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它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基本方面。
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一)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它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一个基本方面。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无论是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还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优化产业结构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是指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最终目标为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比重依次减少;高技术产业不断涌现和发展,传统产业通过高技术改造而得到提升,其相对比重呈下降趋势。我国到目前为止,产业结构仍不很合理,优化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据统计,200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718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6208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73395亿元,增长9.6%。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4%、47.3%和40.3%。[3]并且,我国第三产业中传统的餐饮、运输等服务业占较大比重,而计算机及软件服务、信息、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一,科技创新促使新兴产业产生,改变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尤其是新兴技术领域的开拓,必然会导致新产品的出现,随着新产品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便会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部门。比如,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由于纺纱机和蒸汽机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不仅使纺织工业的面貌发生了全新变化,而且引起了冶金、采掘、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产业的革命性变化,使手工业时代开始消亡。第二次产业革命使照明、动力等发生了飞跃性变化,引起了电机电器产业、精细化工产业、通讯产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的诞生,使产业结构发生了突变。而以核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光学技术、新兴材料技术等高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又诞生了电子计算机工业、核能工业、电视工业、航天工业等一系列新兴产业。

第二,科技创新给某些产业带来消极影响,从而改变产业结构。新产品的出现不可避免会给另一些部门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它不断挤占原有产品的市场份额,使社会对原有产品的有效需求日益减少,最终难以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厄运。可以预料的结果是生产这些产品的产业增长缓慢甚至走向衰落和消亡。比如:由于塑料板和纸张的性能不断得到改进,在许多情况下,纸可以取代木板,制造木器的行业日益衰落。又如:由于半导体器件的广泛使用而使电子管逐步被淘汰。

第三,科技创新使有关产业部门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发生变化。由于工艺、设计技术的改进、技术装备的改善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原有产业部门的生产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从而使这些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发生明显变化。例如:科技创新使某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产品成本下降,市场扩大,产品销路大增,从而使这些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第四,科技创新加速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在科技创新特别是当代高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企业,并进而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方向发展。在这三种类型的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劳动生产率较低,创造价值较少的企业,一般只适用于生产技术简单的产品;资本密集型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投资较多、用人较少而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的企业,这类企业一般具有单位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的特点,但需要有大量资金,技术装备复杂,并要有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则是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能综合运用先进的、现代化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企业。很显然,从宏观方面考察,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取代劳动和资本而成为企业的主要创新资源的过程。[4]

(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我国建国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照搬了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样一种为解决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权宜之策,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积累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但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都是沿着这种传统的工业化增长模式,其效果很不好,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开始调整结构,纠正旧的增长模式、旧的工业化道路所带来的各种问题。1979年到1981年两次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加强了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真正提出转变增长方式是“九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显然,这样一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必定带来十分尖锐的资源与环境矛盾,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下,生产扩张与资源消耗、生产规模与环境恶化之间的正比例关系,不可能通过经济增长得到转变。相反,生产越扩张,就越是激化了这些矛盾。因此,只有加快转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缓解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制约经济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历史上,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向后工业化过渡时期,也曾遇到过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紧张关系带来的所谓“增长极限”问题。而跨越这一极限、消解这一极限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科技创新。这个手段是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缓解和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最便捷、最经济也是最可行的途径。

在当代,集约式扩大再生产,不仅意味着生产要素在更广范围、更大程度上的优化组合及合理使用,更意味着生产要素以及生产各环节间的科技含量比重的不断扩大。最近几十年,由科学理论到应用技术,再由应用技术到终端产品之间的转化速度不断刷新。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新前景,开辟了新道路,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要真正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需要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下大工夫,花大气力。科技创新既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标示了方向,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当然,在国际经济竞争的环境下,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结合得越紧密,科技发明转移的限制就越多。因此,在以科技进步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成熟的科技手段固然重要,但更为根本的途径则在于科技自主创新。为此,必须坚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继续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从而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在经济发展中,要逐步确立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坚持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实现市场开拓、科技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这样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前进动力和发展潜力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增长方式。[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