”“钱是来用的,但莫奢侈浪费;”“该用的钱就要用,不要小气。”袁隆平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其身价为1,007亿元,而他每月的工资和补贴只有几千元,与那些影星、歌星相差甚远,但他总是乐呵呵地说:“这些收入不低了,够花了。”老人一辈子清茶淡饭,勤俭朴素,却把国家给予他的奖励大都用来搞科研,并拿出1,200万元设立“农业科技基金奖,”以培养更多人才,对教育事业、慈善事业他也是慷慨大方,不当守财奴。特别他对人生的价值的一番宏论,更让许多世人汗颜。他说:“钱不是衡量地位身价的标尺。现在有些人瞧不起农民,这是不对的。农民主要有两个优点:一是朴实,二是勤劳,别看他穷,可心胸开阔。穷不是低下,有钱不见得高贵,要看本质。”老人的这番话,让人警醒。老人的金钱观,折射出他大写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推崇和效仿。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始终高耸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牢把握人生幸福的总闸门,正确认识欲望和金钱,抑欲守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诱惑,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忠实践行“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务工作宗旨,就一定能发掘出真正、长久、幸福的源头活水。

(2007年7月,与时任昆明市西山区地税局的孙晓华纪检组长合作)

参考文献

1.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读本——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全会上的讲话

2.忏悔录——12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后的反省

3.名人名言大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