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小结

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小结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直接动因上看,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同伴教育模式的产生,源自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对专业社会工作者专业性的要求,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十分强调工作的专业性。
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是同伴教育的制度基础_禁毒社会工作同伴教育服务模式研究:上海实践

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同伴教育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制度基础上孕育、形成和发展的。为什么这样的制度能够孕育出同伴教育模式?这正是这一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首先,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充分体现了社会治理的实质,与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的本质相一致。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社会,保护社会并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语,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这种实践不是仅仅依靠某个部门就能实现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因而,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内在地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参与进来,并各自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从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的功能发挥看,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建设至少应符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原则。建设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必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是由于社会稳定是我国发展的永久性前提,只有社会稳定,才能有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才能有建设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同时,建设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效果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而,有利于社会稳定是建设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首要原则。第二,有利于公众安全的原则。在根本的意义上,建设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保障社会公众的安全。因而,实施社区矫正不能危及公众安全,否则就是对社会公众的不公平。第三,与社区特性相一致的原则。社区是建设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平台,是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根基所在,因而,在确定建设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目标时,必须考虑社区的特性。以往我们大多从文化和地缘的视角理解社区,但深入思考社区的特性后,我们以为,除了这种文化和地缘特性外,社区还有三个重要特性,即社区的开放性、平等性和人道性,这三个特性是我们在确定建设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的目标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以社区为基础,建设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内在地要求这一体系必须能够充分地整合社区的各种资源,动员社区的各种力量参与到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中来。

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建设内在地满足了上述要求。一方面,在这一体系建设中,以政府为主导培育和发展了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三个大的社会组织,这就使社会在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有了联结的主体和纽带,从而使社会能够以组织化的方式与政府合作、配合,形成了社会的主体。另一方面,在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中,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以这三类社会组织为主体招聘专业社会工作者具体地开展工作,这就把以往碎片化的社会联结了起来,从而能够把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力量整合与动员起来。同时,作为社会组织,社区就是他们工作的场域,因而他们不仅贴近社区,与社区的联结非常密切,而且他们还能成为药物滥用人员及其他服务对象的贴心人,从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这也与社区的开放性、平等性和人道性相一致。

其次,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的社会主体作用,以专业社会工作者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开展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工作,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使社会具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在根本上必须要有全体国民的参与,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把国家政府部门、市场企业、社会组织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把政府、企业、社会联结起来,这不仅将原来比较分散的、具有碎片性质的社会整合起来了,而且能够消解社会组织资源相对有限的劣势,从而赋予社会组织以权利,同时提升了社会组织的能力,使社会活力增大,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这也使社会组织能够想方设法地为药物滥用人员的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发挥重大作用。在这样的情形下,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的同伴教育具有了孕育、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制度基础。

再次,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强调“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指导思想,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制度的设计中,由政府培育的社会组织具有很大的自主运作空间。制度规定,社会组织具有招募、执业、培训、业务指导、人事管理、资金募集等方面自主运作的权利。同时,制度明确,为协调社会多方参与,要建立专家委员会,为社会组织提供必要的专业指导,并开展政策理论研究。制度还规定,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资金渠道,引入民间资本,逐步做到政府保底,其他资金由社会组织自主募集。在志愿者的组织上,制度规定,在组建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基础上,重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一支固定的、辅助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志愿者队伍,并要求每个社会工作者应培育五名以上的志愿者。这种多元的工作者队伍,既集中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同时也形成了全社会多方参与的格局。这为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最后,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强调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的专业性,从而为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奠定了专业基础。从直接动因上看,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同伴教育模式的产生,源自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对专业社会工作者专业性的要求,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十分强调工作的专业性。众所周知,以往的禁毒工作主要以禁为主,对于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在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的过程中,工作者也更多地强调监管,而不是药物滥用人员的戒毒与康复,因而,在禁毒工作体系中,更多的是形成了一支禁毒工作者队伍,而缺少专业的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的工作者队伍,即使一些从事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的工作者,也主要是一支志愿者队伍。

预防与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则不同,在建设之初,该体系就非常强调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的专业性。这不仅体现在该制度构建了一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而且体现在禁毒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起来后对禁毒社会工作进行了专业的探索与建设。制度要求,通过专业化培训、制订专业化标准和建立科学的专业化评估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对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管理,培育一批具有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的人才,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正是在这种严格的专业化要求下,预防与减少犯罪工作体系自制度建设之日起,禁毒社会工作者就在不断地探索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技术。也正是在这种探索中,2004年,以同伴教育沙龙为前身的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的同伴教育模式便已经出现。可见,对药物滥用人员社区戒毒与社区康复专业理论、方法、技术的探索,是同伴教育模式产生的直接动因。

【注释】

[1]潘娟,邹舟.我国禁毒政策的沿革与发展[M].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0,(3).

[2]吴志明.预防和减少犯罪的上海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