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概况

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概况

时间:2022-03-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黔西南州是一个石漠化程度非常严重的地区,石漠化面积非常大,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达2917.88平方千米。全州8个县、市全部被列入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范围。全州岩熔面积10129.51平方千米,占全州总面积的60.28%。黔西南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地区面积大、涉及面广。作为长期制约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全州稳定大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石漠化治理问题一直备受全州各级党委、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黔西南州石漠化治理概况_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经济发展专题研究

黔西南州是一个石漠化程度非常严重的地区,石漠化面积非常大,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达2917.88平方千米。全州8个县、市全部被列入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范围。全州岩熔面积10129.51平方千米,占全州总面积的60.28%。在岩熔地区:无石漠化2985.97平方千米,占17.77%;潜在石漠化2114.12平方千米,占12.58%;轻度石漠化2111.54平方千米,占12.57%;中度石漠化1757.17平方千米,占10.46%;强度石漠化870.56平方千米,占5.18%;极度石漠化290.15平方千米,占1.73%。

全州石漠化面积(轻度以上)达5029.42平方千米,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9.93%,占全州岩熔面积的49.65%。从溶岩石漠化面积的地区分布看,安龙县占41.97%、晴隆县占38.93%、贞丰县占38.14%、兴仁县占36.86%、兴义市占36.51%、普安县占24.03%、望谟县占20.90%、册亨县占11.72%。

黔西南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地区面积大、涉及面广。石漠化多与贫困联系在一起,导致“生态退化—贫困—生态进一步退化”的恶性循环。由于石漠化问题非常严重,生态严重恶化,再加上人口压力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因素,当地群众更加贫困。由于贫困,群众文化素质低,粮食、能源短缺,对资源过度开发,广种薄收、乱砍滥伐、不合理放牧等致使植被恢复困难,石漠化日益加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作为长期制约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全州稳定大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石漠化治理问题一直备受全州各级党委、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州广大干部群众为摆脱石漠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创造健康生活,在石漠化防治特别是在其后续产业发展方面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创造,创造了一个个石旮旯奇迹。

1991年以来,黔西南州针对土地资源特点,将国家有关政策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按照“三个统一”和“五个结合”的基本思路治理石漠化。

“三个统一”:实行山、水、林(草)、田、路、电、气(沼气)统一规划;以小流域为重点统一综合治理;根据区域气候的特点,实行统一开发治理。

“五个结合”:搞好石漠化地区的封禁治理,把恢复天然植被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相结合;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把石漠化治理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把石漠化治理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把石漠化治理与“生态移民工程”相结合。

先后启动了珠防、退耕还林、珠治水保、沼气等工程,实施造林总面积304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60.9万亩,人工种草33.9万亩,旱地坡改梯19万亩,建沼气池3.9万口,对150万亩石漠化国土面积开始进行治理。同时,把治理石漠化与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探索出了草地生态畜牧业、花椒、金银花、苦丁茶、板栗、油茶、按树、车桑子、早熟蔬菜等生态经济型综合发展路子,试点地区实现了山川秀美、生态改善、群众收入增加的目标。

黔西南州“十三五”期间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树为纲·绿色小康’,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州、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完成营造林400万亩,治理石漠化871平方千米、水土流失1500平方千米,加强湿地保护,构筑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全面推进工业废水、城乡生活污水、大气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行碳排放交易制度和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构建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空气质量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主要河流水质优良率超过90%,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5%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