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培育重庆文化产业经济新增长点的建议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培育重庆文化产业经济新增长点的建议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人文资源富集、文化产业经济聚集、历史文化名城密集的大区域,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因此,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内释潜力、外增活力,设法培育重庆文化产业经济新增长点,意义重大。
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培育重庆文化产业经济新增长点的建议_决策咨询报告精选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人文资源富集、文化产业经济聚集、历史文化名城密集的大区域,也是我国文化产业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2015年4月28日,市委常委会会议号召“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重庆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辐射、承接、转移、集聚作用”;5月12日,市委常委会研究我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有关工作。5月7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强调“把稳增长作为头等大事,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内释潜力、外增活力,设法培育重庆文化产业经济新增长点,意义重大。

一、长江经济带中重庆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四大问题

1.发展实力——综合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尚未凸显

据课题组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度的研究,重庆排名第6,居第3档。第1档的上海实力雄厚,其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第2档的江苏、浙江、湖南,规模大、结构优;第3档的四川、重庆、安徽、云南彼此差距较小;第4档的江西、湖北、贵州奋起直追。与创意主导型(上海)、民营崛起型(浙江)、品牌建设型(湖南)、民族资源型(云南)等成熟的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范式相比,重庆的比较优势尚未凸显,提档升级刻不容缓。

2.发展方式——集群集约化水平还较低

重庆文化产业基础差,底子薄,文化产业发展集群集约化水平较低,产业园区和产业链较不发达。低端生产、低层次服务的文化企业多,居“微笑曲线”两端、创新驱动型的少;单一发展的多,跨界融合的少;下游多,上游少,“全产业链”骨干企业少之又少。截至2015年5月10日,重庆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中国文化企业30强”上仍未实现零的突破。

3.发展队伍——人才总量依然偏小

重庆市文化产业人才总量偏小,特别是专业技能型、经营管理型、创新开放型人才紧缺。统计显示,在全市47201个体制内宣传文化人才中,科技专业技术人才仅590人,科技技能人才仅177人,经营管理人员仅2603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仅48人),新媒体新业态人才仅1070人,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交流人员仅1673人。

4.发展环境——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和相关政策有待完善

在联动发展上,区域互动合作机制还不成熟,需要加强国家层面协调指导及兄弟省市完善互利共赢政策。在一体整合上,基础设施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的水平有待提高。在难点突破上,加快由文化资源大市转变为文化产业强市,扩大重庆文化产业区域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的政策举措还有待完善。

二、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培育重庆文化产业经济新增长点的五大对策

1. 将“育点”纳入“十三五”相关规划

建议将“长江经济带战略下培育重庆文化产业经济新增长点”作为我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深化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文化强市、改善社会民生等的重要内容,完善配套投资政策、土地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开放政策、外贸政策、人才保障政策等,酌情纳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重庆市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规划设计考量。建议“十三五”时期,统计部门要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跟踪、监测和分析重庆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情况。

2.健全“协调协作机制”“引才育才机制”

一是部际协调。由市文委提出请示,建议文化部牵头建立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会址设在重庆),多部门统筹协调,指导区域联动、顺江发展、集群布局,推动以往的单打独干转变为区域串联式发展。

二是区域协作。在向东向西开放中,重庆居于战略节点位置,要发挥战略支点作用。要推动健全省市高层决策会商、专家咨询论证与地方城市协作共治制度,建议建立长江经济带11省市分管领导高层协商决策机制——“长江经济带文化统筹论坛”(论坛设在重庆)。建议以巴蜀文化、盐油古道、茶马古道、土家族苗族文化等跨境文脉为纽带实施成渝经济区、渝黔湘鄂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相关文化产业的一体发展。

三是协会引才。建议在渝成立“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人才交流协会”,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和编制“人才蓝皮书”,促进区域人力资源、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对接和人才引进。

四是协同育才。在加强我市高校艺术、设计、软件、传媒、表演等专业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校校协同创新、校所(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校企(行业)协同创新、校地(区域)协同创新、区域交流与合作协同创新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议组建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文化科技研究院”。

