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语开放等级形容词的偏离意义

汉语开放等级形容词的偏离意义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3.1 汉语开放等级形容词的偏离意义开放等级形容词不是形成偏离义动结式的充分条件,但却是生成偏离意义的必要条件。因此,偏离意义和开放等级形容词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正是这个特点使得开放等级形容词有可能取一个说话者针对特定目的的期望值,从而获得偏离的意义。例中开放等级形容词加“了”可以表示偏离预期标准的意义。

3.3.1 汉语开放等级形容词的偏离意义

开放等级形容词不是形成偏离义动结式的充分条件,但却是生成偏离意义的必要条件。即有开放等级形容词的动结式不一定有偏离的意义,但是有偏离意义的动结式肯定是开放等级形容词作补语。因此,偏离意义和开放等级形容词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这一节中我们主要讨论开放等级形容词如何产生偏离意义。我们将论证开放等级形容词本身不包含内在标准点,其语义解释必须依靠语境取得一个标准点。正是这个特点使得开放等级形容词有可能取一个说话者针对特定目的的期望值,从而获得偏离的意义。

一、形容词加“了”表示动态性变化意义

形容词加体标记“了”表示一种动态性的变化(张国宪,1995,1998),该变化事件有一个起始点和一个终结点。而该变化事件的终结点和形容词内在的标准点有直接的关系。下面分别分析封闭等级形容词和开放等级形容词的标准点如何决定其变化事件的终结点。

首先,看封闭等级形容词加“了”的例子,例(26)中“满”是一个最大点封闭等级形容词,“湿”是一个最小点封闭等级形容词。

(26) a 瓶子里的水满了。        b 地面湿了。

最大点封闭等级形容词“满”加体标记“了”得到“满了”,表示随着时间的变化,瓶子里的水由“不满”的状态,逐渐向“满”的状态推移,直到达到“满”的状态,也就是“满”所包含的最大标准点状态。很显然,这个变化事件的起始点在最大标准点的左侧某个位置,变化的结束点和“满”的内在标准点是重合的。“满了”表述的即是随着时间推移,由起始点状态向内在标准点状态推移的变化过程。

最小点封闭等级形容词“湿”加“了”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由“非湿”的状态,变成“湿”的状态。和上面例子不同的是,变化事件的结束点可以在形容词最小标准点右侧的任何位置。因为对于“湿”来讲,只要超过了最小点标准值,无论是一点点“湿”还是非常“湿”,“湿了”的语义值都是真的。

其次,再来看开放等级形容词加“了”如何表示动态变化的事件(或变化的结果状态),例如(27)。上文提到,开放等级形容词没有内在标准点,所以必须依靠语境获得的标准。

(27) a 张三高了。           b 小王胖了。

“高了”、“胖了”表示一个动态的变化,或动态变化的结果。由于开放等级形容词标准的不确定性,(27)中的例子其实有两种解释。以“张三高了”为例:可以指张三的身高达到特定语境、社会文化或者团体中约定的一个“高”的标准,比如一米八;还可以表示张三的身高与过去比变高了。因此,开放等级形容词的语义解释可以有两个参照标准:一是基于特定的语境或者社会文化中约定俗成的标准;二是事物原先固有的属性值。当开放等级形容词取约定俗成标准时,“高了”事件变化的过程从起始点状态起,随着时间推移,沿着高度的性状轴前进,直到达到该标准状态结束。对于任何在该标准前的状态来说,“高了”的取值都不为真。当开放等级形容词取原来属性标准时,“高了”事件变化从起始点状态起,即原先的身高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沿着高度的性状轴前进到某一位置结束。对于任何在本来属性标准后的状态来说,“高了”的取值都为真。

二、开放等级形容词加“了”表示偏离意义

对开放等级形容词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类形容词加“了”以后不但可以表示上面所述的动态变化的意义,还可以表示偏离意义。如:

(28) a 这双鞋大了。           b 这根棍子长了。

例(28)中开放等级形容词加“了”可以表示偏离预期标准的意义。从表面看来似乎偏离义和“了”关系密切,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A了”中的偏离义来自于“了”,认为有一个词尾“了”表示偏离(李宇明,2002;王玉华,2000)。这种解释未免有特设之嫌,很难有其他证据证明存在这样一个偏离义的词尾“了”。其实,得到偏离意义的关键在于开放等级形容词的语义特征没有内在的标准点,必须依靠外在的标准。而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外在的标准可能会取说话者的期望值。

仔细观察例(28)中的句子会发现,表示偏离意义的例(28)和表示动态变化或者结果意义的例(27)中的主语性质不同。(27)中的主语“张三”和“小王”在其形容词所述的属性,即高度和体态方面是可以变化的。而(28)中的主语名词短语“这双鞋”、“这根棍子”的物理尺寸属性是固定的。并非一开始有“小鞋子”和“短棍子”,而慢慢变成“大鞋子”、“长棍子”。因此,当说它们“大了”、“长了”的时候,我们的意思不是说它们“变大”、“变长”了,而是指和我们原来预期的尺寸和大小相比“大了”、“长了”。因此和(27)不同的是,(28)中的开放等级形容词“大”、“长”不能取事物原来的属性值做参考标准,只能取说话者的期望值做参考标准,也即与一个特定目的需要的标准相比。例如“这双鞋大了”可能表示对于弟弟的脚来说是“大了”,但是对于哥哥来说未必大。因此,获得偏离意义的关键之一在于开放等级形容词没有内在标准点,必须依靠语境获得标准,才有可能取说话者期望值作参考标准(8)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偏离意义表示的不是一个实际状态变化的过程,因此也不能与表示时间的副词“渐渐,刚刚,已经”等同时出现。如:

(29) a *这双鞋渐渐大了。

   b *这根棍子已经长了。

也就是说“鞋子”和“棍子”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客观的变化,没有一个实际的、沿性状轴进行的变化过程。只是表示一种虚拟的状态变化,即鞋子达到或者超过了说话者头脑中期待的合适标准。

因此,当形容词加“了”表示动态变化的时候,体标记“了”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动态过程的实现。但如果谓语形容词是一个开放等级形容词,而主语名词组又是一个不可变的成分时,“了”只表示一种虚拟、主观变化状态的实现。所以,所谓偏离义是指事物的性状在说话者主观意识上产生了主观的变化。

这就解释了本书前面以及很多前人提到的一点:偏离意义必须有“了”。而事实上“了”在其中的句法功能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和形容词加“了”表示一种动态变化(如“湿了”)一样,开放等级形容词加“了”可以表示一种虚拟变化,也即是偏离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形容词表示偏离意义必须加‘了’”这一表述其实说明的还是形容词不能单独作谓语。众所周知,汉语中形容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必须加“很”或者“了”变成复杂形式才能作谓语。如(30)中的例子只有在包含对比的语境,或者用来回答对比问题,如“哪件衣服干净?”“哪件衣服大?”时才用。(31)和(32)都不包含对比的含义。(31)中形容词加“很”作谓语时不管形容词是开放等级形容词还是封闭等级形容词都是描述一种状态。而(32)中形容词加“了”可以表示实际状态变化或者虚拟状态变化(即偏离意义)。

(30) a 这件衣服干净。         b 这件衣服大。

(31) a 这件衣服很干净。        b 这件衣服很大。

(32) a 这件衣服干净了。        b 这件衣服大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