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的缓解方法

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的缓解方法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压力领域中,一方面,已有研究中初步探讨了企业家的工作压力源模型。针对不同样本,不同研究焦点和视角进行分析。所划分的维度依据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不同而各有差异。总体而言,压力理论与应对理论及相关研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基于COR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经典的倦怠理论。总体而言,反复不断的验证和扩展仍旧是探讨压力与倦怠关系研究的主题。
以往研究取得的进展_戴着镣铐跳舞—民营企业家的压力与倦怠研究

压力和倦怠的概念、维度以及理论模型都有细致丰富的探讨,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压力领域中,一方面,已有研究中初步探讨了企业家的工作压力源模型。大多采用已有的问卷进行验证和修订。工作压力问卷JSQ(Caplan et al.,1975)针对企业家样本进行了验证;Adebowale(1994)研究确认了四个主要压力源作为压力的原因:①孤独感;②时间要求;③同合作者和员工的冲突;④成就需要。龚志周和王重鸣(2005)以电子商务企业为样本,经过探索性及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电子商务创业压力主要由:①网络市场竞争;②网络系统管理;③网络工作适应;④网络创业角色四个维度构成。

另一方面,已有的经典压力应对过程模型提供了探讨倦怠研究的坚实基础。Lu等(1997)提出了“大中国”背景下工作压力模型。这个模型给我们的启示是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在应对压力的过程中要获取各种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这些资源的运用就处于压力转换的过程中;Lazarus和Folkman(1984)应对过程模型全面描述了压力应对的全过程。其中包含了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价和具体的应对策略 ,是比较完整地反应了压力应对的全过程模型,也是一个经典的压力应对模型。这个过程模型包含了必要的中介变量,但是最终影响的结果变量并非倦怠,而是心理健康和满意感等。压力理论和应对理论都是非常全面的理论,这个领域的理论也探讨的比较成熟。

其次,已有研究也充分探讨了应对概念和相关应对理论模型。①应对概念和维度的探讨也纷繁复杂。针对不同样本,不同研究焦点和视角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认知视角、资源视角、风格视角和策略焦点。所划分的维度依据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不同而各有差异。认知评价的维度从最初的简单单维度的划分向更丰富的方向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Kessler(1998)开发的测量工具。包括四个维度:威胁、伤害/损失、挑战、良好/不相关,可以解释60%的总体变异,信度和效度都很好。企业家的压力应对的探讨还是存在相当的局限性的。②应对理论分别从特质理论、过程理论以及情境理论视角进行分析。特质理论、过程理论和情境理论都是比较典型的代表性理论。所采取的研究视角不同,但都关注个体面对压力时如何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过程理论关注的更加全面。核心要素同压力理论中的一些变量是密切相关的,包括认知评价和应对策略。总体而言,压力理论与应对理论及相关研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最后,倦怠领域中,倦怠的概念以及维度在不同样本、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了验证,成为了经典的概念模型。倦怠概念的维度包括三个方面:①情绪枯竭;②去个性化;③低成就感。企业家样本也采用了这三个倦怠维度并得到了验证性的研究(James et al.,2000)。

基于COR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经典的倦怠理论。Leiter和Maslach (1988)以Leiter和Maslach(1993)提出了职业倦怠模型,后经过Lee和Ash‐forth(1996)的元分析探讨。Maslach和Leiter(1997)又进行了修订,Demer‐outi(1995)在第五届欧洲组织心理学与卫生保健大会上论述了工作资源、工作要求及压力与倦怠的关系,2001年Demerouti正式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D‐R模型),并且在各种职业中验证了该模型的普适性(Demer‐outiet.al.,2001),工作要求和资源模型依旧站稳了倦怠领域的一席之地,成为目前的经典研究模型,也是这一领域的倦怠研究基础。此外,工作压力领域中的交互作用理论仍旧是探讨倦怠问题的一个经典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倦怠可以被看作压力源导致的结果变量,把倦怠纳入压力背景中,采用宏观视角看待倦怠问题是许多研究者支持的观点。

总体而言,反复不断的验证和扩展仍旧是探讨压力与倦怠关系研究的主题。压力的理论推进仍旧继续。目前的研究都强调压力是一个过程模型,而过程机制中更要关注个体的认知、应对,以及个性要素的相互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