3.强化“沿江整合”“沿库整合”“沿道整合”, 提升共生合力增长效益

一是沿江整合。充分发挥长江的水运、水利、水能、水景观等优势,以推进长江经济带产业空间集聚、跨区域交流协作,把长江沿线培育成为国际黄金旅游带为目的,加快打造沿江高效、畅通、便捷、开放的“3小时高铁城市群交通圈”“2小时城市群内城际交通圈”。建议联合四川、湖北、贵州等省份,在渝率先组建“长江文旅集团”“长江影视集团”“长江传媒集团”“长江动漫集团”等。整合重庆文化艺术节等11省市文化节会资源,打造“长江文化节”,在重庆定期举办“长江杯”武术散打赛、武隆越野赛、长寿湖铁人三项等重大文体赛事活动。

二是沿库整合。与湖北深度合作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库,完善基础信息系统,推动构建“库区文化产业圈”,推出“环库智慧游”,通过统一形象设计、产品推介、节庆轮流主办等活动,整合三峡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等优势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有、品牌共建、线路共推、客源共享、市场共赢,合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改善“库区产业空心化”状况,助推万州等城市发展,并增强对周边农村发展的带动能力。

三是沿道整合。依托黄金水道推动建立水铁路空一体的对外综合交通网络,突出两江新区、保税区、铁路口岸、国家级开发区等平台的起始枢纽作用,激活“渝新欧大通道”的文化功能,衔接“两带一路”,推升重庆对外文化产业经贸合作。通过在渝合作共建国际开发园区(如中国—中东欧经贸文化合作园区),创新合作共建方式,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4.释放“长江诗城”“长江龙城”“长江美丽山水城市”“世界温泉之都”等特色品牌潜力

一是开发“长江诗城”。重庆奉节诗史长、诗词多(万余首)、诗品高、诗人显,是名副其实的“长江诗城”。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轼等历代诗人都曾到重庆奉节留下传世名篇,刘禹锡更是让三峡竹枝词传唱大江南北,这些软实力值得转化为硬实力。

二是打造“长江龙城”。重庆坐拥“铜梁龙舞”、秀山“龙凤花烛”、巴南“木洞龙舟”与“接龙吹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有“九龙坡”“化龙桥”“小龙坎”等地名文化,龙文化值得系统营销,可制作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长江龙城”文化旅游的形象促销专题片。

三是规划建设“长江美丽山水城市”。要加强五大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利用重庆山水田园、森林绿化、历史文脉、山城形态、都市风貌、世界遗产等特色资源与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观光游、文化游、体验游、休闲度假游、智慧游,将“食、住、行、游、购、娱”连在一起。

四是按国际标准经营“世界温泉之都”。建议丰富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民俗艺术、娱乐表演、商务会展、疗养保健等相互补充、立体互动的产业形态,大力引进国际旅游组织和知名旅游运营商、品牌连锁酒店落户重庆,实现城市旅游的产品、购物、服务和营销等全面执行国际惯例和标准体系,最终将重庆打造为知名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5.实施“五型”文化产业经济成长计划

一是创新驱动型。在北部新区国家级基地打造“文化+科技”产业集群;拓展“众创空间”,打造升级版的江北区“嘉陵三村·微企创业园”。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对新认定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认定设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项目补助。

二是资源带动型。要加快对市规划局会同市文物局开展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工作的成果转化,开发更多影响力大、艺术性高、经济效益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其中,合川“钓鱼城”可率先发展“军事文化体验”主题产业。

三是消费促动型。更加重视消费在“混合动力”中的地位,积极推出满足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3D打印产品、《重庆市珍贵古籍》电纸书、“白帝托孤”古音复原等。建议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设计、公益性广告、文化软件等公共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四是投资拉动型。创新PPP投融资模式;通过产业承接、项目对接、金融链接,吸引资金流投往重庆;支持长江经济带发达省市到重庆发展“飞地产业”,对文化产业园区利益实行合理分成。加强区域投资合作,提高产业关联度,在渝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五是出口牵动型。建议在沙坪坝区打造“信息+文创”产业集群,前端研发、中端拓展、后端衍生,实现由“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增加笔电等出口产品的文化品牌含量,延伸产业链价值。鼓励我市企业与长江经济带兄弟省市知名文化企业合作,建立海外经营实体和拓宽营销渠道。

作者:王资博 重庆行政学院第17期哲社骨干培训班学员

重庆社会科学院人文社科基地秘书长

指导教师:何 伟 重庆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本文为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统筹观视域下五大功能区域文化建设研究”、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大调研课题“重庆文化发展研究”阶段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