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分析

现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分析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环保总局的生态区域建设指标体系的部分指标源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大体主要是在这些生态区域建设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予以完善或发展而来。这套指标体系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强烈的行为导向功能。
现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分析_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并不完全是通过对生态文明概念的具体分析表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一方面(主要方面)是基于国家环保系统倡导与地方政府响应的生态区域建设指标体系发展而来,另一方面是基于全面小康建设指标体系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分指标体系发展而来。生态区域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区、生态村等各级区域的建设指标体系,最早由国家环保总局发起实施,于2003年91号文件的附件中发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这是由中央政府系统正式发布第一个系统的生态区域建设指标体系。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195号文件的附件中发布了这个指标体系的修订稿。国家环保总局的生态区域建设指标体系的部分指标源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各省市在国家环保总局的生态区域建设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又纷纷设计出有本区域特色的指标体系,或更详细的下属区域的生态县、生态区、生态村建设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大体主要是在这些生态区域建设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予以完善或发展而来。

中共中央编译局与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基础的第一个城镇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共含30项具体指标,分别反映了人们在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意识、实行生态善治等方面的努力程度和取得的实际成果。这套指标体系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强烈的行为导向功能。围绕生态文明这个核心理念,引导人们努力从事5项建设,即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意识、建设生态伦理、实现生态善治;积极构建四大系统,即资源节约系统、生态安全系统、环境友好系统和制度保障系统。[2]

厦门市环保局的关琰珠、郑建华、庄世坚提出厦门市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包括目标(1个)、系统(4个)、状态(4个)、变量(16个)、要素(32个具体指标)五级指标体系。其中状态指标包括可持续发展度、环境状况、生态平衡、文明程度。变量指标包括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土地、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环境管理;生态保有、生态预警;国民素质、经济保障、科技支撑、公共卫生、公众参与。有标准值与2005年现状值,在备注中还注明了其他参考指标与部分指数获得途径。标准值来源系根据国家与厦门市相关标准(包括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国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国家生态县生态市创建工作考核指标、厦门市环保发展规划指标、厦门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指标、厦门市循环经济发展指标),指标体系进行了可达性分析。[3]

蒋小平从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出发提出河南省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级体系,一级指标3个,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二级指标11个)、经济发展(二级指标6个)与社会进步(二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合计20个。整个指标体系简明扼要,层级清晰,有目标值(参考国家生态省建设目标与国际水平)与2001~2005年间实际值。对2001~2005年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综合测评,并提出了对策分析。指标全部属于定量指标,作者要求的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并没有做到。[4]

包头市环境监测站的于钢城、李爱琴、牛春梅以包头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基础提出包头市生态文明市建设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指标、经济生态指标与社会生态指标三大体系。其中,自然生态指标包括自然生态区指标与森林(林草)覆盖率,经济生态指标包括农业生态与工业生态,社会生态指标包括生活环境质量指标与城市建设指标。有的指标不清晰,有的指标无量值。未对现状或进度进行测评。[5]

宋马林、杨杰、赵淼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准则与指标三级指标体系。其中,二级指标8个,包括经济发展效率、金融生态环境、科技教育水平、人力资源利用、生态产业聚集、环境保护状况,区域节能降耗、社会秩序稳定,三级指标(具体指标)合计28个。这一指标体系的优点是指标层级简明,权重清晰,缺点是没有目标值,二级指标显得繁复。作者认为目标值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可根据指标自身历史数据变动的特点、规律与可能性边界,并综合分析与相关指标的关系,予以确定。[6]

梁文森提出以环境质量建设为基础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共分大气环境质量(8个指标)、水环境质量(6个指标)、噪声环境质量(2个指标)、辐射环境质量(1个指标)、生活环境质量(4个指标)、生态环境质量(8个指标)、土壤环境质量(1个指标)、经济环境质量(6个指标)8大类型36个具体指标。优点是层级清晰,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突出,有标准值与指标的性质说明,如区分了约束性指标、参考性指标、期望性指标、信号指标等。缺点是,缺乏对标准值来源的分析说明。提出建议要求指标测评由人大立法保障实施。未进行具体进度测评。[7]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提出了生态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进步、经济生态化、社会生态化三大分类各10个指标共30个指标,提出了评价原则(反映生态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指标的代表性、指标内涵的相对独立性、指标变化的较好相关性、数据来源的连续可获得性、发展水平评价的可比性、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与开放性、易理解与可接受性、指标数量的适中性)与评价方法,并对1970~2004年间131个国家、2000年与2004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生态现代化进程进行了评价。[8]

生态文明含义的第一种思路是,把生态文明看作工业市场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被视为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立的四大文明层面之一,生态文明建设被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进互动的五大建设之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大体是依据这一思路研制而成的。当然,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孤立地发生作用的,在实践中必然渗透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必然影响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程,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又必然超越单一的自然生态修复与维护,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又可以超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而成为独立的指标体系。

不过,对于生态文明含义,不少学者倾向于第二种思路,即把生态文明看作超越工业信息文明阶段的新文明形态,虽然从这种思路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还很罕见,但由此可以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与研制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多样化的、动态发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