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演讲怯场心理探源

演讲怯场心理探源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演讲怯场心理探源演讲怯场与人的心理紧张是密不可分的。引起紧张的事物称为“应激源”,应激源主要有四类:躯体性的、文化性的、社会性的和心理性的。在演讲的过程中,紧张的应激源主要与后两种有关,即来自社会性的和心理性的因素。一旦产生“自卑”情结,怯场也就出现了。

一、演讲怯场心理探源

演讲怯场与人的心理紧张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紧张是环境刺激与机体能力不平衡的结果,是机体不能适应环境的“情绪应激”行为。引起紧张的事物称为“应激源”,应激源主要有四类:躯体性的、文化性的、社会性的和心理性的。在演讲的过程中,紧张的应激源主要与后两种有关,即来自社会性的和心理性的因素。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们的紧张水平与活动效率呈“U”字型曲线关系。这就是说,过低或过高的紧张水平都不利于活动,只有在适度的紧张状态下,才会有好的效率。因此,在演讲活动中,适度的紧张不仅无害,反而能产生一种“活化效应”,促使人体内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而又不至于形成分泌紊乱;适度的紧张也是人们活动的激励因素,激励人们认真而审慎地对待活动,大大促进和提高人们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而不至于盲目自信、草率从事。

紧张如果过度,便会产生怯场。具体地说,造成演讲怯场的因素常常有:

(一)陌生的体验

当我们置身于不熟悉的环境和气氛中,如站在讲台上,或站在人群的中间,以少有的角度、距离和少有的方式(包括姿势、声调、音量等)对众多听众演讲时,紧张的体验是必然要发生的。它会使演讲者形成一种“孤独感”、“危机感”和“陌生感”,从而使头脑呈现出一片空白。

大多数人在“熟人”面前讲话比较自然,而面对陌生的听众则会显示出紧张和不安,这是因为演讲者对听众几乎一无所知,而听众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知晓演讲者并做出评价。让自己“曝光”,是很多人紧张的一大根源。

(二)过高的期望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演讲能够获得成功,但主观的过高期望则会促使演讲者力求每个细节的完美,进而患得患失。在听众反应不佳时,尤其会出现慌乱、烦躁,进而扰乱预定的演讲安排。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任何存在评价的场合,人们一般都很难发挥自己原有的水平。演讲中,由于评价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听众在“裁判”演讲人,所以演讲者的忧虑更多,心理负担更重。

(三)自卑的态度

若演讲者心里觉得自己对演讲准备得不充分,或者认为自己知识不够、经验不足,甚至缺乏“演讲家”的素质,觉得有“出丑”的可能,那他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可能出卖他,这样便会增加他的心虚和胆怯,形成自卑。一旦产生“自卑”情结,怯场也就出现了。

(四)听众的压力

有时,在演讲场合中,如果听众的地位比演讲者高,或者比演讲者重要(如台下有领导、长辈、学长等),演讲者在演讲时便感到特别紧张。或者,演讲者如果确信听众比自己更了解演讲的主题,认识更深刻,或者确信听众对自己已抱有一种不友好的态度,那么,就会形成直接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逃避意向。

一般人都愿意在“小范围”内讲话,如寝室、熟识的朋友等。如果听众人数很多,演讲者便会倍加谨慎。因为他们觉得一旦出错或表现不佳,“那么多人”一下子都知道了。过分的小心谨慎便加大了怯场的可能性和程度。

(五)人格特征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看,那些性格顺从、依赖性强、易受暗示、内向羞怯的人最容易染上“社交恐惧症”,具有这类特征的人在演讲场合里大抵也是如此。从气质特征看,抑郁质、粘液质较之胆汁质、多血质人更容易形成紧张怯场的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